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杰
在中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逐步弱化行政力量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让市场力量越来越多的引导资源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此乃经济转轨的题中之义。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要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如何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让有形之手在多数领域和环节有序退出,让市场力量顺畅运转,这将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为市场松绑
与市场相比,政府掌握的信息较少,知道的时间也较晚。计划经济中的决策者会遇到的这种信息难题,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哈耶克教授早在1945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但像任何制度一样,计划经济也有其惯性。计划体制留给各级政府和官员的一个负面财富就是怀疑市场的力量,不相信群众的智慧,什么事都想管。
自中国上个世纪末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各类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当一个投资者准备进入某个市场时,依然还会遇到“行政之手”的干预。例如,一些产业对私有经济开放度不高,让民间投资者因行政壁垒无法成为产业的成员;某些产业的投资项目需要省市甚至国家的层层审批,导致企业家无法及时捕捉市场的商机;传统的工商登记制度门槛高,规定苛刻,把众多草根创业者档在了市场经济的大门外,也让政府部门承担了本不该有的市场监管责任等。
由于信息量不足,一些政府大力扶持的产业在遭遇市场检验时出现了麻烦。无论是某些地方政府号召农民种植的“一乡一品”经济作物,还是鼓励发展的地方支柱产业,失败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目前产能过剩的光伏、钢铁等产业。
计划经济延续过来的旧制度不仅束缚住了市场主体的“翅膀”,还极有可能让市场陷入恶性循环的发展怪圈。简政放权,就是政府对过多干预经济的大力度改革。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各地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014年,国务院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
放手让市场发展,不仅有助于强化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让真正适应市场发展的主体脱颖而出,还可以让那些习惯于寻求政策保护的市场主体放弃幻想,树立风险意识,在竞争中实现自我成长。
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投资则是当前中国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简政放权只是市场顺畅运转的前提,一大批积极进取的企业家才是市场的灵魂。无论是新市场的开发,还是引领行业发展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抑或是迎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创意的产生,都离不开企业家对商机的敏锐把握。创新经济学等理论甚至把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最核心的元素。
然而,当制度环境多变,未来经济形势捉摸不定时,就会影响到企业家的投资收益预期,导致对新商机的投资信心不足,从而降低新技术、新产品、新创意的产生机会,市场活力锐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还是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政府都在释放这样一个信号:中国要构建更适合市场机制的制度体系,把政府的经济权力规范化,让市场充分展现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加大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逐步放开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让企业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竞争。
中国政府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制度体系,稳定市场预期,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降低市场风险,让像任正非、马云、俞敏洪、李书福这样的本土优秀企业家增强在项目投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信心,引领中国经济朝着更高的目标推进。
完善价格机制
通过自由伸缩的价格信号,引导稀缺资源的流入或流出,这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新一届中央政府一再明确,凡是市场能解决的价格形成机制,政府都不进行不当干预。
改革开放以来,价格体系的转型一直没有完成。国家出于稳定价格,降低制造业成本的考虑,对资源、能源、交通、电信、土地等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很多干预。这些价格干预政策虽然有助于遏制通货膨胀,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但也造成价格扭曲,带来问题。例如,能源的低价格给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带来了空间,加剧当前的能源约束问题;低价格的资源不利于集约生产,威胁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为发展区域经济,在招商投资中对工业用地实施低价格、零价格甚至负价格的政策,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是助推住宅价格高企的“帮凶”。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是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前30年实现高速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但也是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思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的关键点在于:第一,加大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领域价格,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倒逼产业转型。另外,配合产业放开政策,吸引多元化资本进入这些相对封闭的领域,让产业发展在竞争中更加健康,消费者也能更多享受竞争性市场带来的福利。
第二,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的变动是资金供求状况的直接反映,利率管制后则导致利率信号失真。过去中国对利率进行管制,实质上是通过行政力量,人为控制金融资产的分配,以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并促进经济增长。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环节是改革利率的形成机制,让利率能够准确、及时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endprint
第三,优化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当农产品价格偏低时,补贴弱势的生产者;当农产品价格偏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这一新思路很好解决了政府如何在生产者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而且更尊重市场规律,有助于减少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在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时,通过市场机制让农民增收,对缩小城乡差别亦大有裨益。与此同时,相对于以往对生产者的补贴,政府对低收入消费者的转移支付数额较小,不至于产生太大的财政压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的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在此要强调的是,这种政府定价也应尽可能遵循市场一般原则,提高决策程序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
规范监管
无论是通过简政放权,为市场发展减少不当干预,还是通过深化改革,稳定企业家的预期,坚定其投资信心,激发其创新热情,或者是优化相关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提高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都是基于有效市场的分析,旨在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的正能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帮助中国尽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早日成为发达经济中的一员,实现“中国梦”。
然而,发达市场经济的实践和现代经济理论都表明,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竞争不充分、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都会导致资源配置偏离最优水平,出现所谓的“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问题。新一届中央政府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相关政策中形成完整的应对思路。
例如,对于各种形式的垄断给资源配置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明确提出要反对各种形式的垄断。对于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要深化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与此同时,优化政府监管,提高政府定价的透明度。对于政府直接行使权力形成的行政垄断,要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破除行政力量的制度基础,提高市场竞争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看点是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创新。自中国在去年重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以来,监管部门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并对婴幼儿奶粉质量按照药品管理办法严格监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用三个“最严”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要创新监管理念,优化社会共治制度,鼓励消费者、学术界、媒体、非政府组织以及行业内部人士等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的治理。社会共治制度的提出,不仅顺应了食品药品保障体系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也是解决当前监管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百姓对食品药品安全需求的一招妙棋。
从漫漫历史长河看,中国的市场经济之路才刚刚开始,探索之旅将阻力重重。一方面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惯性会持续存在;另一方面,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普及和理念内化还处于起步期,政府机构、公务人员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市场至上”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和文化。
随着新一届政府对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发出历史最强音,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经济效率为导向的市场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因此,关注如何向市场放权,营造企业家的成长环境,优化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市场顺畅运转,同时尽可能消除市场失灵带来的负面影响,挑战着当代中国人的智慧。笔者相信,当前改革攻坚战将释放出最大的制度红利,期待改革者有一天能咏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
(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