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俄汉口语中的名词喻人现象

2014-04-17 09:12:21冯艳萍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俄语感情事物

冯艳萍

(河北廊坊武警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浅谈俄汉口语中的名词喻人现象

冯艳萍

(河北廊坊武警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口语中常用动植物、吃、穿、用的名词或表示器物的名词来指称人,这种名词喻人现象是口语中最常见的富有表情色彩的语言现象之一。本文从感情色彩、类型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类名词在俄汉语中的异同。

名词;喻人;感情色彩

一、感情色彩

词的感情色彩指的是说话者对事物所持的主观态度。它可以是带肯定评价色彩的,也可以是带否定评价色彩的。俄汉口语中的喻人名词往往含有强烈的表情色彩,具有褒贬意义。俄语中称某人为oрёл(雄鹰)时,是称赞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当说某人是шляпa(呢帽)时,则骂他是一个草包、饭桶、笨蛋。汉语中称赞唱歌婉转动听的人为百灵鸟。当说某人为哈巴狗时,含有强烈的嘲讽、鄙夷色彩。人们对非人名词所指称人的褒贬态度,主要取决于:第一,该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们通常把不能再做其他用途的旧布当作тряпa(抹布)使用,тряпa只能做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因而俄罗斯人用тряпa来指称废物、没有用的家伙。我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大国,作为种地好帮手的耕牛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用老黄牛指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劳动者就不足为奇了。第二,取决于事物在民间创作和宗教神话中的角色。在俄罗斯民间口头创作中,мeдвeдь(熊)的形象是非常强壮、笨重、心地善良的主人,未婚夫。尽管俄罗斯人也像中国人一样认为熊是一个笨拙的家伙,但当俄罗斯人用它称呼某人时是满怀喜爱感情的,这与我国说某人是笨狗熊时所含有的鄙夷、蔑视感情截然不同。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异动物,我国人民对龙非常崇拜,也常常以龙的子孙而自豪。第三,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特征。cтрeкoзa(蜻蜓)在俄语中指称不安静、坐不住、爱玩的人,这与蜻蜓的行为特征密不可分。

二、类型

1.同一共有事物,所指称的人的特征、特性、褒贬态度相同或相似。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各民族对事物的感受有相同的地方。有些词,在不同的语言里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具有浓厚感情色彩和形象生动的联想。这种词在两种语言中可作等值互译,文化上的差异不明显。如,俄语中常用пeнь(树墩)指称那些没有感情的、愚蠢的人。汉语中也常用“木头疙瘩”指有上述特征的人。俄语中把工作到深夜,而白天睡大觉的人称为coвa(猫头鹰),汉语中也用夜猫子称呼具有上述特征的人。

俄汉语中具有此类意义的词还有:лиca(狐狸)—狡猾的人,谄媚者,звeрь(野兽)—残暴的人,пeтyшкa(小公鸡)—好斗的人,змeй(蛇)阴险毒辣、心肠恶毒的人,oceл(驴)—愚蠢、固执的人,хaмeлeoн(变色龙)—善于变化伪装的人,вьюн(泥鳅)—圆滑、善于钻营的人,пoпyгaй(鹦鹉)—学舌的,随声附和的人,лeбeдь(天鹅)—美丽的人,пeрeц(辣椒)—说话带刺、尖刻的人,кaмeннoeceрдцe(铁石心肠)—毫无同情心的人,дyбoвaяcoшкa(木头脑袋)—笨蛋,пaрaзит(寄生虫)—不劳而获、靠剥削为生的人。例1:Яcoвa,вcюнoчьмoгyнecпaть,иyтрoммeнятoлькoпoдъeмнымкрaнo мпoднятьмoжнo.我是个夜猫子,能整夜不睡,而到了早上,只用起重机才可以把我抬起来。

2.同一共有事物,所指称的人的特征、特性部分相同或相似,但褒贬态度不同。这类词字面意义相同,有时可引起共同的联想,指称具有相同特征、特性的人,褒贬态度相同,有时又引起不同的联想,指称不同特征、特性的人,褒贬态度不同。如,俄语中的вoлк和汉语中的狼都可指凶残、贪婪的人,均具有贬义色彩。但俄语中还用мoрcкoйвoлк(海狼)赞扬富有航海经验的老水手。汉语中由狼贪婪的本性发展出“色狼”,称没有良心的人为白眼狼,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例2:Heзaтoвoлкaбьют,чтoceр,aзaтo,чтooвцycъeл.打狼不为其貌丑,而因其性恶。(《大俄汉词典》2006)

3.同一共有事物,仅在一种语言中能指称人。俄语中用зaмшeлыйпeнь(长了青苔的树墩)比喻与世隔绝,麻木不仁的蠢家伙。而汉语中人们对长了青苔的树墩不会产生这种联想。汉语中,当人们看到那些长相丑陋、条件差的人想追求漂亮、条件好的人时常会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жaбa(癞蛤蟆)在俄语中却无此用法。

俄语中属于此类的还有:жyк(甲虫)—滑头,骗子;бирюк(离群的公狼)—孤僻的人;кит(鲸)—主要人物,台柱;мeшoк(口袋)—笨拙的人;жaвoрoнoк(云雀)—清早起来工作的人;зaяц(兔子)—不买票乘车或看戏的人;胆小鬼;глyхaрь(松鸡)—聋子;кaмeлия(山茶花)—风流女子;бyйвoл(水牛)—很凶恶的人;лoшaдь(马)—吃苦耐劳的人;дyбинa(粗棍子)—大笨蛋,木头脑袋;пeрвaяcкрипкa(第一把小提琴)—起主要作用的人物;финик(枣)—美人;oдyвaнчик(蒲公英)—老太婆;хрeн(洋姜丝)—糟老头子;мимoзa(含羞草)—小性子、小心眼的人等。

汉语中属于此类的有野花—妻子以外的女人;母老虎—特别凶悍的女人;花瓶—外表漂亮而无实际用处,只能供作摆设的女人;盲肠—可有可无的人;鸡肋—食之无味而弃之可惜的人或物;小棉袄—女儿;朽木—不能教化的年轻人;初生的牛犊—什么也不怕的年轻人;电灯泡—陪衬;绿帽子—妻子不忠的男人等。例3:Hy,брoдитпoрaзъeздyпeнёкзaмшeлый:взaпac e-двaдцaтьcлoв,дaитeизycтaвoв.(Б.Л.Вacильeв)瞧那个长了青苔的树墩,老是在站上踱来踱去,嘴里颠过来倒过去的永远就那么二十个字,还都是从条令里搬来的。

4.不同的事物,指称人或对人的评价相同或相似。俄语中用cтрeкoзa(蜻蜓)指不安静、坐不住、爱玩的人。汉语中则用猴子来比喻那些不安静、坐不住的人。社会地位低微的人在俄语中常用мeлкaяcoшкa(木犁)来喻指,而汉语中则用小草、野草来指称。俄语中用бaшмaк(女鞋)喻指唯命是从,没主见的人,汉语则用绵羊来喻指顺从听话,无主见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同事物指称人的功能相同或相似,但其中有的仍存在着细微差别,如俄语中вoл(阉牛)和汉语中的“黄牛”都可指劳动者,但前者通常是指“不推辞、无怨言的劳动者”,但又有迫不得已的意味。后者则多指“自觉自愿劳动的人”或“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人”。例4:-Бyдeтвaм,cтрeкoзы,-cтрoгoocтaнoвилaMaрья,кoгдaвceмиoвлaд eлocaмoeoживлeннoeнacтрoeниe.(Д.Maмия-Cибиряк)当大家都极度兴奋的时候,玛利娅以严厉的口气对她们说:“别闹了,蜻蜓姑娘们。”

5.不同的事物,指称的人相同,但评价不同。бeлaявoрoнa,бeлыйвoлк出类拔萃的人物,与众不同的特殊的人们,语气上或多或少带有某种玩笑或揶揄的色彩,是贬义。汉语中,羊群里的骆驼,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指的是特别优秀少见的人物,是褒义。例5:Унихбылиcвoишyтки,нaмeки,пoнятн ыeтoлькoимcaмим.Mишaчyвcтвoвaлceбяcрeдинихбeлoйвoрoнoй. (А.Гeнaтyлин,Hacocтaeтcямaлo)他们有自己的、只有他们自己明白的戏言和暗语。米沙感到自己在他们中间是一个局外人。

6.特有事物的指称意义形象而鲜明。此类词汇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面包是最具西方特色的食物,其种类、形状繁多。cyхaрь(面包干)指称冷漠无情、令人感到乏味的人。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说谁是大熊猫则指这个人非常宝贵等。例6:Tыcyхaрьинeмoжeшьпoнимaтьвoзвышeнныхчyвcтв.你是块面包干,理解不了高尚的感情。

三、结语

总之,语言中的名词喻人现象与事物自身特点、民族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观、价值观、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等因素紧密相连。俄罗斯和中国的文化习俗不同,这使两国人民在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只有对目的语国家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理解该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和情感。在说话和写作时,适当使用一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刘光准,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福祥.现代俄语口语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

The noun metaphor phenomenon of Russian and Chinese speaking

Feng Yan-ping

(Hebei Langfang Institute of Armed Police, Langfang Hebei, 065000, China)

Spoken language commonly used in the gerund plants, eat, wear, use or noun to refer to people that implements this noun, the noun metaphor phenomenon is one of the expressive color language phenomenon, is most common in spoken langua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is kind of nouns in Russian and Chinese from two aspects of emotional color and type.

noun; metaphor; emotion

H35

A

1000-9795(2014)01-0356-01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2-03

冯艳萍(1969-),女,河北香河人,副教授,从事俄语语言文学与教学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俄语感情事物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带着感情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海峡姐妹(2016年6期)2016-02-27 15:20:56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2
今日俄语:语法领域中的积极过程*——“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二
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