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中注释的翻译
——以第一回为例

2014-04-17 09:12:21王艳艳常军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菱花连贯目的论

王艳艳 常军芳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中注释的翻译
——以第一回为例

王艳艳 常军芳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注释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占重要地位。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以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的译本《红楼梦》第一回的注释处理为研究对象,比较两译者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所达到的不同的效果。

《红楼梦》;目的论;注释

一、引言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最伟大最复杂的作品。从19世纪末叶以来,其翻译历史绵连九十多年。目前已有英、法、俄等十几种语言的择译本、节译本和全译本。英译本中,当数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霍克斯(以下简称霍)的译本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以下简称杨)的合译本。霍的译本是英译史上第一个全译本,第一卷于1973年企鹅出版社出版。不久,杨宪益、戴乃迭合译了《红楼梦》,1978年经外文出版社出版。两译本之所以不同,原因之一是霍和杨各自参照的原文本不同。在各自的序言里可以看到,霍主要参照的是程高本;杨前八十回主要参照的是戚序本,后四十回参照的是程乙本。在本文,笔者将探讨霍和杨在译本中对原文注释的处理。

注释在原文本中占重要地位。曹雪芹原书本来提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可见“脂批”是原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一般批语是后人所附加的、可有可无的文字。据周汝昌考证,这些批语,从一传抄行世起,就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形式出现的。在乾隆四五十年以前,并不曾有过只有白文而无批语的本子存在过。脂砚斋替书中难懂的典故,谐音隐义的廋语(如人名地名的解释),重要名物的涵义,与文字情节有关的用意和匠心,都做了注释和说明。那么霍和杨是如何处理原注释,又是如何加释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本暗含的意义,从而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的。

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以《红楼梦》的第一回为例。原文本选取1982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版本(以下简称1982年版本)。该书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1760年秋月定本)》(简称庚辰本)为底本,该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具有更高的价值。作为一个普及本,该本充分注意到它的阅读对象,做了大量的注释。

二、目的论

Skopos 一词来自希腊语,是“目标”或“目的”的意思。20世纪70年代由Vermeer 引入翻译理论,表示译作或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的主要著作是1984年Vermeer和Reiss在《通用翻译理论基础》一书。该理论的基本原则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目的原则即译文由其目的决定。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中传达信息,该信息与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相关,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功能并非一定要等同于原文化中的功能。连贯原则规定,译文对于译文的接受者来说必须是相关的,符合他们的处境和知识水平。这些规则的排序表明,文本间的连贯不如文内连贯重要,而文内连贯又不如目的重要。目的论的一个重要优点,在于该理论允许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译文的目的和译者接受的翻译委托,而译成不同的译文。

三、在《红楼梦》译本第一回霍对注释的处理

《红楼梦》第一回,霍共使用了五处注释,细分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文中注释,以小括号形式出现,共有三处。试举一例:

1.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

霍:“Come, your reverence,” said the stone (for Vanitas had been correct in assuming that it could speak) “must you be so obtuse?”

杨:“How can you be so dense, master?” protested the Stone with a smile.

此处是这块顽石第一次开口讲话。从目的论视角来看,霍的译文加注,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行文连贯性更好。而杨的译本,没有这方面的介绍,在形式上更忠实于原文。

第二类是文后注释。在第一卷附录部分,霍解释了癞头僧见到英莲时,口内念的那句 “菱花空对雪凘凘”。

2.士隐不耐烦,便抱着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凘凘。……

霍:“Fond man, your pampered child to cherish so-

That caltrop-glass which shines on melting snow!”

杨:“Fool, to care for this tender child:

An image in the mirror, snow melting away.”

在第一卷的附录部分,霍对“菱花空对雪凘凘”的译文“That caltrop-glass which shines on melting snow!”进行了加注:

The mysterious verses chanted by the monk in chapter 1(p.56) at a time when Caltrop was known only by the name of Ying-lian, refer to her, rather perversely, as “Caltrop”: The “melting snow” refers to Xue Pan, whose surname, Xue, sounds the same as the Chinese word for“snow”. She is called “caltrop-glass” because in ancient times the caltrop motif was used in the ornamentation of mirror-backs.

1982 年版本中,此处注释,“菱花空对雪凘凘”中的“菱花”即是此处的英莲,即后来的香菱,暗喻英莲生不逢时,遇又非偶,定然遭到摧残。“雪”谐音“薛”,指薛蟠。菱在夏日开花而竟遇冰雪,可知其命运。从目的论来看,霍在此加注,点明了诗句暗含的意思,信息紧凑,寓意强,对于下文的发展,给读者了一个提示,既忠实于原文,又给读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但从连贯原则来看,注释位于卷末,和脚注相比,信息的连贯稍显逊色。与霍译本相比,杨译本此处没有注释,目的语读者要等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才会明了其意。

第三类为脚注。霍解释了雨村高吟的一联“钗在奁内待时飞”的内涵。

3.“玉在匵中求善价,钗在奁内待时飞”

霍:“The jewel in the casket bides till one shall come to buy.

The jade pin in the drawer hides, waiting its time to fly.”

杨:“The jade in the box hopes to fetch a good price,

The pin in the casket longs to soar on high.”

在此,霍对此联的后半句“钗在奁内待时飞”加了脚注,解释了贾雨村吟诵这首联的寓意所在:

“Yu-cun is thinking of the jade hairpin given by a visiting fairy to an early Chinese emperor which later turned into a white swallow and flew away into the sky. Metaphors of flying and ‘climbing the sky’ were frequently used for success i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1982 年版本中的注释解释了“玉在匵中求善价”和“钗在奁内待时飞”的出处,不仅追溯到了源头,更揭露了此处贾雨村的内心想法,很是周到。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考虑,霍此处的注释是恰当。而杨的译本此处没有注释,对缺乏相应背景知识的目的语读者来说,理解还是有难度的。

四、在《红楼梦》译本第一回杨对注释的处理

《红楼梦》第一回,杨共加了八处脚释。细分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人名的加注,如“甄士隐”、“贾化”等;二是对地名的加注,即“东鲁”、“姑苏”;三是对山的加注,即“青埂峰”。

首先,以人名的翻译为例。

1.故曰“甄士隐”云云。

杨:Hence his recourse to names like Chen Shihyin.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子士隐。

霍: Next door to Bottle-gourd Temple lived a gentleman of private means called Zhen Shi-yin.

“甄士隐”即“真事隐”。正如周汝昌所说:作者自云“曾经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借此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这本来不是正文,是批语,后来混入了正文。两位译者参照原文本的不同,造成了“甄士隐”第一次出场时位置的不同。霍直接音译“Zhen Shi-yin”,把它当作一个普通的名字处理。在第一卷的附录部分有对“甄士隐”的介绍,“a retired gentleman of Soochow; father of Caltrop”,也没有涉及到人名的内涵隐意。相比较,杨采用音译“Chen Shiyin”,又加了脚注“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直接告诉了目的语读者小说人名的内涵、外延,在处理方法上更胜一筹。其采用脚注的形式,使译文信息最大化的同时,保证了行文的流畅。

2.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杨:Kung Mei-hsi of eastern Lu suggested the title Precious Mirror of Love.

霍: Old Kong Mei-xi from the homeland of Confucius called the book A Mirror for the Romantic.

东鲁,原指春秋鲁国,后指鲁地,即今天的山东省。这里霍的注释是“the homeland of Confucius”,杨对东鲁加注“presentday Shantung”. 笔者认为,杨和霍的处理方法各有益处,但同时都又有不足。仅“孔子故乡”或“山东”对于不熟悉原语文化的读者还是陌生的。为传达更多信息,又考虑到行文流畅,笔者以为,杨的注释与霍的注释合并,即“present-day Shantung,the homeland of Confucius”会更好些。

五、结语

本文仅以目的论为视角,以注释为一小小的窗口,窥探不同译者对《红楼梦》原文本的处理,所达到的效果。针对读者对象群,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达到了不同的效果。综上来看,涉及文化差异时,注释不可或缺,不仅对于语内读者,在跨文化翻译中更不可少,可向读者传达有效信息,使信息更完善,语义更流畅,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

[1]David Hawk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he рenguin Grouр. 1973.

[2]Yang Hsien-yi and G1adys Yang. А Dream of Red Mansions.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Вeijing, China, 1978.

[3]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姜其煌.欧美红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6.

The translation of not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objective perspective --The first chapter as a case

Wang Yan-yan, Chang Jun-fang

(English School of Zhejiang Yuexiu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Shaoxing Zhejiang,312000, China)

No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ture translating. The first chapter in target texts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by David Hawks and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 Yang are chos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the notes and their functions in different translator’s work are compared,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Skopos Theory; notes

H315.9

A

1000-9795(2014)01-0382-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1-21

王艳艳(1982-),河南洛阳人,助教,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常军芳(1987-),河南漯河人,讲师,从事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法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菱花连贯目的论
论“四方菱花壶”的艺术特征
山东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 02:35:52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山东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 02:35:52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封面人物
天工(2021年2期)2021-03-03 07:29:16
论紫砂壶“菱花提梁”的艺术审美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将句子写连贯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