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识视角下的日语寒暄语研究

2014-04-17 09:35:26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敬畏日语道德

单 澄

(南通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道德意识视角下的日语寒暄语研究

单 澄

(南通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语言是承载文化的载体。本人以人类道德意识为视角,通过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寒暄语中表达出来的恩惠,勤劳,体恤,自然这样的观念进行研究。指出在日本如自然规律般代代相传的道德意识,无时无刻不渗透到语言之中。对日本人的家庭教育,对成人的感恩,勤劳,团结,敬畏等优秀品质,值得我们的学习与借鉴。

道歉表达;日语;日本文化

语言作为承载文化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存在于人的表面,它同时也深入人的精神层面。日本民族的勤奋与团结的特点,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独树一帜的。它的语言是日本文化、历史、文学、社会的缩影,同时也体现了民族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寒喧语,在日本被视为人们之间联络与交流不可缺少的纽带,是社会人的基础。日本中的寒暄语,有着其民族的独特性,同时又反映了日本人的道德意识。本文以日语寒暄语中最常见的问候、应答、感谢、外出为例,分析出日本人如何从简单的常用语中提醒大人与孩子,时刻注意并养成恩惠意识。

一、感谢语中的恩惠意识

日语中的感谢语表达多样化,常见的是「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有时也用「すみません」,「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在汉语中是“谢谢”,「すみません」在汉语中是“对不起”。对于国语非日语的初学者来说,感谢语用「すみません」,至今比较疑惑。其实日本人认为接受他人的礼物要说「すみません」,有“不好意思”、“受之有愧”之意。表达一种让别人费心买了礼物之类的含义。

日语寒暄语中有「お疲れさまです」。在汉语中是“您辛苦了”。但在日本环境中,日语却很特别,比如在理发店里,理发师给顾客剪完头,会说「お疲れさまです」,其实顾客享受了服务,又不用动脑,并没有什么辛苦的。但日本人习惯通过自己主动表示失礼或道歉来表达对对方的感谢,同时也是一种珍惜之情。

日语中的寒暄语还有「お元気ですか」(你好吗?)、「おかげさまで元気です」(我很好,谢谢)。由此可见,“谢谢”和“托你的福”从感激之情的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作为日本人习以为常的一句话,我们似乎很费解。这也折射出日本社会的和谐与温馨,认为在同一空间下,人们的关系并不一定建立在功利之上。

日本人如果被人招待,感谢的方式和次数也很特别。除了当场表示感谢,回去之后第二天仍要表示感谢。如果再次见面,还要再谢。过了一段时间还是会说“谢谢你那天的招待”。对于这点,中国人一般都当场致谢就可以了,甚至在亲朋好友之间,接受帮助都不需要感谢,否则会给人虚情假意的感觉。但日本人如此的话,就会被认为“失礼”或“不知好歹”。

“知恩图报”是日本道德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的恩惠意识是必须对别人的给予报以回应,这也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良好沟通的重要手段。

反观国内的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常听到年轻人肆无忌惮的“啃老”,他们却觉得理所应当。朋友之间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虽然难以置信,但却鲜活的存在于生活之中。所以我们要从身边做起,把感恩之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去。

二、问候语中的勤劳意识

日本民族被全世界公认为勤劳的民族。日语中描述努力学习,勤劳工作的词汇「一生懸命」。正是日本大的这种优良品质造就了日本经济在战后经济的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过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过劳死”这个现象。

日本的勤劳从寒暄语的问候语中可略知一二。「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的来源就是「お早いです」,(早早的)。也就是说早起是和勤劳密不可分,并且值得赞赏。同样「早い」有(灵活、敏捷、迅速)等含义,如「仕事が早い」(工作勤快)、「耳が早い」(耳聪目明)、「頭のめぐりが早い」(智商高)。

日本的企业文化,一般不存在朝九晚五的概念。上班提前到,下班推迟对日本职工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甚至把「残業」作为常态。特别是新人到下班时间,领导或前辈没有下班,一般也不会离开。即使要走也要对大家说一句「お先に失礼します」(我先走了),如果大家一起下班时,要互相寒暄「お疲れ様でした」(您辛苦了)。

日本把11月23日作为「勤労感謝の日」(勤劳感谢日)。这一天曾经是为了庆祝丰收,现在也是用来教育国民辛勤付出才有收获。日语词汇中也出现「勤労は善」(勤劳为善),工作勤奋学习刻苦的人被叫做「勤勉家」(勤劳的人)。

在日本中小学,学校都开设家政课,目的是为了训练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做家务的习惯。一些综合性大学甚至还开设专攻的专业「家政学部」(家政科),有些专门学校还细分「料理専攻」、「被服専攻」等专业。在很多日本影视作品中,都有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假证的场景。反观国内中小学,甚至大学生,父母包办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学生把整个月的脏衣服打包机给父母的事情也屡有发生。

正是日本人的勤劳意识,还创造了一个几乎全世界各国来日旅游震惊并且感动的现象—-厕所文化。这本是在很多国家被脏、乱、差困扰的角落。日本人把厕所打扫的干净舒适,变成让人赏心悦目的场所。正式由于日本人的勤劳与唯美的意识,才可以创造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应答语中的体恤意识

和日本人交谈时,会发现对方一边侧耳倾听,不停地点头,嘴里不停地应答「はい」,「はい」是日语中最基本的回答,但是他的意思未必是英文中的「yes」,倒类似于汉语中“嗯”之类。如果听话者不应声「はい」的话,会被日本人误以为:“可能根本没有在听我讲话?”是不是对方觉得谈话内容或者方式不舒服?因此「はい」不一定表示听话人同意对方的意见,而在于自己有认真的听对方讲话,这是一种礼貌表现。比起其他文化中没有任何应答的方式,这种「はい」的用法要显得更加亲切、贴心、人性化。

日本人的应答语,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日本的每个家庭每天都必使用的寒暄语「ただいま」(我回来了)、「お帰り」(你回来了)、「行ってきます」(我走了)、「いってらしゃい」(你走好)。这在中国人看来可能过于刻板和啰嗦,但在日本人来说,即便仪式化,但还是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增添了温馨、和谐的色彩。

日本的体恤他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家人的称呼中。日本家庭内成员的称呼是一种“缓冲型的交流方式”,一切以婴儿为准。比如家里有婴儿诞生,无论是昨天还被叫做「健太」的孩子,现在被称为「兄」。夫妻之间老公被称为「爸爸」。日本的道德观念中以人为本,以人体作为交流媒介的潜意识是自然存在的。

寒暄语中“尽量不给人添麻烦”这一说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推崇。如授受动词在日语中的比例很重,但由于日本人的价值观中对别人不胜感激的民族特性,「てくれる」、「てくださる」、「てもらう」、「ていただく」,被不断重复使用,而由于「てうださる」有强烈的可施恩意识,一般都被较少使用。例如要给被人帮忙时,最好说「手伝いましょう」(我来帮你吧),而不说「手伝ってあげましょう」(我来给你帮助吧)。

日本人的寒暄语体现出重视他人感受的体恤之情。这种思想由于日本人之间的交流以和为贵,以他人的利益和群体的和谐为先。于是日语在国际中被称为“暧昧语”,这种称谓也充分表达了日本人不愿显露自己的感情,目的是不想伤害别人的感情,同时也想通过和别人共享同样的感情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这种语言的特性在日本的内政、外交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现实中人们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同时也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善于察言观色,为他人考虑的习惯。

四、用餐语中的自然意识

对日本影视作品熟悉的人都发现,日本人在就餐之前,会双手合十,说一句「いただきます」,「いただきます」在日语中属于授受动词,是表示感谢的意识,有人认为是对做饭人辛勤劳动的感谢,可是做饭人也同做这样的动作。因此又有人认为是感谢神明赐予的食物吧。但笔者认为这是日本人表达自己对食物的感谢之情。作为食材也是有生命的物种,因此这句话表达了对食材本身的敬畏与感恩。日本人真正的用意是「あなたの命を犠牲して私の命を支えていただきます」(感谢你为了支持我的存在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汉语中常把「いただきます」翻译成“我开动了”或“我开吃了”,笔者认为这样翻译违背了日本人的感恩和敬畏的初衷,而像西方国家基督徒在饭前双手合十,虔诚的祷告的仪式。因此“开饭了”更能准确的表达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由来已久,古代就有“万物有灵论”。日本人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土一木都有敬畏之心。日本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日本人认为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等等都是全人恐惧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日本人看来,自然灾害是自然反对人类的惩罚。动漫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中都有对自然对神灵的敬畏。如【风之谷】中“腐海”的表现手法,既引发了观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个难题的思考,也是对电影中人物的考验。

另外,凡是使用日本创造的产品的人,无不对其质量大加赞赏。日本人民对日本产品的热爱也可以说是世界之冠。无论是在超市还是在高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当中,日本本国创造的产品价格一定是最贵的。这又一次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尊重。这似乎深入骨髓,不用刻意宣传,日本人的爱国意识就像基因密码一样代代相传。如果中国国民对自然多一点敬畏、对生命多一份尊重,我想“毒奶粉”、“地沟油”之类的事件;恐怕很难发生,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与幸福。

五、结束语

日本人的德育意识贯穿在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看似有些繁琐,有些程式化的寒暄语。对于大人来说,起着道德提醒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简单易学。日本最根本的国民性“以和为贵”,正是以看似简单的寒暄语为起点的。语言不光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一切文化来源的核心与根本。它标识着社会进步的数字,承载着民族发展的价值取向。

大部分中国人仍认为寒暄语是在说话的时候,日本对寒暄语的研究和教育已有了亘古的、固定的模式。因此要掌握好日语,就要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的本质精神。只有部分了解文化的背景和内涵,才能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日语的误用,更多的促进语言交流平台的作用。

[1]朱德光.“批评”言语行为在感知和表达两个层面上的语用迁移研究[D].2013.

[2]吴新兰.日语寒暄语中的道德意识[J].日语教学与日语研究,2012,6:130-131.

Moral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Japanese greetings

Shan Cheng
(Nantong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bearing culture. Himself i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mor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to the Japanese daily life express greetings in favor, hard-working, compassionate and natural ideas for research. In Japan, like the law of natur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f moral consciousness, all the time not infiltrate into the language. Family education for the Japanese people, grateful for adult、diligence、unity、outstanding quality, such as fear of worthy of our learning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apologize; Japanese; Japanese culture

H36

A

1000-9795(2014)09-000263-02

[责任编辑:刘 乾]

单 澄(1981-),女,江苏南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日本语言。

猜你喜欢
敬畏日语道德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32
一些敬畏
海峡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0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敬畏一粒米
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 02:14:06
敬畏先烈
红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6:59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0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