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与发展思路探究

2014-04-17 15:42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精品

任 越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任 越: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2011年,教育部陆续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下称《建设意见》)、《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下称《实施意见》)、《教育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文件,明确指出对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逐渐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开放、公开和共享。那么,什么是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什么要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如何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各级精品课程团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与特点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教育部结合当前高校教学资源优势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而提出的一项旨在提高高校精品教学资源向社会普及的资源建设项目。《实施意见》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内涵的描述是:“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根据上述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描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诠释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特点:

1.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种以课程资源建设为导向的新型课程。根据《实施意见》的相关表述,笔者认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与使用的课程。它是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通过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等手段而要建设的课程体系群。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系统地、规范地、有序地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其主张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优化现有课程资源,拓展潜在课程资源,最终达到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全覆盖。

2.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种利用互联网与实时交互平台而建设的现代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向高等教育领域延伸而引发教学方式变革的背景下而提出的。也正是由于技术引发教学方式的变革使传统平面化的高校专业教育逐步趋于立体化,来自于课堂外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丰富了大学的课堂,这也为高校专业教育走向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条件。精品资源共享课正是利用互联网与实时交互技术建立起来的,打破原有面授式教学模式的现代化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因此,提高高校精品课程的社会化推广与普及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也正是要通过网络平台搭建能够容纳知识、学习知识、传播知识与应用知识的平台,并通过网络间的实时互动,实现知识的序化传播,这突出显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技术性与互动性强的特点。

3.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面向高校教师、学生与广大社会公众的。高校当前开设专业课程的授课对象绝大部分是本校教师与学生,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授课对象仍然以高校教师与学生为主,但课程的受益范围则要比传统的专业课程要广。精品资源共享课借助网络平台,面向国内所有高校与学生开放,更鼓励有专业知识需求的社会公众参与学习。作为现代知识型社会,社会知识流通速度与利用效率成为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高校作为知识产生与传播的组织,拥有较好的社会知识资源,以往这些知识的流通范围仅限于高校内部,由此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与浪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正是通过对高校优质教学与学术资源的整合,以便于获取的方式提供给对知识保有需求的高校师生与社会公众。这既能保证优质知识资源的合理流动,也可以调动社会公众的学习热情,促进知识型社会的平稳而有效地构建。

4.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丰富而完整的教学资源作为建设的基础。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对原有国家级精品课的进一步建设与升级,其旨在通过国家级精品课的后期课程建设,达到向社会开放的标准与要求。在建设过程中,优质、完整与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课程建设与推广的基础性要素。缺少优质教学资源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有如“无米之炊”,这将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知识的诉求,也就无法实现高校课程从高校走向社会的建设目标。优质、完整与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表现在资源数量上,更表现在资源的表现方式、内容质量与学习者的可理解程度与互动程度,而整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也恰恰是围绕课程资源建设这项工作来展开的。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主要以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逐步实现与课程内容、教学团队、教学示范、专业实践与课程辅导为一体的专业教学体系。课程资源建设是核心,这就决定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把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作为建设的重点,这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进一步开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配置与专业实践指导等工作。因此,笔者着重针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目标进行详细分析。

1.求“精”。“精”,主要指纳入到精品资源共享课范畴的课程资源必须是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精华部分,即课程内容关注的重点与焦点以及能够充分体现课程自身优势与特点的教学资源。围绕这个目标,教学团队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其一,充分整合课程教学资源,优中选优,查缺补漏。共享课既要集合课程资源的优势,突出课程的“精”之所在,又要兼顾课程知识的覆盖面,保证课程资源能充分反映课程的主要内容。其二,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共享课要围绕课程的重点、难点与亮点展开资源的收集与积累,既要注重课程所传达知识的专业性,又要考虑知识被社会学习主体吸收与消化的广泛性。笔者认为,课程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掌握好“度”,即在广度上要具有普遍性,而在深度上要突出课程的专业所指。

2.求“用”。主要指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在于让高校更多的精品课程资源以一种“可直接获取”的方式向课程学习者开放与自由使用。截至目前,由教育部主持建设的各级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共收录了24739门精品课程,涵盖我国八大学科百余个本科与高职专业。数量如此庞大的课程群所涵盖的课程资源是开展国民专业教育的重要资源。此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一方面要整合各级各类课程资源,重点突出课程资源的集约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在于向社会公众推广,引导并利用所建设的课程资源开展“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由此,笔者认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紧紧围绕两个目标:其一,面向专业学生与行业从业者的使用,突出课程资源内容的专业性与教学性;其二,面向社会自主学习者的使用,突出课程资源内容的普适性与实用性。

3.求“全”。主要指精品资源共享课所依托的课程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周全”。实际上早在精品课建设工程上已经对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设计了详细的考核指标,但精品课程获批之后,很少有课程能够坚持精品课程的后期建设,以致部分精品课程出现了资源萎缩的情况。而此次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资源的丰富度、完整度要求甚高,不仅在课程资源数量上要满足课程教学与对外使用的需要,而且在资源质量上更强调“新”。对于“新”的理解,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追求课程资源内容的与时俱进,贴近课程所涉专业或行业的前沿,保证课程资源的“新鲜度”;另一方面要追求课程资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即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技术、海量数据仓储与云计算技术等技术手段彰显课程资源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此外,课程资源建设要遵循相关的国际、国内管理标准与技术规范,使课程资源不仅仅成为高校的知识财产,更要成为整个社会共享的知识源。

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本思路

2013年年末,教育部高教司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立项名单,加上2013年10月29日公布第二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标志着教育部在2011年末提出的建立千门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工程正式启动。未来两年里,批准立项的千余门精品课程将围绕课程资源展开建设,并逐步将已建成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新政策,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其建设的基本思路又是什么?应当值得我们关注。笔者认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要遵循下列三条基本思路:

1.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以高校服务社会为出发点。现代大学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对我国教育、科技与社会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创新的工具价值。专业教育、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为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然而在我国目前大学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相对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而社会服务的职能则相对比较欠缺。笔者认为“精品课程”是高等教育立足于社会的一张名片,也是高等学校开展社会知识服务的重要工具。相较于欧美等国家高等教育的社会化,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服务的衔接途径相对单一。大学与社会个体、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对较弱,二者基本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实践发展与进步提供必要人才的,而缺少了与社会活动的互动,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果与最初设定目标、社会的接受力之间存在分歧。强调高等教育要走向社会,并不是要放低高等教育的门槛,吸收层次不同的主体进行专业化教育,而是要通过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互补”,达到双赢的效果。发挥精品课程,特别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专业优势与品牌价值,就是希望精品课程能够从校园走向社会,从专业教育走向知识普及,从单点传授走向多点共享。由此,笔者认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秉承专业教育的学术性、规范性与实用性的原则,立足于高等教育本身,以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为核心,逐步打造与社会继续教育、在职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的互动平台,以精品课程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与知识优势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实现现代大学教育与科研并重、教育与社会服务并重的办学宗旨。

2.以课程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管理办法》指出:“课程团队应将上网课程应用于本校教学活动,及时维护、更新和完善视频资源等基本资源,积极建设拓展资源,更好地满足广大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资源建设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决定课程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主要指标。教育部印发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建设标准与规范。笔者将资源建设作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思路的目的是要强调课程资源内容搜集、筛选和制作不仅要按照教育部颁布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还要把握课程资源建设的可兼容性、可获取性、可理解性和可共享性等建设要求。可兼容性主要从资源建设标准与技术层面保证课程资源能够被不同学习平台或软件识别;可获取性主要从课程资源被利用的便捷性与实用性层面保证课程资源能够以最符合学习者学习习惯的方式被获得,同时以最便捷的手段查找到学习者所需的资源;可理解性主要指课程资源的内容既要彰显其所依托课程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兼顾社会不同层面的学习者可以理解的需求,彰显资源的实用性;可共享性主要指不同的学习主体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传递与共享的方式在合法合理的条件下传播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重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但资源建设只是共享课建设的“面”,能够在社会广域层面共享、传播课程资源才是共享课建设的“里”。

3.以单门课程建设为核心,以精品课程群建设为出发点。以评促建,积极分享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建设思路,以精品课程为核心,带动专业其他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第三条思路。这也是教育部当初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开展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的主要目的。无论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虽然从课程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单门的课程上,但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却是要通过单门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带动专业或学科内其他课程资源的建设。笔者认为,精品系列课程的出发点不单单停留在对单门专业课程的建设,而应当以单门课程建设为核心,辐射到专业或学科内其他课程的建设,目的是要逐渐打造专业或学科精品课程群,或建立校际精品课程群,这样更易于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也有利于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

[1]蔡庆辉.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与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以我校《国际经济法》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36-37.

[2]汪 琼.国外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定位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3):8-9.

[3]蒋宗礼.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3-16.

[4]车云霞.对“化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2):45-47.

[5]李建春.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以《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13(8):58-60.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精品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心经精品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