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念到理想——黑格尔艺术哲学观的学理逻辑

2014-04-17 13:28夏艳萍
江西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艺术美黑格尔感性

■夏艳萍

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中一座无法绕过的高峰,而黑格尔无疑是站在高峰顶端的人。正如卢卡契所说:“黑格尔的美学是资产阶级哲学所能达到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在艺术哲学上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论的和历史的综合。”[1](P417)《美学》(又称《美学讲演录》)一书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自成体系,是一部经典。笔者拟从黑格尔对“理念”与“理想”范畴的关系,来探讨黑格尔的艺术哲学观的学理逻辑。

一、为“美学”正名

众所周知,美的观念早已有之,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把希腊美学思想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甚至认为在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已经达到一个高峰。然而,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始于1750年鲍姆嘉通《美学》一书的出版。鲍姆嘉通认为:“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2](P13)鲍姆嘉通在归纳总结前人的观点后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个概念,也由此确立了“美学”这个学科,他也被人们称为“美学之父”。

由于鲍姆嘉通本身的局限和矛盾,他的学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快就被淹没在当时启蒙理性思潮的洪流中。然而,他对美学的命名却得到广泛认同。根据鲍桑葵在《美学史》中的描述:“鲍姆嘉通在‘埃斯特惕克’(Aesthetic)的名目下这样创始的一门新学问,非常富于特色的关心美的理论,以致传到后人手中,‘埃斯特惕克’一词就成为美的哲学的公认的名称。”[3](P239)美学自鲍姆嘉通之后名正言顺地被人们当作一门学科来看待,后来的哲学家对美学的态度或多或少都受到鲍姆嘉通的影响。

然而,黑格尔在《美学》的开篇就对“伊斯特惕克”提出非议:“‘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4](P3)不仅如此,黑格尔还认为这个名称甚至有点肤浅,但是黑格尔所处的年代离“美学”概念的产生已有半个多世纪,这个概念得到了广泛使用,正如鲍桑葵所说,已成为“公认的名称”[3](P239)。黑格尔只得沿用这个名称,但他重新界定其内涵:“这门学科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4](P3-4)

至此,黑格尔把美学从感性的漩涡中解救出来,旗帜鲜明地喊出了“艺术哲学”的口号。按照他的理解,美学就等于“艺术哲学”,或者如他所说,可以把这门学科称为“美的艺术哲学”。当然,如果对德国古典美学多些了解的话,我们会发现,“艺术哲学”这个概念并非黑格尔独创,与他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谢林早就在其讲稿中运用。

二、以“理念”为基点

纵观《美学》,黑格尔把“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P142)作为全书的灵魂,这一命题不仅是全书的逻辑起点,更是贯穿全书的线索,也是黑格尔美学的归宿。黑格尔的哲学主张实体与主体的统一性,反对将自由与必然对立起来,明确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5]的思想。他在书中也明确提出,艺术哲学必须从美这个理念出发,也就是说必须从“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出发。但同时,黑格尔也指出:“就艺术美来说的理念并不是专就理念本身来说的理念,即不是在哲学逻辑里作为绝对来了解的那种理念。”[4](P92)那么究竟什么是“就理念本身来说的理念”?什么是“就艺术美来说的理念”?这就不得不先求助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首先是位哲学家,他的庞大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也曾说,要了解黑格尔的体系,“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6](P97)。与唯物主义者不同,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而不是物质,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与主观唯心主义者不同,黑格尔认为,精神依赖于人的主观,是可以真正独立存在的,不能独立存在的是物质而不是精神。绝对理念(或称绝对精神、心灵)就是派生了整个客观世界并构成现实世界内在本质的、无所不包的精神或思想,这也正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核心所在。同时,他认为绝对理念又是辩证的,它自身就潜藏一切差别和矛盾,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性,这种内在的矛盾和否定性推动着它沿着“正、反、合”的三段式规律不断发展,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

绝对理念不仅主宰着自然界,也主宰着人类社会。在黑格尔看来,整个世界都是从绝对理念的运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绝对理念的运动过程可分为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三个阶段。逻辑阶段是绝对理念处于纯思想阶段,它只通过纯粹思维和纯粹理论的形式,来展开自身通过一个抽象概念或逻辑范畴向另一个抽象概念和逻辑范畴的过渡演化,达到绝对理念的自运动、自生展。在逻辑阶段,绝对理念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丰富性后,就要自我否定,“异化”为与自身相反的自然界从而进入自然阶段。实际上,自然阶段是理念按照自身的内在逻辑对象化的过程,它创造出一个以感性形式出现的自然界。在自然阶段,理念通过生命进化,在动物有机体的最高阶段——人出现后,完成自我否定,绝对理念按其自身逻辑势必超越感性自然,重新返回精神领域。这就进入了精神阶段,此时的理念已包含极大的丰富性,它不仅是逻辑与自然的统一,也是概念与物质的统一。同时,在经历了逻辑阶段和自然阶段之后,由于人的出现,此时的精神阶段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阶段。在这个阶段,理念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从而达到理念发展的最高阶段,即绝对理念。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是自否定即自确定、自生展的过程,因此它经过否定之否定回归自身的过程可以摆脱物质外壳的束缚,无拘无束,自己决定自己,因此是自在自为的。

为了便于下文对美的理念的理解,有必要对绝对理念做一补充。黑格尔在《美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全体哲学才是对宇宙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这整体是从它自己的概念中自生发出来的,并且由于它的自对自的必然性,又还原到它自己而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把自己和自己结在一起,成为一个真实的世界。”[4](P31)参照这句话,笔者认为,对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至少包含这样四层意思:一,黑格尔的体系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虽然绝对理念有辩证的发展过程,但是终归又回到自身,构成真实,其中看不出创造,看不出更高的超越,事实上,黑格尔也只是让他的理念发展到哲学就到达终点;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应该在全体哲学层面上来理解,它的自生展形成的有机整体可以包括一切,比如艺术、人等;三,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中所生发出来的部分应该是既可以相互独立,又是有着必然联系的,都是受绝对理念的指引的;四,真实应该是绝对理念的目的。

至此可以看出,黑格尔所谓“就理念本身来说的理念”应该是上述意义上的理念,是作为整个世界的本原的理念。那么何谓“就艺术美来说的理念”呢?既然黑格尔把美学命名为“艺术哲学”,并且把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艺术”,那么,要了解黑格尔所谓“就艺术美来说的理念”,就有必要先看一下艺术在黑格尔体系中的位置。

艺术“在内容上和专门意义上的宗教和哲学都处在同一基础上”,是绝对真理实现自己、认识自己的方式。三者的不同在于呈现于意识的形式,艺术是通过“感性的认识”;宗教是“想象(或表象)的意识”;哲学则是“自由思考”。其中艺术是最低级的,哲学是最高级的,艺术和宗教统一于哲学。黑格尔认为,在理念经过一番发展过程重又回归自身,达到绝对理念,此时绝对理念是最高真实。

艺术之所以能够与宗教、哲学一起构成绝对理念是由于它的自由性,即对真实的追求。由于艺术的自由性,它可以无所依赖,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可以与客观自在的事物发生关系,而又回到自身。它以揭示心灵的最高真理为最高旨趣,可以调和自然的有限现实与思想的无限自由。艺术的生命在于显现,它要与客观自在的东西发生关系,这是在自由心灵的指引下完成的过程,并不会因此受制于自在,只会通过它本身而指引到它本身,实现心灵的自由。所以,黑格尔声称他要讨论的艺术“无论是就目的还是就手段来说,都是自由的艺术”[4](P10)。

关于美的理念,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确定它的地位。其一,从上而下;其二,从下而上。从上而下就是从绝对理念开始,如上文所述,黑格尔把艺术、宗教、哲学定位为绝对理念的三个领域,又认为艺术无论如何要借助感性形式才能显现理念,所以比宗教、哲学更低一级,只是实现绝对理念的初级阶段,还有着片面性。美的理念如同此理,它虽然是自由的,却要低于宗教、哲学,还要借助感性形式才能达到真实显现。所以,笔者认为,美的理念至少可以说是全体哲学领域的绝对理念的有局限的部分,还达不到和绝对理念相同的内涵,起码就揭示真理的形式上来说是如此的。那么从下而上怎么定位美的理念的呢?这要从刚刚讨论过的概念说起。作为概念的美首先是统一的整体,就是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但这种普遍性是观念中的普遍性,它就其本身要否定自己成为有定性的特殊性,同时又把这种作为普遍性的特殊性再次否定掉,又恢复到普遍性,美的概念才达到统一,成为自由的美的概念。但是,这时的美的概念仍然只是在抽象状态中的自生展,它要真正实现自己,就必须取消这种还是抽象的片面,转化为客观存在,就是说要在客观中实现自己的存在。当然此时的美的概念并不丧失其普遍性,它是通过实在而且就在实在中显现出统一。如果把美说成艺术美的话,就可以发现美的概念所要显现出的客观存在就应该是艺术品。至此,美的概念就把它自身的观念性的统一,以及它所借以实现的客体又统一起来,形成美的理念。可以看出,美的概念和美的理念还是有分别的,美的概念是普遍性和本质的东西,凭其观念中的统一仍然具有片面性,只有克服片面,达到本身和实在的统一才能成为美的理念。

现在再回到“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命题。笔者以为,这句话和“美的艺术哲学”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总纲和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不仅是黑格尔在《美学》中层层论述的结论,也是他展开对美学论述的前提,这里存在着某种辩证关系。基于此,可以看出,在黑格尔的理论体系中,美是理念已毋庸置疑,美的理念的地位或可靠性也毋庸置疑,那么美为什么还要“感性显现”呢?黑格尔在书中说:“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外形)。”[4](P7)笔者以为,他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他认为美就是显现,而是还要将美与理念联系起来,美的显现是美的理念的显现,单纯的外形并不能成为美,真正能使美所以为美的东西应该是美的理念与其显现的统一,这实质上也是从另一个方面肯定了理念本身的自由性。理念并不是抽象的、观念上的,而是具体的、有着最高旨趣的。

三、以“理想”为旨归

虽然黑格尔在《美学》开篇就坚决除开自然美,但实际上,他在书中对自然美也做了大量的论述,并且在除开自然美的同时,又一次次运用自然美的概念,这至少可以说明自然在黑格尔那里起码也有着美的因素或成分。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除开自然美是理所当然。在《美学》开篇他就把美学的范围定为艺术,并将美学命名为“艺术哲学”。“根据艺术的哲学这个名称,我们就把自然美除开了。”[4](P4)这个看似武断的论断,实际上也有着一定合理性。首先,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它显现理念,所以就是无限的、自由的,而单纯的自然只是自在的,自然的存在只是直接的、一次性的。其次,黑格尔虽然鄙视自然美,但是并没有完全否定自然美,让其走投无路,最多也不过说是“除开”,或者宣称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并且在第二章专门讨论自然美。自然界的有限事物从低到高逐渐上升,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在有机物中从植物界到动物界最后上升到人,这个过程中精神的作用显现得越多,美的程度就越高。再次,黑格尔除开自然美的依据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艺术美产于心灵,“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4](P5)。事实上,在《美学》第二章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自然美只是心灵美的反映,它虽有着美的因素或形式,可始终摆脱不了自己的局限,达不到理念的自由自在。只有在它进入艺术的世界,得到“心灵的生气灌输”后,才能显出其自由。

由于自然美的种种缺陷,艺术美才有了必要,这里又回到了问题的出发点:什么是艺术美的理念。如果说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自然美与艺术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那么,这里用“艺术美的理念”一词似乎不太恰当。其实不然。艺术美的理念跟艺术美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艺术美就其本性来说就是理念,之所以在谈到自然美的时候不说自然美的理念,是因为自然美本质上还达不到真正的理念,单纯的自然只是自在,而“美”是作为概念意义的“美”。艺术美则不同,艺术本身就属于理念。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美的定义实质上也就是艺术美的定义。在全书序论中,黑格尔认为,艺术即绝对理念的表现,这实际上和“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在具体讨论理想的时候对理想的特征或本质又做出更明确的要求,比如,“只有真正具体的理念才能产生真正的形象,这两方面的符合就是理想”[4](P94)。不仅要求理想必须是理念和形象的具体的统一,还表明在理想中理念应该决定形象(即内容决定形式)。再比如,“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4](P201),即要求艺术美主客观的统一。

艺术美是黑格尔《美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他不惜以大量的篇幅做了最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了艺术美的来源、本质、特征、分类及形成过程和创作等。黑格尔把艺术分为象征性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这三种类型对于理想,即真正的美的概念,时而追求,继而到达,终于超越”[4](P103)。而鲍桑葵在《美学史》也认为:“所谓‘理想’,是经历过几个阶段的……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合起来,就构成理想的历史演变的主要轮廓。”[3](P444)由此可以看出,对黑格尔的“理想”范畴,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至少要将理想看成一个历史的演变。作为理念和形象相符合的理想,有其两者最符合的时候,也有着不那么符合的时候,当两者符合的比较好,如黑格尔所说“到达”理想的时候,艺术就是古典型艺术。

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来看,理念处于开始阶段时比较模糊,它和由它引起的有缺陷的形象的统一就是象征性艺术;当理念和形象达到自由完满的协调时,就是古典型艺术;当理念超越了感性形象所能显现的能力时就有了浪漫型艺术。这三种艺术类型,如果作为艺术来说,古典型艺术是黑格尔心中完美的艺术,实现了他对艺术的理想;如果从绝对理念的角度来说,理念在浪漫型艺术中达到自身的较高的完善,超越感性的客观存在。由于感性形象不足以显现理念的对真实的追求,理念自身就要从与感性世界的关系中退出,而以更高的方式来认识自身,这种更高的方式就是宗教、哲学。黑格尔在文中悲观地说道:“我们尽管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的需要了。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像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利亚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很庄严完善,但是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4](P132)难道艺术真的就宣告灭亡了么?显然,这对黑格尔来说也是个难题,他在《美学》里表明的是艺术的地位问题,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赋予艺术的职能,使艺术不能作为绝对理念的最高表现形式而必将让位于哲学,艺术的重要性消亡了。其实,不管怎么样,就现状来看,我们需要艺术,而艺术本身也不会终结。

四、结语

黑格尔将美学界定为艺术哲学,他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命题出发,最终实现艺术美的“理想”之旨归,从而建构了其艺术哲学本质观的学理逻辑。沿着黑格尔艺术本质观的逻辑线索,我们可以对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和学理支撑。

[1](匈)乔治·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3](德)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 [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维之.自由意志问题新解[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艺术美黑格尔感性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