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研究

2014-04-17 15:42杨潇郁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参训培训教育

杨潇郁

(暨南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杨潇郁:暨南大学教育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成人继续教育研究】

一、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教师培训是培养好的教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摆在重点位置,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是新时期中小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在扩大培训规模和培训力度的过程中,《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更是进一步强调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可见,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模式下,只有加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学习,及时更新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要求。

二、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别较大

在广州市及较发达的几个市(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和整体素质较高,中学具有本科学历和小学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70%和90%,而偏远地区或者农村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30%和70%左右,其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新教师的入职门槛要求不同,发达市(区)对新入职教师的学历要求相对较高;二是偏远山区的学历补偿培训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学历偏低的教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学历的培训。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行政色彩过浓,制度弊端凸显

现阶段,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以政府主管行政部门为主导,指派各下属中小学的教师参与培训。省教育主管部门确定培训计划后,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级计划将培训名额分配至学校,由学校上报参训教师名单,再根据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开展培训。由于存在上级部门的外在压力及功利性追求,从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分析,其外在动机即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高于其内在动机即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那么,这种培训过程中的学习往往缺乏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学习动机的参训者的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学习缺乏持续性和针对性。基于行政命令式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参训者存在应付心理,参训只是为了完成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给自己的继续教育学分任务而已,这样的参训态度必然导致他们参训收获甚微,影响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造成培训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培训制度的可行性欠缺,中小学教师对培训有排斥情绪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研究一直是成人教育学科的热门研究问题,但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模式等问题,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与学习障碍等问题的深入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对制定政策制度的指导意义不强,同时,制定培训政策的职能部门对培训的可行性研究也不够。例如,忽视对中小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参训教师的工学矛盾等问题的研究,使很多培训落实到基层的时候,缺乏实践层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偏离了最初的轨道,使得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其个人需求上缺乏针对性、培训目标模糊化,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缺乏自我管理和克服学习障碍的基本思路,难免会产生厌倦和排斥情绪。

(四)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经费保障不足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十一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采取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方法解决。具体经费来源包括:每年从教育事业费中按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2%和教育费附加中不低于5%的比例安排;从地方筹集的教育基金和学校勤工俭学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应专款专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不得挪作他用。然而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培训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往往无法足额支付培训费用,参训单位、甚至参训教师个人也要承担一定额度的培训费和课本资料费,这也成为参训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学习障碍。

(五)中小学教师培训“研”、“训”、“用”分离,制约培训成果转化

由于“研”(校本教研)、“训”(教师培训)、“用”(教学实践)分离,不仅增加了学校和教师负担,更严重制约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数据显示,有两成以上的教师对于校外培训效果表示不满意,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对校本培训的效果表示不满意。现有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开发设计之初就缺乏基于校本的教学研究理论基础,而培训过程也只局限于教师和培训机构双向简单的规定性任务,培训内容理论枯燥、脱离实际,势必会导致培训成果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与转化,阻碍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理想化目标的实现。另外,“研”、“训”、“用”分离还会造成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济成本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无法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和统筹,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的地域化差距,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改进建议及其发展趋势

(一)转变观念,把硬性行政要求转化为个人兴趣需求,增强培训内驱力

根据学习动机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内部动机,如学习者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的外部动机是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其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研究表明,在培训过程中,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参训者有效地进行培训中的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参训者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参训者的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成效,就要首先转变培训观念,从指定培训政策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实施培训的执行机构,都要淡化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行政色彩,切实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内驱力,全面了解和把握其培训的实际需求,在培训内容上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中小学教师培训要尊重学习心理学和成人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将参训者视为具备高度自我意识的专业人士,引导参训教师实现自我管理,让参训教师根据个体的成就目标选择所需的培训,把“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使其学习内驱力和外部诱因共同作用于参训主体,提高培训效能。

(二)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和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培训质量,首先,要完善培训制度,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大力加强“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促进完善五年一周期教师培训制度,从政策上要求全员参与培训,建立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实行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对于在通过认证的不同的培训机构所取得的成绩和学历,同级同层次互认;建立骨干教师资源库及帮扶制度,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帮扶制度实现人才均衡,从而达到教育均衡的目的。其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培训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完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开展培训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通过评价体系对教师培训工作实行全程监控和督导,其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职称评审、考核、聘任、评优的重要依据。再次,要进一步健全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筹措和保障机制,加强培训经费的统筹管理,除了省财政预算,还要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鼓励社会慈善基金支持教师培训工作,逐步建立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培训经费合理分担机制;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压力,加大免费培训教师的力度,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

由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的包括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的持续更新、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从教经验技巧的不断积累和提炼,这就要求在培训模式上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根据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比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更多地开展专题、短期培训。在培训手段上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和网络研修,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通过资源共享、互连贯通,解决农村教师缺少培训机会和难以接受优质培训的问题,提高城乡教师培训机会和质量基本均等化水平。在培训方法上,将新教师培训由高校单一培训改革为培训机构和教师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内容上,要更加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比如,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把实践性课程和通识课程相结合,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增强培训实践环节,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

(四)加强培训者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计,丰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培训者师资队伍,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建立优质的教师队伍资源库,是重中之重,又迫在眉睫。培训者师资队伍应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制定相关管理条例,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为培训研究、课程开发、培训指导等提供专业支持。优化课程设计,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为培训效率和质量提供大力支持。在课程资源制作技术上尽快实现网络课程资源在多种媒体终端的传输,比如,电视、互联网、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使参训者能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在一切可学习的地方,实现碎片化学习,是解决参训者工学矛盾问题的有效方式。在学习平台上,开设教师备课资源平台,为教师提供强大的教学资源库,无偿提供给教师,有条件的可以根据实际培训内容开发不同的客户端,还可以把微博、微信、QQ、网络社区等引入到培训平台上,通过在多种平台上的互动交流,更好地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适应各种群体教师的实时学习需求。

(五)设计实践“研”、“训”、“用”一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积极推动培训成果转化,实现教育资源均衡

广东是一个经济、人口大省,但省内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突出。在区域均衡性失调的环境下,教育资源的差距就更加明显,设计实践“研”、“训”、“用”一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能够统筹整合全省培训资源、实现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首先,以校本为依托,进行教学研究和培训需求研究。在教学一线发现问题,搜集问题,从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以学科、年级阶段、问题类型等作为主要字段,形成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数据库。然后,培训政策制定者和培训项目设计者基于培训需求数据库进行分析,设计培训内容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将符合可行性标准的培训项目以项目课程包的形式形成培训项目数据库。以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www.gdjxjy.com.cn)为基础,构建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将培训项目数据库放入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全省各地中小学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在PC、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上访问培训项目课程包,在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中实现个性化培训,完成培训项目评价评估,获取继续教育学分。最后,回归校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转化培训成果,并将培训成果转化成效或障碍整理汇总,提交到远程培训平台,以便为设计者改进项目课程包提供借鉴。

[1]程良宏,王 媛.论教育改革中教师的“被培训”[J].教育发展研究,2012(8):65 -69.

[2][英]戴·冯塔纳.教师心理学[M].王新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9.

[3]王福华.国外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梳理与启示[J].比较与借鉴,2014(1):62-64.

[4]赵丹凌.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4):56-61.

[5]高 芳.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6(9):96 -97.

[6]鱼 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4-19.

猜你喜欢
参训培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构建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体系策略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