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军
人类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本因素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越来越突出,在推动经济不断增长和社会不断进步的进程中,教育由原来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发展的中心。高校是思想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人才和智力高度密集的地方,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高职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贯彻《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不断提高对社会服务的再认识,提高社会服务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而,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研究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由办学其宗旨和属性所决定的。社会服务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广义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包括其社会功能和社会角色,包括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从狭义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是指除了完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外,为了满足区域社会和行业的需要,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为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教学、科研、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性质的活动。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培养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开展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为社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技术推广、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学校的周边社区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行业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开展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的交流活动,让学校成为区域和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技术推广中心、技术研发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
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也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科学研究中保持前瞻性和先进性,通过教育思想、理念的创新提升,研究新技术,开发新课程,传播新技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实力以获得行业、企业的支持,与社会、与企业建立融洽、共赢的关系,在为自身的发展获得好处的同时,也给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社会赋予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最大的社会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大智力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经济发展的支持,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并通过社会服务来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现高职教育应有的价值。
1.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的发展依赖于地方区域经济的需求,也离不开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在政策、经费上的支持,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只有承担起社会服务的职能,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才能有自身发展的条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社会服务来促进自身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通过社会服务,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在人才、技术方面的需求,调整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内容,使其更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学校又能把在社会服务中所汲取的经验、研发的技术成果,更新到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学内容更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还可以从社会中获取更多的资讯和资金支持,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谋求社会的支持。
2.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更应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帮助企业进行员工技能培训;可以为行业、企业提供信息及技术咨询服务,与企业联合进行产品和技术研发工作,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健康发展;还可以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力度,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不仅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还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1.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专业和专业群的建设和调整,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于社会发展。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的根本任务和重要建设项目,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特色不足,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结合得不够紧密,还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还不能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高职院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镇化进程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建立科学的、有校本特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服务模式,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接,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开展良性互动。要把专业、专业群的建设和调整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相结合,把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与专业特点、办学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专业群。学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设置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根据行业、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学习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师资队伍的配置与建设、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应使人才培养的专业目标和任务更清晰、更明确。高职院校应当把专业建设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着眼点和切入点,以地方的经济结构、产业调整的需要为目的,着力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力求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特色办学,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2.高职院校要围绕社会服务办学的功能和属性,进行社会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在学校内涵式发展中要秉承社会赋予的办学功能和属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地方的社会服务、企业服务,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建立和形成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机制和制度,并结合新时期的要求,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服务,进行有职业教育特色社会服务的探索与创新。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既是社会服务、企业服务的最佳组织形式,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是,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时往往关注和强调人才培养中学生实践性技能的学习,对企业、社会服务的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高职院校自身的智力优势和特点,帮助企业、社会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课题。这反映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的社会服务意识不强,这也是目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为企业的服务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发挥自身的科研、培训等优势和特点,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帮助和负责企业员工的岗位技术培训,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共赢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和氛围,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高职院校要开展多渠道、多元化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一样,都具有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属性和功能,这些功能的最终归属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职院校要以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推进技术应用、方法创新为导向,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更好地促进学校产、教、研的紧密结合,加快学校科研成果转换,在社会服务与贡献中推动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开展多渠道、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中应当进一步要求和组织教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农村、走进社区,推广实用科技,帮助农民和居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等,承担起面向社会、服务企业的任务,开展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4.高职院校要建立社会服务的机制和制度。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社会服务的职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制度来保证其顺利实施。一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首先,要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学校要在时间、经费、场地和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其次,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倾斜,要把参与社会服务的教师的成果和实绩作为晋升职称和工资级别、获得奖励的条件之一,同时以适当标准和比例计算工作量。二是要建立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社会服务成果进行评价和考核,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评价重要指标,把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作为衡量社会服务的重要标尺。三是要建立产、教、研一体的结合机制。将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其优势,准确定位,坚持特色,突出重点,形成合力,从而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把学校有限的资源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实现社会服务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