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璇
(集宁师范学院思政部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史前内蒙古地区石城遗址比较研究
王 璇
(集宁师范学院思政部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在内蒙古发现的数百处史前遗址中,外围建筑石筑围墙的遗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比中南部和东南部的石城遗址,发现它们分布在历史时期的长城沿线地带,均依山傍水而建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并已有了专门的祭祀场所,中南部的石城址以个体性质存在,东南部以点、线分布,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统一整体。东南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城聚落群及其伴随的器物,与中南部有很多共性,它应是岱海地区以老虎山为代表的大型石城址进一步分化和发展的结果。
史前遗址;内蒙古;中南部;东南部;石城
(一)规模大小差异大
各个遗址石城址的面积差异大,小的仅有4千平方米,大的有25万平方米,一般在3、4万平方米。
(二)依山傍水而建,利用水资源并有军事防御色彩
阴山南麓的五座石城址在大青山第一、二台地上,呈一字排开,南是土默川平原和黄河。岱海地区的石城址背靠蛮汉山,面向岱海。早期石城址仅利用断崖、冲沟依险而建,晚期石城址配有人工垒砌的石墙,防御性明显加强。
(三)有祭祀遗存
在阴山南麓的石城内外发现了数量和规模不等的祭祀遗存,在岱海地区发现了和生活区分开的祭坛。
(一)石城多有围墙或护城壕之类的防御性设施
石城多有围墙或护城壕之类的防御性设施,这大大增加了城址的规模而且防御性强。其中分布在半支箭和锡伯河流域的城址多建在距离河流较远的深山里,一般坐落在相对独立的山丘台地上,面积小的有1千多平方米,大的有15000平方米。石墙或人工壕与山势融为一体。阴河流域的城址多修建在距离河流较近的缓坡或台地上,靠山面水。面积小的数千平方米,大的上万平方米。
(二)距离水源较近,依赖水源性强
在阴河流域的两岸台地和山岗上广泛的分布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有的远离阴河主干而分布在其支流两岸,平均海拔高度为768米,从空间上看是呈向河流聚集的趋势。它们对水源的依赖极强,遗址距离水源在百米之内或是数百米之遥。这既解决了它们的生活用水又起到了护城河的天然屏障作用,同时在居民懂得利用水的同时,也会想到保护水和占有水的观念产生。在阴河初头朗镇忙牛营子村温家营子城址,海拔在1000米以上,距离水源近百米之遥,它建在了温家地沟的关键部位从而控制了水源。在这周围地势险要,能用来耕种的土地稀少,那么它接近水源的目的就是控制水源,起到了遏制咽喉的防御目的。
(三)后世“城”的雏形
第一,石城外发现护城壕,有的是利用了天然的河流,有的是人工挖掘而成的。但是也有的在内侧。如辽宁北票康家屯遗址、三座店遗址和迟家营子石城遗址。
第二,城墙有完全由石头垒砌而成的实心墙,还有用石头垒砌,中间填充土,夯过的夹心墙。一般情况下,面积较大,视野相对开阔的一面用夹心墙,其余用实心墙。而面积相对较小,则用实心墙。
第三,城墙依附建筑“马面”,一般为突出城墙的石质建筑,呈半圆形或马蹄形,有的是土心,有的是石心。有的是一道石质建筑或多道石质建筑。
第四,城墙上多有缺口,类似是城门。有的缺口两旁有石质建筑,有的还有石质垒砌的台阶或是铺设的小路。
第五,石城址最显著的遗址就是石圈,这些石圈是房址的基址。有圆形,方形等形状的。有的是单层的,有的多层的。单圈石质建筑,一般是作为多圈石质建筑的附属出现在遗址中。这些石质建筑面积不等,小型的直径在2-4米,大的达到10米。大型的房址一般建在整个城址中地势较平坦,相对位置较高的地方。在这些房址中,一般以院落为基本单位,由多个房子和院墙组成。有的是两个房址共用一道院墙,有的是几个院落连城一片,这种现象在赤峰市三座店遗址最为明显。
第六,石城内有一类特殊的建筑设施,它们是呈圆形或是半圆形的“平台”,位置一般居于遗址内显著的地方,具有显著的宗教祭祀功用。这与赤峰地区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石圈祭祀遗存极为相似。这类建筑的并不是所有石城中都有,而是在中型以上的石城中才会出现。从石城的整体来看,有这种“台”的石城,都以它为中心,周围建设了许多房屋。
(四)出现“连城”、“复城”
城的外部出现了“连城”和“复城”。这一现象在老哈河的支流阴河流域体现的较为明显。所谓“连城"就是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石城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体。三座店遗址就是两个面积不等的遗址构成,大城在西,小城在东,小城紧挨着大城。小城整体呈不规则形,四周都环着石质城墙,其中南城墙的西端直接与大城的东墙相连接。根据出土遗物和城址建筑形制分析,可以肯定大小城是一种共存关系而非前后相继的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应该是先民在规划整个聚落时出于某种考虑而作出的选择。而“复城”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城中城,即在一个带有围墙遗址的中间还存在另一个带有围墙的遗址。西山根遗址由南北两座城组成,其中南城先建于北城,北城把南城包围了起来,从而形成了城中城的现象。
(一)大部分墙基均建在生黄土上,基上以大小不等的石头错缝垒砌石墙,缝间填以碎石块或黄泥。
(二)均建在台地或高岗上,有成阶梯,成排分布的趋势。
(三)均建在既地势险要,又便于生活之地。
(四)分布于历史时期长城地带沿线。中南部的石城址地理位置靠近赵长城沿线,东南部的石城址地理位置分布于秦汉长城地带沿线。两处石城址每一个体是一个防御单位,每组石城形成了一个防御链条,这和后世的长城的防御作用是一样的。苏秉琦先生就曾形象地把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城称为长城的原型。
(五)多有专门祭祀遗址出现
两处石城址多有专门的祭祀遗址,但形状多有不同。如中南部的石城址威俊,黑麻板,莎木佳遗址内有类似“回”字形的祭坛,老虎山遗址在山坡高台上有突出的小方城。东南部的石城址祭祀址一般依附在城墙或是内墙的中间位置上类似“平台”的建筑,如西山跟石城址遗址中心有一处马蹄形平台,四周有石头垒砌而成,中间填充石块和土。在阴河中下游石城的调查中,也曾发现了多处有“平台”一类的建筑。
中南部的石城址以个体性质存在,之间看不出主次之分。
东南部的石城址以点、线分布,组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整体。城址按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等级,皆成组分布。每一组石城围绕一座中型或是大型的石城呈线形分布,中型以上的石城都有附属的圆形或是半圆形的祭祀台。
综上所述,东南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城与中南部有许多共性,与老虎山遗址群在建筑方式与房址分布上很相似。从时间上的首尾相接和出土的器物上判断它应是以老虎山为代表的大型石城址进一步分化和发展的结果。
这两处地域从新石器时代就有文化交流,至今虽未发现它们之间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但当时相近的自然文化环境,历史上的文化沉淀和不可避免的文化交流不难理解它们在石城的建筑工艺上所有异曲同工之处。
史前内蒙古地区的石城与中原大规模出现石城的时间相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它们逐渐被土城所取代,但两处石城在当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值得我们继续探析。
[1]杨杰.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居住建筑[А]\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C].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72.
[2]田广金.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址聚落址[А]\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齐鲁出版社,1993.
[3]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包头文物管理处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9(第1版).
[4]徐光翼.赤峰英金河、阴河流域的石城址[А]\夏鼐先生考古50年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6.
[5]曹建恩,魏坚.内蒙古中南部石城址及相关问题[J].文物,1999(2).
[6]王惠德,薛志强,吉迪.阴河中下游石城的调查与研究[J].昭鸟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7]薛志强,王惠德.阴河中下游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的性质和特点[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5(3).
Comparative study of Shicheng ruins in prehistoric Inner Mongolia area
Wang Xu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Jining Normal College, Wulanchabu Inner Mongolia, 012000, China)
In the hundreds of prehistoric sites found in Inner Mongolia, site of peripheral building stone walls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contrast of Shicheng ruins of South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fou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zone along the Great Wall, which was built with obvious military defense function and had the special place of worship, central and Southern rock site existed with individual character, distributed with point and line in the southeast, form a unified whole. Shicheng settlements and associated artifacts, had a lot in common with the south, it was the result of Daihai area taking Tiger Mountai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rge Shicheng ruins further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prehistoric ruins; Inner Mongolia; South Central; southeast; ruins
K878
A
1000-9795(2014)01-0487-02
[责任编辑:陈怀民]
2013-11-20
王 璇(1984-),女,内蒙古察右前旗人,讲师,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方向的研究。
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史前内蒙古地区石城遗址比较研究(jsky20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