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4-04-17 09:12:21蔡丽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语境

蔡丽华

(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鞍山 114051)

中美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蔡丽华

(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鞍山 114051)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本文从中美两国在价值取向、文化语境、时间观念、肢体语言等方面存在的主要文化差异入手,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措施,倡导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以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更好的交流。

中美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1]23,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以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语言学习是了解一种文化的桥梁,但是,仅能够讲某种语言的人可能会因双方文化差异而无法进行成功的交流。因此,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要想具备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掌握语言知识远远不够,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更为重要。

一、中美两国文化的主要差异

(一)价值取向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提倡谦虚谨慎,主张中庸之道、尊卑有别。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受基督教新教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淡薄,有着多元的文化。美国文化体现“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发展,注重个人的隐私。“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内容”[2]13, “我”(I)、“我的”(my)、“自助”(self-help/self-service)等词的使用足以看出他们崇尚独立思考、判断、依靠自身的能力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相反,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等级,长幼尊卑,倡导“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大局为重”,在关键时刻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集体的利益,人们常把“我们”挂在嘴边。从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可以看出,集体利益在中国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英美国家与中国不同的姓名顺序同样说明这一点。英美国家人们的姓名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强调个人的发展或成就。而中国人的姓名则是姓在前,名在后,强调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仅代表他个人,更重要的是代表整个家族,这在中国古代尤为重要。

(二)文化语境差异。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人类的交流分为高语境交流(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与低语境交流(low-context communication)[3]96。高语境交流的编码信息大多存在于语境中,说话者主要通过音高、重音、语调、停顿、沉默等非言语手段表达意图;与之相反,低语境交流大部分信息存在于清晰的编码中,即说话者用直白、明确的言语表达意图。中国是高语境交流的典型代表,而美国则代表低语境交流。

(1)间接表达与直接表达。中国文化崇尚含蓄,属于螺旋式思维,人们不会过多地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露出来。因此,与中国人进行交流时说话不易过于直白,而要尽量含蓄,适当地保持沉默,充分考虑听者的感受。

而美国人属于线性思维,注重个性特征。人们说话时更喜欢直接表达个人的意图,尽量避免沉默。“say what you mean”(说说你的真实想法),“get to the point”(直奔主题)等英语短语都是很好的例证。高低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双方由于会话方式的不同在交流中易产生误解。

(2)自我贬低与自我褒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视谦虚为美德。人们习惯于自我贬低,以示谦逊,如 “小弟”、“拙作”、“贱内”、“寒舍”等用于称呼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人(物)的词汇可以充分反映中国人自我贬低的心态。而美国文化重视人的个性发展,鼓励人们在面试等场合通过吹嘘个人的业绩来推销自己,同样,与中国家长不同,美国家长非常喜欢在朋友面前夸赞自家孩子取得的点滴成就。

(三)时间观念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时间取向的不同,人们的时间观念及时间行为也各不相同。中国人坚持过去时间取向,人们尊重历史,认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人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重视人们的年龄和资历,常以过去的经验为衡量标准。而美国人属于未来时间取向,很少考虑过去,而是着眼于会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未来。在美国,年老常被看作没用,老人不会像在中国那样受尊敬。因此,一般要用“资深公民”(senior citizen)这一委婉说法来称呼老人。

时间观念可以反映一种文化对时间的利用。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把不同文化背景下时间的使用分为单向计时制(monochronic time schedule)和多向计时制(polychronic time schedule)。美国属于单向计时制国家,同一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人们完全按照日程表来安排生活和工作中的各项事务,不守约或不准时的行为往往会受到鄙视。中国则属于多向计时制国家,人际关系重于一切,同一时间可以做几件事情,人们很少计划事情,即便做了计划,如遇到朋友来访等情况,也会为了友情而改变原有计划,往往不会像美国人那样守时守约。

(四)肢体语言差异。

(1)身体接触。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人们交流时所要保持的距离。中国人一般不用拥抱、亲吻等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们之间的友好与亲近。同性别的青少年互相搂着肩膀或拉着手表示亲密的友情,而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会比较谨慎且含蓄。相反,在美国异性之间的接触无需回避他人,而同性之间的勾肩搭背或手拉手则会被认为有同性恋嫌疑[4]。多数美国人在交谈时都不愿意离得太近,总要保持大约1.5英尺的距离,人们在排队时,前后都会有意留出足够的空间,似乎四周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围起一个私人专属领地,防止外人的侵犯,即使在拥挤的电梯、公交车或火车上也无法忍受身体的相互触碰。但是,在中国,人们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比美国人小得多,一般可以容忍公共场所互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

(2)目光对视。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对谈话双方目光接触有着不同的要求。在美国,人们说话时直视对方的眼睛(频繁对视,而非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被看作是诚实的标志,同时也表示对对方的谈话内容感兴趣。美国有这样一句话“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5],因为对他们来说,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是不诚实、蔑视、冷淡或内疚的表现。然而,在中国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谦虚和尊敬,会故意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对中国人来说,美国人那种频繁的目光接触很不礼貌,甚至具有侵犯性。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言能力,还应包括语用知识和能力,即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交际双方不仅要注意交际话语的结构正确与否,还要注意交际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得体性和目的性。因此,交际能力指能够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与本族语者进行交际。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我国的英语教学受各类考试的影响,侧重于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而语言的最重要功能——交际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开发。以至于现实生活中,一个语言基本功掌握很好的英语学习者,可能会因为跨文化交际知识的缺乏,在与外国友人进行交际时令对方感到尴尬,甚至导致交际的中断。鉴于这种情况,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6]1。”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二)国际化人才的必备能力。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家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用英语直接与外国专家、投资者、管理人员等进行交际的大学毕业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这种“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激增。因此,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都应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早在1995年,美国专门研究组织行为与跨文化管理的教授Nancy Adler曾提出,全球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五方面的跨文化能力:1)从全球角度了解世界的政治、文化和商务环境;2)培养多文化的经营视角和手段;3)擅长同时与来自多种文化的人共事;4)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生活;5)学会与国际同事平等相处。[7]这足以证明,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为了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应该消除单一文化观念,除了熟悉本国文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对异国文化采取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并在某种程度上调整自己的言行,尽量达到对方的标准,这样才能缓解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不断地缩小文化间的差距,以便更好地相互理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我们应该正视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交际障碍,不断加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真正做到“入乡随俗”,更大程度地相互理解与沟通,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对中美两国来说,就是要实现“意会”文化和“言传”文化的有效沟通。

(二)更新教学观念,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功底,还要不断更新语言教学观念,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教师要做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入,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领悟语言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真正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本领。

(三)通过各种途径,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与研究 。要想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语言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一切途径,不仅从教材中挖掘文化因素,导入文化信息,而且要鼓励并推荐学生观看优秀的原声影视剧、阅读原版小说及报刊、杂志,广泛涉猎各国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文化背景知识,体会中西文化差异,并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努力营造语言交际环境,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将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我们应该具有国际视野,宽容地对待世界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作为外语学习者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单纯掌握语言技能远远不够,还需要了解各国文化的主要差异,学习并掌握交际对象国的历史、宗教、风俗、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Ting-Toomey, S. Communicating across Cu1tures. New York: The Gui1ford Press, 1999.

[3]Ha11. Edward T. 超越文化[M].居延安等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212-219.

[5]郑秀恋.非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交际[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22(1):99-101.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7]Аd1er, N. Comрetitive Frontiers: Cross-cu1tura1 Management and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1 Journa1 of Intercu1tura1 Re1ations, 1995: 523-537.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America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ai Li-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shan Liaoning, 114051, China)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s increasingly freque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has become the essential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America exist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cultural context, the concept of time, body language and other aspect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measures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dvocates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sensitivity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so as to promote bet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Americ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H31

A

1000-9795(2014)01-0396-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1-20

蔡丽华 (1970-),女,辽宁鞍山人,副教授,从事大学英语和研究生英语教学工作,及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语境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2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