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季红
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全部是“90后”,人们往往将“90后”与“自私、任性、张扬、贪图享乐、社会责任感弱化”等负面评价联系在一起。如何让具有独特个性和时代特征的“90后”在高职校园里成长、成人和成才,是每个高职学院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高峰期。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机制、经济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持续发展,政治民主程度不断提高。旧的规则和传统的价值观不断被打破,新的规则和新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在这一环境中出生和成长的“90后”经历了更多的思想冲突和行为冲突,因而他们的特点具有更多的矛盾性,表现出积极与消极并重的特质。
1.信息渠道多元,善于接受新事物。信息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电视、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书籍、各类论坛等使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十分宽泛,加上MSN、QQ、邮箱,使人们空间距离缩小,信息的交流更为畅通。“90后”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网络一代”。网络使得他们思想早熟,意识更加自主,视野更加开阔,在讨论问题时的观点较为深刻。他们敢于创新,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质疑不合理事物。网络的强烈冲击使“90后”养成了不断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习惯。他们追求时尚,渴望突破传统。这种追求新事物的理念及产生背景成为“90后”其他思想特征的逻辑起点,其他的特征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影响。
2.自我意识强,善于表现自我。“90后”高职学院学生90%以上是独生子女,其贫富分化现象非常明显。尽管家庭的物质产出有差距,但在属于他们的小环境里,在中国式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模式中,他们始终是家人的焦点,享受着家人的呵护,长期以自我为中心。除极少数边远地区的贫困学生外,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还算不错,电脑和手机在学生中非常普及,很多学生在大学前接受过特长教育,表现出多才多艺、追求自我,具有较强的自我选择性等特点,善于表现自己,引起大家关注。在学校各类活动中,他们积极表现,显示出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而另一部分“90后”则是通过言谈上哗众取宠、行为上放荡不羁等方式来表现自我。
3.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在“90后”高职学院学生身上,与善于接受新事物和乐于创新并存的是他们的社会经验、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弱。入校前,他们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交往的主要范围是家人、同学、老师。而进入大学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生活在一起,使他们必须要面对对他们来说有点复杂的人际交往。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向往独立与对家庭的依附这对矛盾并存,加上对网络虚拟世界过分依赖,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欠缺技巧和沟通的能力,因此很容易产生恐惧社交的心理。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摩擦、矛盾而又不懂得及时沟通交流解决,所以容易产生苦闷不安的情绪,让他们变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闭,形成交往障碍。
4.抗挫能力差,心理障碍高发。家长的过度保护、接受的应试教育使高职学院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不足,进入高职学院后,对自己发展定位模糊,对未来感到迷茫的“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焦虑等状况。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未来的不确定性、社会环境的压力形成一股合力,左右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况,这种精神状态成为“90后”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一部分同学甚至开始失眠抑郁,造成抑郁症、自杀等严重后果。感情困扰也成为“90后”高职学院学生心理障碍的高发诱因。大学生活创造了更多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对与异性交往有很大的渴望和兴趣,但由于心理上不够成熟,很难把握交往的分寸,无法冷静地处理感情问题,直接导致心理困惑的产生。出现问题后,他们把网络作为抒发情感、缓解压力、消磨时间的工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肆意地彰显个性、表达自我,通过各种手段发出声音、显示力量、争取地位、赢得尊重。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是新生事物,最早升格的高职院校业跻身高校行列也就十几年时间。从高职学院自身发展来说,面临着很多机遇、困难与挑战,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更多、难度更大。
1.学生自身特点造成的。与“80后”相比,“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优越,国家的政治经济大环境非常稳定。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自律与自控能力差,自信心不足。他们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团队的忠诚感,很多事情采取一种“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态度,而网络使得部分“90后”出现了一些具有“叛逆”“非主流”色彩的非理性行为。
2.学生管理队伍人数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量急剧加大,但很多师资力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大多数高职学院师生比例不协调,广大教师普遍超负荷地承担着教学工作量,学生管理队伍人员更是严重不足,力量薄弱。高职学院升格前没有专职的辅导员,现有的学生管理人员都是升格后引进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虽然有很强的责任心,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学生管理经验,工作效率往往不高,效果也不明显,整个管理工作难免会显得不成熟。
3.学生骨干队伍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是工学结合,很多学校是“2+1”的模式,即两年在校参加课堂学习,一年去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骨干的学习态度、工作热情关系学生活动的开展、校风学风的好坏。新生进校后经过大一的适应期和大二的锻炼,刚趋于成熟就面临顶岗。按照党员发展的规定,把优秀的学生培养成为预备党员的时候,多数已面临毕业。学生党员少,学生干部工作经验不足,不利于党团工作的开展。
4.家庭配合缺位,学校承担无限责任。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不高,除了少数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外,绝大多数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高职院校的。这些学生大多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宋庆龄曾经说过:“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有高职学院策划过“家校共同育人计划”,但因为地域、时间等问题,未能有效推行和推广。学校单方面地承担育人任务,出了问题承担“无限责任”,使得很多高职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不出问题上,开拓创新的工作受到限制。
正如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所说:“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老师没有放弃的理由。”不管学生素质多差,教师的职责是想办法把学生教好。
1.抓好学生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工作某种程度上是良心工作。虽然每个高职学院对学生管理人员都有考核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是无法量化的。要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做学生人生路上向导,是需要很多隐性付出的。要做好高职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着力建设一支靠得住、冲得上、有激情、能战斗的辅导员队伍。要按比例配足人员,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再学习,帮助他们成为专家型的辅导员。
2.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根据网络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加强指导,堵疏结合,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努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形成“唱响网上主旋律,占领网下主阵地”“课堂内外互补,网上网下对接”“灌输与引导、管理与监控并重”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通过学校微博、班级QQ群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跟进、强化管理,适时引导,为学生打造良好的精神空间。
3.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不合格的。要改变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只是辅导员的事”的陈旧观念,加强高职教师的师德教育,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才会形成校内“全员育人”的力量,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把育人工作及时跟进到学生活动不断变化的时空中,跟进到课堂内外,形成“全程育人”的路径;开展家庭、社会与学校合作育人,形成“全方位育人”的网络。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建立,必将凝聚高职学院育人工作的强大合力,有效促进高职学院学生的心灵文明素质、学业文明素质、就业文明素质和生活文明素质。
4.将思想工作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单纯的思想工作往往会变成简单的说教,教育者简单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根本不解决实际问题,更难以产生实效和长效。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就必须树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将思想工作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也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只有充满对学生的真心关爱,关爱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进步,服务他们的成长,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才能赢得学生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坚决摒弃空洞说教,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立足高职学院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工作,在为他们的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正面疏导。通过关注他们的理想和情感,解决他们生活、学习、社交、就业等实际困难和遇到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塑造健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5.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要培养有自信、有责任、敢担当、全面发展的高职学院学生,就必须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作用。在第一课堂上,教师根据要求实施规范的课堂教学;在第二课堂里,学生则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开展自主学习与实践,将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丰富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让学生有情境体验,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提高。高职学院可以分层次分类别地建立各类素质教育活动平台,如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为龙头,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平台;以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活动为依托,构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以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为载体,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活动平台;着眼于特殊专才培养,深入实施“英才培育计划”等,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