文 / 杨 森
建立强劲的、高效一致的创新文化,才能焕发出自动自发、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永恒力量。早在2006年,我国就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再次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提出在国家层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11次提到创新。可见,推进社会全面创新的重要性,即事关国之命脉,又系民之福祉。企业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价值创造单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企业,如何激发和形成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是建设创新型企业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这种持久创新的内生动力就是创新文化。
创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的创新文化是以实现企业最高追求和员工最高层次需求而形成的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在创新管理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和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是一种为创新而生、因创新而变又作用于创新的文化形态,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力量源泉。企业创新实践推动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创新文化又是企业开展创新实践的土壤,创新文化与企业的创新实践活动互为作用,相辅相成。美国人爱迪斯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把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从孕育期到死亡期10个阶段,其中壮年期是企业生命曲线最为理想的阶段,壮年期不是企业生命周期的顶点,而是企业具备旺盛活力的阶段,延长这个阶段,或者防止壮年期过早消退的根本方法就是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纵观世界上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企业,都能在跌宕起伏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砥砺风险,化险为夷,破浪前行。
航空工业的强与弱代表了国家的综合国力,跻身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既是国家意志也是全体航空人甚至国人的梦想。在中航工业2013年峰会上,中航工业明确提出了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了将集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实现对世界航空工业强者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再到遥遥领先跨越发展的目标,这是集团面对客观形势提出的新的长远目标,也是实践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目标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世界让我们对创新深信不疑,新目标的确立对提速建立创新型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型企业的灵魂就是企业在追求创新、寻求突破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文化。其中文化创新是源泉,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手段,全员参与创新是基础。
文化创新是源泉。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常常是牢固而不可更改的。一个企业既定形成保守和安于现状的一种文化,不具备鼓励创新的文化生态和土壤,想要开展创新是很难的事情,甚至开展创新,勇于冒险和突破的意识和做法也会与其文化格格不入。不能幻想仅仅依靠局部的创新活动就能改变企业文化的导向,文化创新是创建创新型企业的原动力,创新文化建设首要解决的是企业所倡导的文化是不是组织现在所需要的,是不是与整个组织致力于协同创新相吻合,如果不适应不吻合,必须进行文化层面的变革。“思想走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社会的发展呼唤观念的及时跟进甚至要求我们必须有超前和超常的思维,文化创新是理念和观念层面的不断求变,没有理念和观念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变革,创新文化是很难形成的。
技术创新是核心。企业的创新不能单纯地把简单的改变看待创新的成果,应该从其内涵上注重传承与变化。早在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时就提出,作为企业是以输出产品获取价值的,那么产品创新的核心就是技术内涵的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技术创新是带动企业价值提升的核心,没有技术创新,很难有产品的序列发展,也不会在市场中持久的占有一席之地或者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的规模。因此说,从创新文化建设角度看,企业应该围绕技术创新这个核心,培育各项技术提升所需要的文化内涵。
管理创新是手段。没有落后的资源,只有落后的管理,社会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资源能力的进步,而企业的各类资源是通过管理活动创造价值的,管理水平的高与低决定了资源效能发挥的好与坏。管理创新是协调和激活企业资源,提升其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企业管理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旧有的管理体系就会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桎梏。美国安然公司因为在管理上出了问题,企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铁的事实告诫我们:无论是在企业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中,创新活动必须适应市场的规则,管理创新必须以市场规则为本。
全员参与是基础。很多企业将创新文化归结于企业的管理者,即作为“老板”文化的子文化,忽视了员工在创建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很多企业的员工很多时候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认为创新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事儿,有很多好的想法、好点子在创新思维的萌芽阶段就被迫流产。这就说明,这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基于全员参与的创新文化。全员参与是企业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充分尊重每名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使其每个毛孔都充满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为那些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员工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和舞台是激发创新思维,形成创新实践氛围的一剂良药。
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是构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内容,但归根到底,无论是哪个领域的持续创新都是在创新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都是在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只有建立强劲的、高效一致的创新文化才能形成高度凝聚、规范有序的创新氛围,才能焕发出自动自发、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创新文化是构建创新型企业的灵魂和根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是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保证企业宏观战略实现的变革文化,是企业员工对创新的态度反映。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今日的创新成果是明天创新的起点,创新文化理念的传播更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循环往复地宣贯和渗透,使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理念尚未成为普遍风尚。
理念创新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创新实践活动是创新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载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新文化能够激发企业的活力,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创新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成功企业独具特色的竞争力。在创新实践活动方面,产品创新表现为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成功的过程。从管理过程来说,创新是在没有额外投入的情况下,新工具新方法的应用,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向管理要效益。
观念创新是企业开展创新工作的先决条件,一个固步自封的国家和企业必然落后。央视曾播出《大国崛起》系列专题片,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难发现,多数大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崛起的内在动力,是生产力的飞速进步,而生产力的飞速进步,无不源于创新。18世纪末,英国率先开展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在长达一个多世纪中,充当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进入20世纪以来,英国人在发展经济方面思想趋于保守和落后,美国却后来居上,1911年,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使美国的工业管理由传统管理迈入了科学管理的轨道,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历史上出现的数次繁荣,无不源于一系列政治或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就中航工业来说,其重组整合之后提出的“两融、三新、五化、万亿”这一构建超常发展的新战略,就是以创新促企业发展的有力证明。
企业家是企业的代表,对企业价值观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形成什么样的管理风格,企业家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对于推进企业创新来说,企业家的作用更为突出。林左鸣董事长在《用企业家精神点燃时代引擎》一书中提出:企业家是一个创新的群体,对企业家来说,创新是利润之所在,更是快乐之所在,不创新,死不休,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推进企业创新既是企业家的责任,也是企业家这个群体共同的职业品格,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影响着他所领导的组织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一个思想解放、创新意识强烈的企业家会带动企业的管理中枢持续推进各个领域的创新,辐射形成强烈的创新氛围。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的各级组织和人才围绕着企业家领导达成的共识和制定的战略开展工作,如果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冒险精神,创新精神萎靡,整个组织的创新氛围就很难形成。提到创新,我们很容易想到苹果。苹果是一家极具创新精神的公司。苹果公司的创新就是源于乔布斯的创新精神和超凡想象力,正是这种精神,这种对现有状况强烈的开拓意识和行动,使苹果公司形成创新发展的惯性,使拥有苹果品牌产品的人也倍感自信。过去的10多年里,苹果获得了1300多项专利,相当于戴尔的1.5倍。iPhone、iPad使广大用户不再把注意力放在产品的各种性能指标上,而是关注前所未有的移动娱乐与办公的体验,以其突破性的外观设计、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创新的软硬件模式,改变了整个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市场的格局,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成为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没有完备的创新机制,很难催生持续创新的新成果。构建创新型企业,根本在于要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完善创新机制是保持创新文化活力的重要抓手,这也是管全局、管长远的根本所在。创建创新型企业就必须建立起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创新成果孵化的全过程管理体系,通过机制导向,形成敢于探索、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创新氛围。使广大员工意识到,创新不只是企业家的事情,更属于每一名拥有创新意识的人。创新型企业的构建需要每名员工的积极参与,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土壤和源泉。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一般认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是异质性创新知识的拥有者,通常表现为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美国著名企业家摩根说:创新不是具备超常智慧的人才必备的,只要善于开发,每个人都有。创新源于人才,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实践的重中之重,创新人才多寡和创新人才能力水平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强与弱。因为一些好的点子往往是那些有创新意识的员工瞬间顿悟的结果,发现、培养、使用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对提升企业全员的创新素质,打造创新型企业至关重要。
建立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健全评价机制,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坚持把创新项目评选作为推动工作创新的关键,在深入调研、充分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企业应该建立和逐步完善创新成果评审办法,形成完整规范、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创新成果评价体系。在评审过程中,严格实行创新项目申报立项制,对符合创新要求的项目准予立项并强力推进,使创新项目从开始谋划、付诸实施就处在较高的起点上,起到创新项目立项发端就具有全局的引领作用。
建立创新人才与创新业绩挂钩的分配机制。没有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就很难激发创新热情,更难以快速形成创新成果。对企业而言,通过建立有效的与创新要素相挂钩的联动激励机制,对激发创新实践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激励机制既包括对创新项目完成情况的绩效评价,也包括参与创新活动过程的实践情况及创新成果转化情况的评价。这种与创新要素关联的分配机制能够在精神激励的基础上,有效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从而使创新人才更能迅速而快速地投入到创新实践之中,营造勇于创新、精益求精、激情奉献的创新氛围,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实现创新型员工与企业的共赢。
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养成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苛责创新行动中的失败,打击积极性,企业将是一潭死水。3M公司将“只有容忍错误,才能进行革新,过分苛求,只会扼杀人们的创造性”作为全员创新的座右铭。中航工业黎明的攻坚信条是“求实创新,执着宽容,精益求精,激情奉献”,就是对追求创新的一种态度,也是员工在承担研制任务中所共同遵循和信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此同时,企业应立足长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培育和做优核心技术专长,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优质产品赢得市场,通过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达到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目的。
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源于文化,创新文化一旦形成,创新型企业的构建就能驾轻就熟。(作者:中航工业黎明董事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