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东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
李海东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产业集群在演化过程中面临着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的风险。从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衰退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在于摆脱低效率的路径依赖,通过路径创造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具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系统。
路径依赖;路径创造;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升级
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产业集群,制瓷业相当发达,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成功,被誉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制瓷中心。它在过去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非常成功的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甚至可以与当今世界各地成功的产业集群相媲美。在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制瓷业一直呈现出高度分工的特征,产业相关经济行为主体保持着紧密协作的关系,在制度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支持。因此,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典型的“弹性专精产业集群”。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却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产业发展表现出整体衰退的迹象。景德镇陶瓷产业曾经引以为豪的“贡品文化、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及地方政府的强大政治支持”并没有成为本集群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反而限制了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换言之,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陷入了低效的路径依赖,锁定于“分工僵化的陷阱”[1]。特别地,当路径依赖带来的消极影响超过积极影响时,产业发展就极有可能陷入路径锁定状态,导致产业创新能力持续下滑。由此可知,为了克服产业衰退,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的升级与创新能力提升亟需摆脱路径依赖的约束,形成有效地路径创造机制,开发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这样才能赶上和缩短与其他产瓷区的差距。
1.1 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理解社会经济系统演化过程的重要概念。自从1975年美国经济史学家Paul A. David首次将“路径依赖”概念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之中以来,路径依赖理论便在技术变迁、产业变迁、制度经济学、公司治理、社会学、战略管理和组织管理研究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应用。
所谓路径依赖,是指某个具有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的制度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下去,而且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制度体系所取代。简单来讲,路径依赖的内涵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受制于其发展的历史,它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是坏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2]。路径依赖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路径依赖被视为一个非遍历性随机过程(a nonergodic stochastic process),强调过去事件对未来行动的重要性,先前时点上发生的偶然性事件往往能够决定整个事件序列的演变轨迹和基本特征,显著的历史印迹特征极大地限制了选择范围;就状态而言,路径依赖具有锁定性特征。由于正反馈机制(即系统内部的自我强化机制)的存在,系统演进的最终状态可能会锁定在某一种占据优势地位的、起支配作用的模式上,这种模式不大可能被其他模式替代或者很难发生逆转,进而使系统进入了一种“锁定”(lock-in)。这种锁定状态所产生的经济结果既可能高效率,也可能低效率。
从产业发展适应力的视角来看,演化经济学理论认为,路径依赖是产业资源积累与成长发展的一种反映。路径依赖作为惰性的一种表现,它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生存的机会。产业演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产业(包括其中的企业)由于积累了大量曾经推动其取得成功或者繁荣的知识和能力,使得它们不能从历史中摆脱出来。
1.2 路径创造
经典路径依赖理论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其过于强调路径依赖的形成历程而非对路径依赖的破解。即使产业、技术、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路径分岔,偏离既有的演化路径,但导致路径分岔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外部冲击(比如政府干预、严重的经济危机)而非经济系统内部的行为主体的能动性[3]。也就是说,路径变迁是一个突现过程,而不是一个内生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为主体的能动性作用对路径的演进方向所起的影响作用不大[4]。鉴于此,学者们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内生性路径创新研究方面,提出了路径创造(path creation)理论[5]。
Garud和Karnoe对路径创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路径创造是经济行为主体(比如,企业家)把历史作为原始材料考虑到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行动并遵照制度程序和社会认知行事,历史是有影响的但不是决定性的[5]。“有意识地偏离”(mindful deviation)过程是路径创造理论的核心内容。路径创造并不意味着企业家能够做出不受限制的战略选择,相反,企业家是嵌入于他们共同创造并有意偏离的组织结构之中。有意识地偏离意味着企业家不仅具有使其从所嵌入的现存结构之中挣脱出来(disembed)的能力,而且也拥有动员集体力量的能力,尽管在路径创造努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抵制和惰性[6]。Schienstock认为路径创造的过程包括五个相互作用的模块,即(1)与新技术—组织范式相关联的“新机会窗口”;(2)具有前景的新业务和新市场;(3)来自于外部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压力;(4)关键的变革性事件;(5)人们改变事物的意志。总体来讲,路径产生、路径持续、路径终止和新路径的形成等四个阶段是路径自然产生与经济行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辩证统一[7]。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产业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探索出适合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发展规律的路径。而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大障碍也往往来自于路径依赖所带来的锁定风险。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锁定效应是产业集群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1,8]。借鉴Sydow等学者对组织路径依赖(organizational path dependence)的研究成果[9],本文将进一步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对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路径依赖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见图1所示。
图1 产业路径依赖的形成过程Fig.1 Formation of path dependence
对于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来说,其在演进过程中有不同的陶瓷产业门类可供选择,比如陈设艺术瓷、日用陶瓷、高技术陶瓷、旅游陶瓷、建筑卫生陶瓷、西洋瓷等。但在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在演化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因素、自然资源禀赋、相关制度安排、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景德镇陶瓷产业最终选择的主导产业为陈设艺术瓷和日用陶瓷,形成了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出现路径依赖的内在原因在于产业内部形成了“正反馈机制”,而正反馈机制形成的根源在于四种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机制,即规模报酬递增、学习效应、分工协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路径依赖对陶瓷产业内部各类资源的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景德镇形成了单一的产业结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了对其他陶瓷产业门类的发展能力,最终导致了路径锁定。
路径依赖使景德镇在稳定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和辉煌的业绩。但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景德镇陶瓷产业不能期待其过去取得成功的产品、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能够保证产业将来也取得成功,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有赖于其做好应对创新竞争的准备。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景德镇陶瓷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而此时景德镇陶瓷产业却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产业发展进入了低谷。绝大多数国有陶瓷企业的经济效益日益滑坡,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生产也逐渐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为了摆脱陶瓷产业发展困境,景德镇政府对生产经营处于困难境地的国有陶瓷企业推行了激进式改革,先后采取了“两权分离,租赁承包”、“股份、租赁、承包、兼并、破产、出售”等一系列“化整为零”的企业改革改制措施,将原来有相当规模的陶瓷企业拆分为缺乏规模经济效应、配套设施不健全、融资能力、营销能力与新产品研发能力普遍欠缺的、小作坊式的民营陶瓷生产经营承包实体。一定程度上,这种激进式变革将景德镇陶瓷产业原来完善的组织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的产业格局彻底打破,彻底地侵蚀了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壮大的根基,而那些由大规模陶瓷企业裂变而产生的、缺乏发展后劲的民营陶瓷生产经营实体无疑会制约整个陶瓷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为民营陶瓷生产经营实体在技术与组织模式方面倾向于选择旧的和传统的,这种保守的认知和选择最终会将景德镇陶瓷产业经济发展锁定在一个劣势的发展路径上,而且从长期的观点来看,会导致其逐渐失去竞争力并阻碍经济增长。2004年上演的封都事件就突出地反映出景德镇陶瓷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出现了明显的衰退。
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路径依赖会成为产业升级的障碍。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需要突破产业发展遵循的既有路径,实现路径创造。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路径创造反映了一个产业不断对其现有产业组织边界、制度、技术等所形成的约束进行突破。对于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来说,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竞争白热化可以视为驱动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的最重要因素。在现有的技术——组织模式已经发生变迁的情形下,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所根植于其中的社会和制度背景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为更好地迎接陶瓷产业升级所面临的创新竞争,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中的经济行为主体必须适应新的技术——组织模式,在产品研发、工艺、造型、设计等方面实现突破式创新而不是适应性的渐进式创新。因此,原有路径的突破与新路径的生成就需要推动产业既有的组织模式、制度体系和文化认知发生根本性变革,形成新的且具有报酬递增效应的技术——组织模式,这样才能使产业挑出路径依赖的怪圈,进而获得全新的发展。借鉴Grabher在研究德国鲁尔(Ruhr)地区钢铁业集群衰落提出的集群陷入锁定效应的三种类型,即认知性锁定(cognitive lock-in)、结构性锁定(structural lockin)和政治性锁定(political lock-in)[1]。本文将着重从这三种锁定效应方面探讨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创造机制。
3.1 突破认知性锁定,培育鼓励创新的文化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
产业集群中的认知性锁定是指产业中的经济行为主体对本地产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判断以及认识呈现出较高水平的趋同性,即在本地形成了一种社会性的“群体思维”。认知性锁定的突破意味着产业升级与路径依赖突破的动力来自于产业内部,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在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从业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比较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保守,这样在产业变革过程中就往往会产生认知上的僵化态度,比如工匠作坊心态。本地的陶瓷产业从业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制瓷业,陶瓷技艺经过代际传承所积累的大量的有关制瓷的技巧、诀窍、经验、专业化操作隐性知识等逐渐积淀在头脑中,构成了一种共享的“思想模式”与集体结构化的、持久的行为模式[10]。当他们碰到对陶瓷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根本性变革事件时,就倾向于回归至其原有的已习得的认知模式,而不是努力去探索新的观念、思想和模式。认知上的自我强化使得景德镇陶瓷产业从业人员深深地嵌入于旧的、传统上的技术——组织模式轨道,更多的是对传统陶瓷技艺的继承与运用而非探索。因此,认知上的惰性使得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了侵蚀。因此,产业集群路径创造过程就需要某些尤其善于用想象力探索和创造的人员的参与[11]。
近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陶瓷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传统的陶瓷产业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投入,并提出了《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09)。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创意人才和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的积极参与和集聚。如今,每一年都有大批外地艺术家来景德镇进行陶瓷创作和文化艺术交流。外来艺术家通常有着创造性的思维和观念,他们很少受到当地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因此,他们能够将景德镇浓厚的千年陶瓷文化底蕴融入到自身个性化的陶瓷艺术创作之中,赋予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以新的创意与内涵。同时,景德镇通过加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大批陶瓷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产业集群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试点工业园区。规模化和创新能力强的陶瓷文化创意企业通过有效整合本地科研资源、人才资源、成熟的陶瓷产品制作工艺等形成了集群企业创新网络,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意产品,并通过自身完善的销售网络,迅速实现创意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此外,景德镇逐渐形成了一种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产业氛围,吸引了我国很多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来景德镇创业。在一部分大学生创业成功之后,驱动了更多大学生和民营陶瓷作坊的效仿与跟进。可以说,在区域外大量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进驻景德镇的情形下,景德镇陶瓷产业内部日益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和创意的文化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推动了产业创新知识和技术在整个集群中的扩散,进而产生了集群企业的集体性学习过程。因此,这可以视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实现突破路径依赖束缚进行路径创造的不竭动力。新的认知和企业家精神逐渐演变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收益递增的正反馈机制,最终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3.2 突破结构性锁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产业集群中的结构性锁定是指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大多数资源都流向某一产业部门或很少的几个产业部门,当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某一具体产业部门而没有给产业多元化和新产业的开发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时,就说明产业集群已经陷入“结构性锁定”的境地。特别是对于那些资源型产业集群,其实现转型升级和进行路径依赖突破的关键点就在于找到反锁定安排的“产业结构可行集”。就景德镇产业集群而言,资源依赖是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锁定是内生的。以陈设艺术瓷和日用陶瓷为主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高技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等产业起步迟,陶瓷产业发展滞缓的矛盾就相对较为突出。卓越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赋予了景德镇发展工艺美术瓷和日用陶瓷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当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所依赖的高岭土核心资源面临枯竭时,产业结构性锁定所蕴含的系统性风险就很快释放出来。很多以瓷土为主要生产原料的瓷土矿企业和制瓷企业就可能面临着破产、倒闭、停产或半停产的风险。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景德镇全市国有和集体瓷矿及制瓷企业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300余家,下降到2007年的157家。在2005年至2007年间,景德镇瓷矿制瓷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1.9%下降至11.3%,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20.1%下降到2007年的11.2%。因此,根据资源禀赋条件,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产业结构选择可行集还是比较清晰的,即推动传统陶瓷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和高级化,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具体而言,景德镇具有发展现代陶瓷产业所需的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基础条件,资源枯竭并不是指现代陶瓷原料的枯竭,而是指用来制作上等陈设工艺瓷的“高岭土”的稀缺。因此,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的深化和高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继续保持陈设艺术瓷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二是大力发展具有高科技、精细化特征的高技术陶瓷产业,增强高技术陶瓷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全面提升以创意和艺术性为特征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日用瓷器艺术化,提高日用陶瓷的附加值以抢占中高端市场;四是积极发展建筑卫生瓷,努力将其培育成为陶瓷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总之,通过建立多元化的陶瓷产业格局,能够发挥整个陶瓷产业集群集约化生产的效应,进而增强陶瓷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3.3 突破政治性锁定,构建有利于区域产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产业集群中的政治性锁定是指地方政府、各种专业协会组织与产业经济行为主体结成的密切合作关系在促进产业经济绩效提高的情形下,也可能会使本产业被赋予某种特殊的生产使命定位,阻碍了本集群的技术——组织模式变革以及向其他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以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为例。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起来以前,景德镇陶瓷产业一直以来主要为官方服务,靠官方订货生存,形成了鲜明的“贡品文化”。由此可知,景德镇陶瓷产业中的经济行为主体与地方政府部门结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意味着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型国有陶瓷企业,而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陶瓷企业则很难争取到有利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也就是说,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民营陶瓷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受到了抑制。在景德镇陶瓷产业演化形成路径依赖之后,这种制度安排的低效率弊端就暴露无遗,严重阻碍了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限制了产业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在上个世纪末期市场竞争力的衰退从侧面也说明了一个产业陷入政治性锁定所隐含的风险。集群对特定时期政治环境的完美适应将削弱本地经济的外部适应性[12]。正如《南方周末》所指出的,景德镇辉煌了将近千年,但那里的陶瓷行业却从未形成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的基本概念[13]。
在政治性锁定突破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解释自身在产业技术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政府部门可以视为产业升级路径创造的催化剂,其提供的适当产业政策支持能够对产业集群中的关键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而引导产业结构变迁。在技术和创新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以适应新兴知识社会的需求而将重点集中在高科技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领域的开发。在政府部门的有力引导下,当产业中的各经济行为主体能够走出路径依赖的困境并真正地朝着产业升级的方向前进,做出战略性行动,这时产业就会出现稳定和永久性的路径创造过程。分析景德镇陶瓷产业结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政府部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产业中的经济行为主体由于文化认知方面的惰性而缺少能够启动产业升级路径创造过程中所需的再生动力。为了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景德镇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陶瓷产业技术与创新制度环境,比如2011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陶瓷优先发展”战略,并提出了陶瓷人才“硅谷”建设思路,设立了人才资源开发专项基金,对领军型高层次陶瓷创业人才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等激励型政策。2013年,在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下,以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单位,成立了国家级的“日用及建筑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些技术与创新政策的实施为陶瓷产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将有力地推动传统陶瓷产业改造,使其最终演化成为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产业结构更合理、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更强的新型产业集群。
[1] GRABHER G. 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 The locki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uhe area[A]. In Gernot Grabher(Eds.): The Embedded Firm: On the Socioecono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55-277.
[2] North, D.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 Martin, R., Sunley, P. 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6(4): 395-437.
[4] 林志扬, 李海东. 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 133-140.
[5] Garud, R., Karnoe, P. Path creation as a process of mindful deviation[A]. In R. Graud and P. Karnoe(Eds.), Path Dependence and Creation[C]. Mahwah, NJ, &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1, 1-38.
[6] 李海东, 林志扬. 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机制研究——以联想集团为例[J]. 管理学报, 2012, (8): 1135-1146.
[7] Schienstock, G. Path dependency and path creation: Continuity vs. fundamental change in national economies[J].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2011, 15(4): 63-76.
[8]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 Sydow, J., Schreyogg, G., Koch, J. Organizational path dependence: Opening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2009, 34(4): 689-709.
[10] 曹瑄玮, 席酉民.产业集群发展中路径依赖的形成——社会心理学的观点[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 (4): 36-42.
[11] 蒂莫·J·海迈莱伊宁(Hamalainen,T. J.),里斯托·海斯卡拉(Heiskala,R.)编著. 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组织编译.社会创新、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产业、区域和社会的结构调整过程探索[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2] 林竞君. 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3] 柳剑能. 景德镇兴衰[N/OL]. 南方周末, 2004-8-5(1069).http://www.southcn.com/weekend/economic/200408050010.htm.
Jingdezhen Ceramic Industrial Cluster Upgrading: From Path dependence to Path Creation
LI Haidong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 China)
The risk of path dependence and lock-in effect is embedded in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Grounded on the analysis over the cause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decline of Jingdezhen ceramic industrial cluster,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key to its upgrading lies in successfully getting rid of inefficient path dependence and building an optimal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path creation, and the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Jingdezhen ceramic industrial cluster to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with the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path dependence; path creation; Jingdezhen ceramic industrial cluster; upgrading
F427
A
1006-2874(2014)03-0022-06
2014-03-03。
2014-03-07。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JC1325);景德镇市软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景科字[2013]9号)。
李海东,男,讲师,博士。
Received date: 2014-03-03 Revised date: 2014--03-07.
Correspondent author:Li Haidong, male, Lecturer, Doctor.
E-mail:4068479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