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地方梦”的内涵、特征及其现实启迪

2014-04-17 09:55:23,胡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雏形张謇新世界

马 斌 ,胡 梅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 226007)

1 张謇“地方梦”的缘起及内涵

张謇究竟有没有“地方梦”?会不会是一个伪命题?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学术问题,来不得半点猜测与臆断。我们可以从张謇及其研究者的言论和文本中找寻证据和答案。

1911年,张謇在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上的演说中说道:“凡鄙人之为是不惮烦者,欲使所营有利,副各股东营业之心,而即借各股东资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1]387

志者,志向也,指的是意图、决心、渴望、心愿,也就是梦想之意。张謇以“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清晰地告诉人们,他的志向是什么,他的梦想究竟为何,是什么值得让他心甘情愿做牛做马。将南通建设成为新世界的雏形,这正是张謇的“地方梦”。张謇还说道:“余素不愿仕,而中国政界亦无有为我发展之地者,惟志在求一县之治,使外人见之,亦知中国尚有人在。”[2]147张謇的梦想向来不是做官,而是要在南通进行地方自治,求得南通的兴旺发达,好让外人知道在中国有梦想、有抱负、有担当、有坚持的还是大有人在的。张謇又说道:“謇抱持村落主义三十年矣,……埋首蓬蒿,自适己事亦三十年,深知兹事之艰困。……倔强一夫,与二三兄弟弟子,颠顿搘拄,且蹶且进,且奋且忍,其为苦,诚履之而后知,及之而后艰焉。”[3]492抱持村落主义,即以村落主义为理念、抱负和理想,也就是张謇的地方自治梦想,至于为此梦想奋斗的三十年艰辛及其遭遇的苦难,不言而喻,言犹涕泣。苦难是梦想的孪生兄弟,总是相伴而生,没有苦难的梦想是幻想。

张謇回首往事时指出:“鄙人积二十年之血汗,艰难辛苦而成之者也。外人日月来观,许为中国自治模范,腾之彼报;而与鄙人绸缪缔造之志愿,尚未达也。举一年之所入,赴一心之所期,窃若尽我余年,以一隅与海内文明国村落相见,此或不辱我中国。”[2]409把南通建设成为模范县,并且可以与其他文明先进区域相媲美,这是张謇深藏于心、坚定不移的“绸缪缔造之志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张謇有梦,这不只是他自己申明的志向。其子张孝若也曾指出:“我父经营地方的志愿,到二十余年方才有一点模样;实业方面从种植原料造成货物运输出去,直接间接的农工商人,依赖生活的,总有几十万人,为地方国家兴的利益,每年总近千万元;教育从幼稚园办到大学,慈善事业做到老者安之有养老院,少者怀之有育婴堂,其他无告无教的人,有残废院、盲哑学校;全县有齐全的图,通行的路,完备的水利,全县没有一个乞丐。……他拿南通地方的事,当作他自家的事;他自家的荣誉,就是南通地方的荣誉。……到了病重的时候,还时时提到全县工业原动力的大电厂没有办成;全县民兵的制度没有办成,引为遗憾。他经营地方的精神,至死未已。”[4]379这段文字不仅证明了张謇梦想的客观存在,而且详尽地说明了张謇“地方梦”的实践成效,这是造福一方的民生梦,是区域建设的发展梦。

因为历史的原因,张謇的“地方梦”未能最终全部实现。张謇研究专家章开沅指出:“张謇梦的幻灭不是什么坏事,它是一切爱国的民族资本家在中国历史转折处的典型命运,它让我们看到,个人的力量终归难以阻挡历史潮流的发展。”[5]31这至少可以说明张謇的梦想不是杜撰的,虽然破碎了,但在张謇的脑海中、在南通人的生活中确实根深蒂固地存在过,即使今天我们在南通的亭台楼阁里,仍然可以看到张謇追逐梦想的印痕,正如另外一位学者赵明远指出的那样,“地方自治是张謇中年以后倾注最大精力和取得最大成就的人生事业,是其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6]

“新世界雏形之志”究竟是什么?它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张謇用他的理念和实践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以村落主义为理念,在南通一隅实施地方自治,把南通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生活富庶、民智尽开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兴盛,世界瞩目、世人羡钦的“模范县”,进而推向全省全国。这就是“新世界雏形之志”的主要含义。“南通县者,固国家领土一千七百余县之一,而省辖六十余县之一也。以地方自治、实业、教育、慈善、公益各种事业发达,部省调查之员,中外考查之士,目为模范县。”[2]434

从实业、教育到慈善、公益等各种事业的发达,成为张謇“新世界雏形之志”的主要内涵。具体来说,“实业如农、如垦、如盐、如工、如商之物品陈列,教育如初高小学,如男女师范,如农商纺织医、如中学、如女工、如蚕桑、如盲哑、如幼稚园之成绩展览及联合运动,慈善如育婴、如养老、如贫民工场、游民习艺、如残废、如济民、如栖流之事实披露,公益如水利所建各堤闸、涵洞、河渠、桥梁,如交通所辟县乡干支各道之建设现状。”[2]463-464当然,还有图书馆、博物苑、印书局、剧场等文化事业的繁荣。

“新世界雏形之志”来自于哪里呢?这当然不是张謇与生俱来的,不是天赋的。张謇在辞去平常人看来求之不得的官衔后,回到南通经营地方。这一“念”之差,使南通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拐点。试想,如果张謇依然在京城为官,古老而落后的通州没有“新世界雏形之志”,南通不知是何等模样;抑或张謇获假回乡探访或者告老还乡,可能会因此留下一两处“名胜古迹”,而后来南通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恐存悬疑。问题的关键在于,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时代的发展孕育着某种必然。正是因为有了张謇,因为张謇怀揣“新世界雏形之志”,因为张謇怀揣“新世界雏形之志”又有“舍身喂虎”的勇气和“经营地方的精神”,才有了从实业到教育、到公益慈善的统筹发展,才有了从愚昧贫困向文明富庶的大踏步演进。“张謇是历史的幸运儿,也许可以说是历史选择了张謇。……他抓住了这个机遇,历经千辛万苦建成了大生纱厂,并且以此为根基和起点,逐步从棉纺业发展到黄海垦殖、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终于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把僻处江北的落后的南通迅速推上现代化道路。”[5]269

“新世界雏形之志”,一是来自于张謇民生为本的平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张謇出身于农家,具有很深的“草根”情结,即使成为巨绅,依然忠实服膺“兼济天下”的儒家信条。他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没有饭吃的人要使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的本分。”[7]252二是来自于恶劣社会环境的强烈刺激及其巨大忧愤。他说:“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国者民之积,民之中各有一身在焉。国弱望亏,其害之究竟,直中于人人之一身。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以我中国黄帝尧舜神明之胄,退化不振,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诸君以为可耻否乎?”[2]24张謇非常在乎“外人”的目光所折射的轻视,耻辱感所产生的悲凉和雪耻欲必然使人发愤图强,从而点燃梦想,张謇把所有的感情和期望都寄托在地方自治上,渴望以此解救人民脱离水火。“治本维何?即各人抱村落主义,自治其地方之谓也。今人民痛苦极矣,求援于政府,政府顽固如此;求援于社会,社会腐败如彼。然则直接解救人民之痛苦,舍自治岂有他哉!”[2]439三是来自于对生命价值意义的考量。张謇把有无对地方建设做出贡献作为生命意义的品鉴标准,“若其人果有益于地方,虽早夭亦寿,无益于地方,即活至百岁,奚得为寿。……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功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2]359正因为如此,张謇为“新世界雏形”之梦的实现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且对此决无动摇,坚信即使时光流转,仍不改变或衰减。“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初具。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县而无惧,则未也。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数。謇方目计之,心营之,而年日以长,力日以薄,智能以日绌,未知观成何日也。然吾志即更三十年,至于百岁,自信不衰。”[2]181

2 张謇“地方梦”的特征

张謇的“地方梦”既与袁世凯的复辟梦在公与私、进步与倒退上截然不同,也与张之洞等其他名人企盼功成名就的创业梦想相迥异。张謇的“地方梦”有着自身的特质。

1)为穷人和百姓造梦。张謇的梦,不是张謇个人的发家致富梦,也不是他荣宗耀祖的贵族梦,而是专注于穷人、弱势群体和普通百姓生存的民生梦。“惟见社会不平,必求所以改革,故办种种实业教育,为穷人打算,不使有冻馁之忧”[2]216。张謇还指出:“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謇自乙未以后,经始实业;辛丑以后,经始教育;丁未以后,乃措意于慈善。盖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而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者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南通教育慈善之发端,皆由实业。”[2]406张謇把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作为其事业之发轫,张謇不仅用怜悯之心、积善之德凝视社会弱势群体这个角落,而且用教育与养成训练为他们培育一技之长。张謇虽然不赞成劫富济贫,但主张改善穷人生活。他指出:“中国目前之最要政策,厥惟保富。一面予贫者以发展机会。取富济贫,殊非上策。”[2]217张謇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人人能受教育以自养,则人人能自治。”[2]108-109使所有人各得其所,不能自养其老的人也能有所安排,这是张謇地方自治的重要目标之一,即要做到:婴有所育,长有所教,青壮有所用,残疾有所依,流离有所栖,灾荒有所济,垂老有所养,尸骨有所藏,“勉效地方完全之自治,使城南山水胜处,不复有沿途群丐之恼人”[2]352。因此,张謇为此东奔西走,呼号募捐,不惜再三鬻字以筹集资金,才有“慈善除旧有恤嫠、施棺、栖流诸事外,凡特设之事六:曰新育婴堂,曰养老院,曰医院,曰贫民工场,曰残废院,曰盲哑学校。”[2]407为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圆梦,张謇认为这是自身的责任和良心。即使是在垦区,1901年通海垦牧公司成立十几年后,便有了这样的风景:“今各股东所见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若成一小世界矣。”[1]386让社会弱势群体和全体百姓一道共同参与和分享“建设新世界雏形”之荣,张謇才能感到心安理得。“以有用之金钱,与其消耗于无谓之酬酢,何如移其款而办公共之事业。……夫养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鄙人却无此意。不守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心安一点。”[2]359仅从这一点看来,也证明了章开沅教授的那句话,即张謇的确是“有活跃的思想与丰富的感情,或许可以称之为有头脑有抱负的性情中人”[5]15。

2)在全面性建设和只争朝夕的速度中圆梦。“建设新世界之雏形”不只是在或实业、或教育、或慈善、或水利、或文化、或政治、或城建、或社会治理中的一项或几项事业的单独推进,而是涵盖上述诸方面的整体“演绎”。在那个时代,仅就其中的一项有所建树,就已勉为其难、堪称有为了,而这诸多方面的“集约经营”,实属不易,令人称奇。我们从张謇的建设规划及其实施所列条款中,便可略知一二。“除特设之测绘局、特筹之江岸工程外,如自治范围第五条之第一款为学务。……其余已成者:教育会,劝学所,博物苑,阅报社。现在筹办者:蒙养院。而图书馆未暇焉。第二款为卫生。……第三款为道路工程。……第四款为农工商务。……第五款为善举。第六款为公共营业之电车、电灯、自来水……。通州则巡警传习所、巡警教练所、罪犯习艺所,先后已设;改良监狱,正在兴工。”[2]378-379这是一幅南通自治全面建设的全景图。正如学者所言:张謇事实上达成了对南通区域社会的整体性、立体型、全方位的改造和重建,使南通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相互依存、良性互动,人与人之间安定共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协调等方面,走在同时代许多城市的前列,成为那一时代最具活力、最有生气、最宜人居、最有希望的发展中城市,中国近代社会中一个新世界的雏形,在张謇的辛勤培育和苦心经营中蓬勃崛起[8]。早年张謇为了科举考试耗费了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因而本来就有迟暮之感的他更加感觉到时不我待的紧迫性,张謇急于通过地方自治迅速地全面改变通海地区的蛮荒落后状况。1895年起张謇创办大生纱厂,1899年正式投产,此后以大生为核心的企业集团便急速扩张起来,纺织、机械、航运、榨油、面粉、酿造、制盐、出版、农垦、银行、铁路以及教育等项实业和事业全面铺开,文化设施、市政改造、慈善公益以及“一城三镇”建设等如火如荼。在如此短促的时间里办成如此众多的事业,既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张謇虽然认识到“天下事又不可求其速效,盖欲速则反不达。余二十年前不能预算有今日,彼时则惟耐劳耐苦,逐渐行之而已”[2]147,但其为书生争气、为国家雪耻、让外人刮目的豪情壮志以及他的惜时习惯,已不能让他容忍拖沓散漫、闲来无事了,“若终日於他人之事,吹毛而索瘢,推波而助澜,何其多暇也。”[2]242他自陈心迹,一定要珍惜光阴,只争朝夕,“既任建设以谋始,复筹基本以虑终。……是以行年七十不敢自暇逸,几与老而务得夜行不休者等。”[2]565张謇后来对自己的一反沉稳反思道:“南通实业,三五年来,因急进务广,而致牵搁”[1]837,“此皆余夙昔自治锐进之说为咎。”[9]355-356

3)在险恶的环境中追梦。晚清朝廷无能,北洋政府腐败,张謇所处的时代可谓风雨交加。救亡图存的责任感正是“建设新世界雏形之志”产生的泉源。在军阀混战的腥风血雨中,张謇千方百计、左突右闪地寻觅躲开这些劫难的机会和经营南通这片天地的缝隙。“幸哉一隅地,假息得苟全。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泪洒江风前。”[10]450尽管面对极端恶劣的社会环境,张謇充满忧虑,但他毫不退缩,“这种事业,我如不做,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背负此责任。”[7]251唯有“责任”二字,字字千钧,让张謇欲罢不能。“生已愁到死,既死愁不休。六合荡荡谁汝幽,千金之气意气酬。明明日与月,岳岳山与丘。”[10]336然愁绪万千,虽然惆怅难免,但张謇依然昂首挺胸。“故不顾牺牲目前之快乐,力与患难为敌,久且相安。视烈风雷雨与景星卿云等量齐观矣”[2]112。豪迈悲壮之情溢于言表。张孝若说道:“我父本来拿南通当一个大花园去布置点缀,所有的心血、所有的家产,都用在这个志愿上。他拿南通地方的事,当作他自家的事;他自家的荣誉,就是南通地方的荣誉。”[4]379这就说明了张謇为什么在军阀争夺地盘的缝隙中千方百计保全通海一隅,继续苦心孤诣地营造他那心血铸成的“新世界”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的根本原因,他要用所有的心血来维护这个“大花园”,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张孝若这样回忆,“我父脱离了政治舞台,立刻恢复他的田野生活。他的精神上对于国家前途的失望,达到极点了。在前清时代,看了政治腐败认为没有希望。到了民国原想大家一反所为,励精图治,那晓得结果也仍然没有希望。……回来以后,越发坚定了经营村落的决心。认为做政府的官,不一定可以做事,倒还是回到田野,可以做一点实事。”[11]日本学者桐原健真为之感叹,“对于中国现状的深深忧虑时时刻刻刺激着他,让他为之奋斗,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可是他的斗争未免过于孤独了。张謇,好似在世界的西域支撑着苍穹的巨人阿特拉斯,在天下之东南,怀着一颗忧虑之心,想阻止其‘土崩瓦解’。他本着村落主义的信念,要创造‘一新世界之雏形’,并期待最终在全中国实现的这一远大志向,时至今日依然能让我们感动不已。”[12]

3 张謇“地方梦”的现实启迪

章开沅指出:“张謇所建立的‘南通模式’,并非十全十美的可以垂诸永久的模式,而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且不说它有明显的历史局限,就是在当时也并非所有地区、所有个人都能如此作为。我们今天只能从其事业吸取必要的经验教训,却不能更不必照搬这种模式。也许,我们更应该着重探讨‘南通模式’所体现的张謇精神。”[5]105的确,从张謇“新世界雏形”南通梦的实践中,我们最主要的是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张謇精神,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在实践“中国梦”和“新地方梦”的征途上昂首阔步。产生于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地方梦”,既是张謇“地方梦”的历史延续,更是张謇“地方梦”的创新发展,是“中国梦”的地方篇章。张謇“地方梦”现实的巨大启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肩上都是承担着某些责任的,关键在于,是否每个人都能够承担起除家庭责任外的社会责任,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有所担当。张謇曾指出:“即谓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13]“奋而图之,谨而忖之,通理想于众人意识之中,善取法于各国参究之后,是则吾人之责也。”[2]16这种爱国精神所洋溢的责任意识,集中表现为建设“新世界雏形”的使命感、献身精神及其道德情感和意志。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说道:我父从光绪二十年以后,虽然没有做官,但是没有不办事,外表看起来,不站在政治的舞台上,而实际无时不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心,一种尽忠竭爱希望改进社会的热忱。张謇“经营地方的精神”,正是以这种责任心为内核。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浑浑噩噩,也有一些只顾自己发财的有钱人,还有一种一边吃肉一边骂娘的牢骚者,鲜有为社会服务的道德自觉,其境界与张謇有着天壤之别。同为“梦中人”,没有甘于奉献的责任感,所谓梦,只能是天方夜谭。

2)激荡民生为本的情怀。张謇一生奔波,在艰难困苦中为民请命,其动力、目标和任务所在,就是为了改善民生。为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张謇决定举办垦牧公司,“我已发下一个心愿,在通州、如皋、东台、盐城、阜宁五县境内,开辟垦荒棉田一百万至二百万亩。假如变通通海垦牧公司办法,每户农民领田二十亩,可供给十万或二十万户耕种。以每户五口计,可供五十万或一百万人之生活。”[7]25美国人萨雅慈评价张謇,说道:“张公秉救世之正义,存利众之仁心”,“清廉果敢,尽力于富国利民之事”[4]407。今天我们再讲发展、再讲复兴、再讲梦想,其实质还是为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增长,其唯一旨趣在于民生的提高与改善。因此必须像张謇那样,从百姓的真实需求出发,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把共同愿望的创树与解决现实困难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愿景和合理诉求。

3)敢领风气之先。为了迅速摆脱南通落后愚昧的面貌,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勇于胜出,张謇尝试了别人没有试过的办法,采取了别人未曾用过的形式,“鄙人经营南通,自为风气。南通首创师范,湖北、南京始相继设立,所谓开风气之先者,南通当之无愧也[2]217,因而创下了从大生民营资本集团到南通博物苑、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狼山盲哑学校、南通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通海垦牧公司等十几项全国之最(或称第一),充分反映了张謇敢为人先的振兴渴望、开拓创新的破冰精神。胡适曾经这样评价张謇: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在我们今天的筑梦、圆梦实践中,必须以更加勇敢的精神和求新的思维,进行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在协同创新中实现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地方品牌”。

4)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在“新世界雏形”建设中,“自治成绩,必有可观,与空言无实者迥不相同”[2]444,张謇“不骛虚名,讲究办实事”,从没有弄虚的、来假的、玩空的,“张謇所要求建立的‘新世界’,自然不同于太平天国那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农业社会主义类型的‘新天新地新世界’,也不是康有为那种过分沉溺于理想的‘大同世界’,而是切切实实在中国国土上建设资本主义实业与教育以及其他各种社会事业。张謇是个务实主义者,他既与空想无缘,更痛恨以大言欺世。他的志趣在于脚踏实地做有益于社会的实事,同时期望经过通海地区‘地方自治’的示范,推动其他地区纷起效尤,使他所追求的‘新世界’从雏形推广到全国。”[9]155无论是张謇“新世界雏形”的建设,还是新“南通梦”的深刻实践,只有在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战略、举措、方法、步骤中,才能化为现实,空话只能误国误事,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5)常怀忧患意识。“謇科举人也,生于贫贱,长于忧患,于人世粗有阅历。自问生平,却从无妄自菲薄之事,希慕荣进之心。”[2]265忧患意识使张謇经常保持警醒状态,而不至于盲目乐观。张謇说道:“上年则岁歉纱贱而厂息薄,已有决踵见肘之势。因念兄鋱年已六十有五,謇亦六十有三,不独实业之赢亏消长,不尽操于人谋,即鋱兄弟之智虑精神,会亦颓于衰暮;而此十有六端教育慈善之事,若仅顾目前,不即绸缪基本,在今日已有力小任重之虑,在将来更不免人亡政息之忧。”[2]407张謇已经看到建设过程中“急进务广”和环境险恶所隐藏的危机,因而谨慎稳健地寻找突破之策。在“新地方梦”的构建中,我们在信心满满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劣势以及隐患,充分估计到各种挑战和危机,从而冷静而大胆地昂然前行。

6)用开放眼光看待区域发展。地方自治虽是一隅之事,但不可闭关自守。张謇认为,“有世界知识,而后可以知一国之地位;有全国知识,而后可以谋一部分之利益”[2]98,“不能知一国之大势者,不能处一乡。”[2]644因此他极力主张“有所法”、有所师,即“法古法今,法中国法外国;亦不必古不必今,不必中国不必外国。察地方之所以宜,度吾兄弟思虑之所及、财力之所能,以达吾行义之所安。不歆于人之高且大,不慕于外之新且异;不强人以就我,不贬我以就人。”[2]468“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馁,不自大而夸。”[2]459把区域发展置于全省全国的大格局中,才有大手笔、大气度、大视野,在开放中取长补短,在汲取中保持本色,在学习中创新自我、发展自我,这既是“新世界雏形”建设之策,也是“新地方梦”构建与实践应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略。

7)善于纵横捭阖,积聚正能量。为了地方自治的发展和通海一隅之地的苟全,张謇不得不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及其官员乡绅之间,煞费苦心地在各派军阀之间劝和,不仅本人虚与委蛇地出任皖系、直系政府的闲差,而且还让其子和部属担任皖系、直系政府的要职,并与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等保持热络联系,张謇就是这样艰难地在军阀重重矛盾的夹缝中求得苟安。在政治纷乱的年代,这样的苟安、妥协、调停,正是为了使其所经营的“新世界雏形”不至于在战火中、在相互倾轧中毁于一旦,“一以生平村落主义尚未贯彻,一以国将不国,而子孙将为奴虏。是以有时不胜愤,则尽一度之忠告。”[3]486今天的形势与张謇时代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迥然不同,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矛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区域间、民族间、党派间、干群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团体、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群体、阶层不断分化组合,群众利益诉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大力发挥矛盾调解机制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释放和调动一切正能量,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沉下身去接地气、静下心来办实事,避免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分散各项建设的注意力和执行力。同时,善于调动上至中央、下至普通百姓的积极性,为“新地方梦”的圆梦实践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

8)有统筹兼顾的全局观念。“新世界雏形”不是单一方面的建设,张謇把自治的内容分为几大部类并进行排序,“宜先实业,次教育,次公益、慈善,此为三大总。”[2]401“地方自治条理甚繁,当以实业、教育为先。盖犹孔子‘富而教之’之义,使地方无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2]426-427事实上在地方自治的过程中,张謇是将实业、教育、政治、文化、慈善以及市政建设、社会管理等作为完整的篇章来谋篇布局的。章开沅指出:“不应将张謇看成是单纯埋头从事于实业与教育,他是把政治、教育、实业三方面的革新作为一个总体来认识并为之奋斗的。”[5]90在“新地方梦”的圆梦实践中,应特别强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统筹兼顾,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可以修复的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同时,处理好、兼顾好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和利益分配问题。

9)保持清廉艰苦的本色。张謇深知骄奢淫逸之害,指出:“诸君要知个人享用,绝无可以过人之理,同此人类,有何理由,而谓吾之自奉可以独奢乎?……即吾人之享用,不可较最普通之今人增一毫;吾人之志趋,不可较最高等之古人减一毫也。……总期无负所学,有所贡献社会;而服劳耐苦,尤为必不可缺之美德。”[2]114张謇针对贪图享乐的奢靡之风盛行,“日趋堕落”,谆谆告诫:“须先知垦牧乡开辟之艰难,须先明自己为垦牧乡农家之子弟,须先信垦牧乡从来风气质朴之可爱。知开辟之艰难,则知此乡之价值;知为农家之子弟,则知与公司关系亲切而念其父兄之劳。知风气质朴之可爱,则知外间浮靡之不足慕而安其分。知是三者,可以为良民,可以为佳子弟,可以自治而自立矣。”[2]175今天,在“新地方梦”的建设中,人们所肩负的任务更重、项目更多、资金更巨,必须保持清廉自律、艰苦奋斗的本色,避免出现一个工程项目建起来,几个贪婪之人倒下去的现象,应该像张謇那样深思:在群众面前有何理由“独奢”和“增一毫”?曾为农家子弟,为何羡慕浮靡而不“为良民”?

10)确立循序渐进、可持续的发展观。“教育、实业未易言也,立之有本焉,行之有方焉,次第之尤有序焉。”[2]108张謇在“新世界雏形”建设之初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到后期则摊子越铺越大、步子则越来越快,“急进务广”、过多过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致使梦想崩盘,张謇对此亦有深刻反思。“新地方梦”的建设是一项浩繁工程,既要整体、系统推进,更要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以实现有序发展。理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扎实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一个工程、一个工程地攻关,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并为后续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经验、伏笔和更高的起点,做到可持续发展,美梦绵延。

张孝若在为张謇写的传记中有过这样的评述:“他认定一个人要忠爱国家,先要忠爱地方。如果希望把国家搞好,要得先把地方弄好。而且人民是下一层的基础,国家是上一层的结顶。地方又夹着在两层的中间,所以关系极为重要。”[14]因此,可以这样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得先将地方“弄好,”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新地方梦”(或曰“中国梦地方篇章”),为百姓造福祉,为国家增光彩。

[1] 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3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 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3] 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4]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4.

[5] 章开沅.论张謇[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6] 赵明远.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与南通近代城市建设[C]//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张謇与中国近代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3.

[7] 刘厚生.张謇传记[M].上海:上海书店,1985.

[8] 张荣生.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区域社会改革家[C]//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张謇与中国近代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7.

[9] 章开沅.张謇传[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10] 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5卷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1]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影印本.上海:中华书局,1930:215.

[12]桐原健真.作为近代化的模式——新新世界之雏形[C]//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张謇与中国近代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7.

[13] 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6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64.

[14]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上海:中华书局,1931:100.

猜你喜欢
雏形张謇新世界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06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近代史学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40:34
黄少媚:新世界的追求,不止于此!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42
旧报纸雕出新世界
“P”出个新世界
联墨双馨六
对联(2016年5期)2016-05-30 11:04:26
大锻件锻压工艺及质量控制系统雏形的研究
大型铸锻件(2015年5期)2015-12-16 11:43:22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