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坤,邱志洁
(1.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350001;2.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 福州350001)
伊春锦老中医基于“毒邪”理论论治胃病
马 坤1,2,邱志洁1,2
(1.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350001;2.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 福州350001)
脾胃病;毒邪;治毒
伊春锦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近40 a,在中医消化病方面造诣尤深。笔者有幸能跟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伊师临床上应用解毒法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如下。
伊师认为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毒”大致有以下含义:① 脾胃升降紊乱,清浊失位,肝失疏泄,肾失收藏,气化失常,水湿痰饮内生,久郁化毒 ,为内生之毒,如湿毒、热毒、痰毒、瘀毒等,致使胃络瘀滞,气机阻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荣养,腺体萎缩,久久不愈,终则发生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②饮食、环境等中的致病因素积聚化毒,为外感之毒,如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戾气、杂气等,现代医学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在脾胃病诊治中外毒最为关键的是幽门螺杆菌,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而癌前病变是发生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伊师认为内生之毒和外感之毒常互为因果,因毒致虚,因虚毒恋,急性期以祛邪为主兼扶正,缓解期以扶正为主兼解毒。
伊师认为脾胃病中常见毒邪有4种:热毒、湿毒、痰毒、瘀毒。热毒或因感受热毒之邪,或各种内生病理产物久蕴酿毒;热毒致病特点除了热邪致病特点如内易攻脏腑,外易生疮疡外,热毒多猛烈,内生热毒多从化于体质;热毒易与他邪兼杂,常见瘀血。湿毒也大抵来源于外感自然界湿毒之邪,或内生湿气郁久成毒;其致病特点除了湿邪病位趋下,黏腻难除等特点外,湿毒常病情急迫,易致内脏疮疡(胃肠道溃疡),并常与热毒相兼发病。痰毒是指由于机体气郁或阳虚,不能运化津液,聚而成痰,痰结较甚,久而不消成毒;其致病特点除了痰的致病表现症状多端、表现不一外,或表现为脏腑或局部的具体病症,或为全身症状,或有其病理形质,或触之难及,但都有病情重、变化快、预后差,常和瘀毒相兼,仅通过辨证求因推断。瘀毒为血行失畅,瘀久生毒,瘀毒内伏;瘀毒病位深,病势缠绵,病程久,发展快,病情重,常见体表或体内肿块坚硬如石,固定不移,疼痛呈刺痛等特点;常和热邪相兼致病。
伊师根据对毒邪致病理论的认识,运用解毒法治疗脾胃病取得显著疗效。伊师在运用解毒法时常结合辨证论治,配合清热、活血、健脾、补肾、疏肝等治疗方法,使机体脏腑气血恢复正常,已生之毒邪得以去除,未生之毒邪得以抑制。下面以伊师运用解毒法治疗脾胃病经验举例如下:
3.1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的炎症、腺体萎缩、黏膜变薄以及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疾病,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又被称为癌前病变。伊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外感邪气(毒)所致,病程缠绵,导致虚实错杂临床表现。病机以脾虚为本,瘀血、积滞、浊毒为标。在临床治疗中常以健脾活血解毒法治疗,常用药物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以解毒清热;黄芪、党参、仙鹤草以益气;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砂仁、陈皮以理气;三棱、莪术活血化瘀。其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通过解毒清热对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性增生的癌前病变有一定逆转作用[1],而蒲公英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2],三棱、莪术通过活血化瘀对于癌前病变也有一定作用[3]。
3.2 胃溃疡 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黏膜肌层的组织损伤。伊师认为胃溃疡因体质因素、或因情志刺激、或因饮食不节致中焦脾胃湿热,浊毒内蕴,气机壅滞,气郁血瘀,热盛肉腐,胃黏膜受损,而致溃疡发生。临床上常用蒲公英、黄连燥湿化浊解毒;茯苓、白术健脾祛湿解毒;煅瓦楞粉、海螵鞘抑酸止痛;白及、浙贝母收敛生肌。同时伊师认为中医辨证可以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应用,如蒲公英所具有的抑菌、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利尿、抗过敏、抗血栓、降血糖、降血脂、保肝利胆、健胃、免疫促进等作用[2];而黄连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炎、抗癌作用[4]。上述两药均对幽门螺旋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而幽门螺旋杆菌是胃溃疡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而白及有促进创面愈合在作用[5],海螵鞘、煅瓦楞子有一定的制酸作用[6-7]。
3.3 胃黏膜相关淋巴瘤 胃粘膜相关淋巴瘤(MALT)是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变局限,
进展较慢,大多数是低度恶性胃淋巴瘤,但时间长可以向高度恶性发展。MALT与幽门螺杆菌(Hp)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根除Hp感染对疾病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MALT在临床表现、胃镜检查等方面与肿瘤、溃疡及炎症等均很相似,属于临床并不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文献及现代研究很少见到对其的研究报道,因此诊断有一定困难。伊师认为脾虚兼湿、热、瘀毒内蕴是MALT主要病机,其中“毒邪”在其病理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治疗常以党参、茯苓、黄芪健脾益气;绵茵陈、白蔻仁、蒲公英清热化湿解毒;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活血清热解毒。
4.1 诸法合用,主次分明 邪气过盛或久蕴成毒,毒即可作为病理产物,也可成为新的病因,甚至转变为癌毒。在辨治胃病的过程中,癌毒已经形成,故解毒法应作为主要治法之一。《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长期胃病患者也是存在正气的亏损,以脾虚为主。《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胃病)初病在胃,久病入络”,故瘀血的存在也是致病因素。伊师认为胃病中常由于毒邪蕴结,脾虚血瘀,气机不畅,故常夹杂湿邪。所以胃病病机多种邪气共存,虚实夹杂,治疗过程中既要多种治法联用,又要主次分明。故伊师在应用解毒法治疗基础上,还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兼用健脾、活血、化湿等治法。治疗前期毒邪未去,以清热、凉血活血、化湿等解毒疗法为主,辅以补脾;治疗后期毒邪渐去,以补脾肾为主,辅以活血、化湿等解毒疗法。
4.2 有方有守 清代徐灵胎在其《兰台轨范》中说:“先识疾病之所由生,再辨病状之所有异,治必有定法,法必有定方,方必有主药”。也如已故名医岳美中所说:“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伊师认为毒邪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治疗过程也非一法一时之功,治病更是要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辨证准确、治疗有效情况下,应坚持以解毒法为主治疗。
[1] 任红艳,方肇勤,梁超.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治疗肿瘤体外研究近况[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1),2381-2383.
[2] 张幻诗,杨建宇.蒲公英药用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9):69-71.
[3] 李士怡,周一荻.莪术三棱白花蛇舌草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46-247.
[4] 左茹,曹雪滨,张文生.黄连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4,7(7):568-572.
[5] 张龙霏,胡晶红,张永清.白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1):83-86.
[6] 刘国凤,谭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10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5):377.
[7] 邢斌.对泛酸证治“变异”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6-8.
R256.3
:B
:1000-338X(2014)06-0024-02
2014-09-15
马坤(1980—),男,医学硕士,主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