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2014-04-17 09:12:21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政治环境

葛 涛

(常州大学团委 江苏常州 213164)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葛 涛

(常州大学团委 江苏常州 213164)

新媒体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本文论述了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系,完善课程创新体系,构筑学校、家庭的互通联动体系三个方面,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利用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式[1]。

一、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方法,多以课堂说教为主,最多是结合PPT、图片、网络视频等形式;课程内容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与大学生实际结合不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很难迎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显性教育即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党团组织、校园管理等隐性教育环节中,都或多或少地与学生的政治生活需求错位,偏纯粹知识的单向教育,并且通过政治权力塑造的学校教育功效甚微,频繁出现“灌而不输”的尴尬局面[2]。

(二)新媒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新媒体已深受学生欢迎。新媒体环境下,师生之间相互平等,能够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可以自由地交换意见、交流思想,适应了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渴望参与的心理要求。有调查显示,网络搜索成为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最佳途径,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将网络与自身的学业需求结合起来;登录网络社交工具成为大学生网络的第一行为,63.1%的大学生连接计算机网络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QQ等聊天工具,16.3%的大学生则首先打开“人人网”(社交网站)首页,这说明大学生热衷于网上交往形式[3]。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不太成熟和稳定,行为方式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90后”大学生来说,QQ、社交网站、微博等这些新媒体,早已不再是一种工具,而已形成了一种生活环境。新媒体环境带来便捷的同时,“暴力”、“色情”等负面信息,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严重滑坡,甚至违法犯罪。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管的难度。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自由性,大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连接了网络的计算机或手机上搜索信息、查找资料、浏览网页,这些信息鱼龙混杂,夹杂着低俗、虚假等内容。新媒体环境下,面对海量的信息和选择的矛盾,教育工作者如何监控不合乎时代发展潮流和不利于大学生进步的信息,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对信息选择的能力,这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研究的问题。

(二)新媒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角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多是教师口头讲述,学生被动接受。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单向、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对教育工作者所施加的各种思想教育信息不再盲从。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有种隐蔽性心理,更愿意通过QQ、博客等媒介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角色”,转变教育观念,以主客体平等的心态,采用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通过新媒体与学生交流互动,达到特定环境下的平等与互信,以消除课堂授课或面对面交流中的戒备心理,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新媒体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4]。这里所说的教育环境,分为虚拟世界的网络环境和现实世界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人们可以在网络环境随心所欲、肆无忌惮,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煽动、挑唆,这些都是影响社会和校园稳定的不和谐因素。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色情网站等,不但耽误学习,也对其心理和思想观念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行为方式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公益和志愿活动,他们只乐意于“宅”在宿舍或者独自一人拼命刷手机,原本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生活失去了生机,也让“文化育人”大打折扣。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正确使用新媒体的教育引导,借助新媒体提升教育的效果,创新思路,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一)建立健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保障机系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学校分管领导负责,学生工作部、团委协调组织、宣传、信息技术、保卫、后勤等部门具体负责,调动学生会、研究生会、相关学生社团共同参与的新媒体领导工作组,负责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规划、指导、监控和协调,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提高校园网络硬件及技术防范水平,严格把控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传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健康向上。

2.加强队伍建设。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发生了转变,无形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加强对 “两课”教师、党政干部、团干部、辅导员的培训,提高他们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对大学生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我国与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已初步建成,《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中,明确列出了关于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安全的条款。这些法律规定在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网络用户利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大学生中,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还远远不够。同时,学校还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二)完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创新体系

首先,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和主导作用。新媒体环境下,要改革“两课”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促进“两课”教学网络化,把课堂教学与新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其次,积极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品牌”网站,开设具有交互性、开放式的版块,增进师生交流。例如,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成功的重庆邮电大学,开办“红岩网校”十多年,已发展成为“一校、五网、十三站、229个一级栏目、834个二级栏目、累计注册用户4万余人、日均点击量突破10万人次”的素质教育网络大平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成才需求[5]。

(三)构筑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通联动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受到学校和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家庭成员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家长已成为微信、微博“达人”,并通过这些平台关注学校发展、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作为学校,尤其是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合理利用新媒体,建立学生工作QQ群、班级微信、微博,邀请学生家长加入或关注,向家长通报学生新的进步、新的变化;作为家长,要主动向学校询问学生在校表现,主动关心学生生活学习情况。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家庭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并有效地互通联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算完整,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1]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М].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张菁燕.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3]赵秀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N].中国教育报,2011-07-05.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赵婀娜.新媒体上建起新课堂[N].人民日报,2011-07-08.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Ge Tao

(Changzhou University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develop the plat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se of new media,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challenges,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organizational security system, improve the curriculum innovation system, build three aspects linkage system of school and family, to construct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complete syste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G641

A

1000-9795(2014)01-0045-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1-26

葛 涛(1981-),男,江苏沛县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政治环境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8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8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