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祥
(贵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李约瑟难题”从20世纪初80年代时至今日,仍然热度不减。它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同寻常,它不仅影响到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还影响到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以及中国梦的实现。
“李约瑟难题” 提出后曾遭到许多学者的质疑,到目前为止共有六种质疑声:“无意义说” “逻辑矛盾说” “修改说” “无科学说” “伪命题说”和“有毛病说”,但是这些质疑都逐个遭到反驳。[1]644-661不论是质疑还是反驳,都非出自李约瑟本人之意。正本必须清源,真正找到难题的源流,还必须从李约瑟本人身上去探寻。不言而喻,当初李约瑟提出这个问题是有李约瑟本人深刻见解的。
首先,李约瑟试图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怪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科学在近代落后的定论是西方人士的普遍观点,甚至包括中国许多人士。李约瑟认为,这是“西方中心论”的一种无知的态度。西方人士总是带着傲慢和偏见的目光,把欧洲文明作为普遍性和优越性的代表和参照物,去抹杀其它文明的存在。李约瑟说:“许多西欧和美国人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代表,负有统一全世界的使命,在他们思想上只有西方的文明是具有普遍性的,因为他本身是统一的、完整的,所以能统摄其他一切文明。这种自我吹嘘是毫无根据的。”[2]18李约瑟认为导致各民族科学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李约瑟说:“中国的文化,和其他各国一样,有突飞猛进的时期,也有相对静止的时期。”[2]6这种相对静止只是相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快速进步而言的,从纵向看,中国近代科学绝非处于“停滞”状态。“传统中国社会有一种持续的普遍进步和科学进步,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后被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狠狠地追过去而已。”[3]171“中国仅仅是在以它自己特有的速度继续前进,而欧洲在科学革命之后却以指数增长的速度发生变化。”[4]292李约瑟的观点说明,对每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来说,科学进步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这种评价标准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民族文化间的不同造成的,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性,正确看待不同文化中的科学问题。
其次,李约瑟试图走出西方狭隘的思想观念,以“世界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具有普遍性和普世性,就像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存在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和每个地域。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属于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李约瑟说:“不同文明的古老的科学细流,正像江河一样奔向现代科学的汪洋大海,近代科学实际上包纳了旧世界所有的民族的成就,各民族的贡献源源不断地注入,或者来自古希腊、罗马,或者来自阿拉伯世界,或者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文化。”[4]195李约瑟的这个观点说明,每种文化都有它内在的结构和存在的价值,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是相对的、平等的,无所谓先进和落后之分,每种文化都曾经或正在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并最终“朝宗于海”成为世界文化,为世界人民所共享。那么,中国文化同样如此,值得世界人民去认识和发现它的历史价值。李约瑟说:“如果真正要说具有历史价值的文明的话,那么,光荣应属于中国。”[2]4
我们从李约瑟的观点可以认识到:李约瑟提出“李约瑟难题”并非“难题”本身的寓意所在,而是借“难题”的发问做出对那些用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人的驳斥。不论是对“难题”的提出,还是对“难题”的解答,都应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找到正确的出路。在这一点上,李约瑟是完全做到了(参见笔者拙文《李约瑟与马克思主义》[5]和《“李约瑟难题”的马克思主义论域:一种比较性探析》[6])。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出发,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质所在:
(1)进步和发展是一切文化运行的基本规律,中国文化始终处在进步和发展之中。但是进步和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特征,在纵向上,不同时期的文化进步和发展总是有快有慢;在横向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进步和发展不可能是同步的和均衡的。中国文化在近代以前是遥遥领先的,而在近代以后出现落后于西方情况,是完全符合文化进步和发展规律的,但这并不影响中国文化的整体进步性和发展性。
(2)文化具有独立性和多样性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是对特定区域、特定时代或特定民族的生动写照,是特定生产活动的历史印记。这种各具特色的文化进入世界文化中,就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文化种类,具有了多样性的文化。“多样性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也是人类能够应付各种复杂情况,迎接各种挑战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因此必须全力保存这种多样性。”[7]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参与历史实践活动的缩影,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与其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形成和发展的,与其他文化一起共同构成统一而多样的世界文化。
(3)文化是普世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民族文化应平等相待,处于平等地位。“欧洲文化应该和其他兄弟文化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不为人先,不为人后,一律平等,毫无差别。”[2]4因为文化的基石“不只是欧洲人,而是全世界绝大多数人民所共同镌刻和奠定的。”[2]6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世界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人民要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要努力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人瞩目、中国崛起。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显示出大国身份,彰显大国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中立足一席之地,发挥中国人的正能量。
“李约瑟难题”提出后,李约瑟比任何人都更加致力于对“难题”的解答。从1938年开始,李约瑟就在“酝酿写一部系统的、客观的、权威性的专著,论述中国文化的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史及医学史。”[3]152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长篇巨著,李约瑟说:“《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的目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就是要澄清疑惑,打破无知,消除误解。”[4]23这说明《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是对“难题”解难的最佳答案。由于马克思主义对李约瑟的深刻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现,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国科学技术史》不仅反映出李约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使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的紧密粘合,凝聚在多样而又统一的文化之中;更重要的是它复活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刮起了文艺复兴式的国学风,从而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重新确立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不仅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特征,增添了新的生命力,而且指明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约瑟难题”与马克思主义的双重结果。从“难题”的发问到《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这对于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第一,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文化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中华民族越来越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认同不断得到加强。这些都归功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浑然一体和珠联璧合。李约瑟认为,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这种制度,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不利于资本主义成长而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若干因素。一种单一的和一致的民族文化观念,来源于一致表意的、单音节的语言的统一性。”[4]280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中的辩证哲理观与唯物辩证法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国人在20世纪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辩证观是分不开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固有的马克思主义粘合剂。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使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革新,与时代结合的强烈要求。
中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作用下,激活了它所特有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8]534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实现了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的作用下,赋予了中国化特征,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自身也获得新的发展,结下累累硕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传承着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史》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处,这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注入了新的资源和活力。
第二,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9]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0]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地位和根本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深刻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蕴,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尊重历史传统的正确态度。李约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过由衷的赞赏,他说在中国人的伦理观上,“几乎所有的中国伟大哲学家都赞成把人性看成基本上是好的,并且认为公平与正义是通过我们西方可以称为‘灵光’的作用直接产生的。[4]329在处理人与自然的态度上,“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4]338中国人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将是影响世界的“非常中国式的特点。”[4]333李约瑟还说:“今天保留下来的和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人事事务在许多方面,将对日后指引人类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4]341
李约瑟所提到的“公平、公正、和谐、合作”等观念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所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内容。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土壤之上,如果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活头源水,“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与马克思主义的天然合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没有失去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性,而且焕发出新的时代性,成为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人民的价值坐标。传承中华博大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的价值理念,将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注入新的契机和活力。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早期断言:“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11]463我们正拭目以待,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一定圆梦成真。
[1] 刘钝.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 (英)李约瑟.四海之内[M].劳陇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3] (英)李约瑟.李约瑟文录[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4] 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 袁泽民、王凤祥.李约瑟与马克思主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3):59-64.
[6] 袁泽民、王凤祥.”李约瑟难题”的马克思主义论域:一种比较性探析[J].理论导刊,2014(1):62-65.
[7] 李其庆.人类社会如按照目前的方式发展下去,就将自我毁灭[J].国外理论动态,1994(19):145-151.
[8]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1:1-18.
[10] 习近平.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01.
[11]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