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龙
我国的少数民族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里,造就了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民间文化活动多与生产和生存相关,民族民间文化有一定的群众性、娱乐性,具有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和就地取材的特点。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校本课程,符合课改的新理念,丰富了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性资料。如果能将这些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仅能使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有机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能推动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效果。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提出于1937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辖机构“教育研究革新中学”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举办的一场“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人在会上最先试图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校本课程是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让课程真正适应地区、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差别性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进一步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对民族自豪感升华的过程,各个民族项目都代表着各自民族的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意识。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存在大量群众喜爱、老少皆宜的体育项目,将民族传统项目纳入体育校本课程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而且能极大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将抖空竹引入体育课堂,能锻炼学生各个关节的灵活性,使身体随着空竹的转动闪转腾挪,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2.丰富体育校本课程体系内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在构建校本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体育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既要与国家课程的精神保持一致,又要反映地方经济、文化的特点。这拓宽了体育课程挖掘“乡土内容”的视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健身功能,还有较高的娱乐艺术、道德教育价值。将民族体育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通过学校教学得到弘扬,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利用传统民族文化的教材,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3.增强体育课程的多样化。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和健身性。目前的体育教学尽管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跑、跳、投、篮、排、足”等项目的兴趣,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把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延伸和扩大到课程资源中,将二者有机结合,使教材更具有民族性,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增强体育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学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为必修课,也可以为选修课;可以是体育课,也可以课外体育锻炼。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开设相关的民族传统项目,选择学生喜爱和认可的项目,教师要关注学生自身的需求,根据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项目和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热爱体育和对运动的热情。
就目前来看,在我国体育课教学中,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忽略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引入和学习。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将民族传统文化纳入体育课堂很有必要,通过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体现民族特色,让学生从体育课中找到锻炼身体的乐趣,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1.灵活多样地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学校体育要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把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决定落到实处,改变教学结构,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的比例,依据教学原理拓宽学生学习领域,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差异,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当前课堂中多以球类、体操、武术、田径为教学内容,而对于空竹、珍珠球、跳竹竿、放风筝、踢毽子等传统体育项目开设比例较小。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本地区的传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发掘、整理、加工、改造和研究,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2.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天津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从此这项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赛事活动每4年举办一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保证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2007年号召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节、大课间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兴趣。但多数是以球类、体操等为主,民族体育项目少之又少。应当在学校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俱乐部,将民族体育文化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相融合。民族传统体育多数是在祭祀或民族节日中进行的,如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登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融入民族体育,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使爱国主义教育和锻炼身体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提高教师素质,积极培养民族体育项目体育教师。为更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融合,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体育教师队伍。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应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营造引进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体育教师多开设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推广“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策略,鼓励教师进修参加专业培训,加大对民族体育理论的研究,到校外聘请有传统体育项目经验的老专家、民间艺人等到学校与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使民族传统体育以更新颖、多样的面貌融合到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
4.学校加大投资力度,给予物质保证。大部分学校体育场馆、器材使用量无法满足教学使用,由于体育资金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适当增加民族体育场地的建设或者专门开辟民族体育项目活动场所,以满足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需要。我国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有172项之多,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根据学生的需求自制体育器材,如龙灯可以考虑用板凳来代替,舞龙可以用篮球组成龙身上下翻飞,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使更多有趣的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生课堂中。
体育是学校基础课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是一门能反映当地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学校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