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玉
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从2007年起,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比如在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查,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制。就业状况成为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一级指标。2007年教育部要求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硬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然而2012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开展了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调查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39.7%的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更困难。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面临的三大困难是:专业不对口占61.6%,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没有经验占61.2%,女生机会更少占56.7%。
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可以走进大学的殿堂,为自己谋划更美好的未来。高校的女大学生经过自己在大学的刻苦学习和实习锻炼都可以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就业方面具有比社会上其他女性更强的优势,但同时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具有更高的择业要求。但由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其他各种因素,高校的很多女大学生在毕业后却择业不成功,不仅给女大学生本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已经成为很严重的社会歧视问题,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各方和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解决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从社会环境来看。国家自恢复高考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以河南省为例,2013年应届高中生入学率达到78%,2013年河南省专科分数线为200分,这就为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农村女孩子由于家庭条件的改善而拥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女大学生在校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但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2013年毕业699万大学生,比2012年多50多万人,加上历年没找到工作的高校往届毕业生,2013年有700多万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岗位,其中女性大学生占到48%左右,2013年也被许多媒体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难毕业年。由于受到传统性别文化的抵制和影响,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男女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不平等,高校女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就整个高校的毕业率来讲,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所以全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要明显高于普通教育类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一所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就业工作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由于主要专业为理工科类,如水利、交通、测绘、机电等专业,用人单位在招工时多倾向于招男生,所以这些专业的女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问题更大,男大学生的就业要远远好于女大学生。很多女大学生毕业后根本找不到和自己专业相符合的工作,有的干脆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改行做其他工作,使自己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知识毫无用武之地。这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且在社会中也产生了女孩上学不好找工作的消极社会效应。
2.从学校管理来看。虽然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国务院也召开了专门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会议,把大学生就业当作重要的民生问题来看待,并且教育部要求必须对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甚至把高校的就业率作为办学水平的重要考核标准;学院也成立了专门的二级机构来管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每到毕业前期举办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和举办大学生就业指导讲座等多种活动,但是从学校的就业管理工作来说,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学校公布的就业率和大学生实际就业率有很大的出入。有些学校为了提升就业率甚至出现学生拿不到企业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就不发毕业证的愚蠢做法,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大学生对母校的感情,更有甚者上报虚假信息,给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学校没有真正做好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像我院这类理工科类学校,一些国家示范性专业都是理工科专业如水利、交通、测绘等专业。由于毕业后工作环境的原因,学生报考时多以男同学为主,女生很少有人报考。女生报考的多是一些文科专业,比如旅游、英语、财经等专业。女生报考多的这些专业在学校不是优势专业,这就使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此外,有些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很多高校在学科课程规划、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方面闭门造车,不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做不到以市场为导向。
3.从女大学生自身来看。调查结果显示,比起男生,女大学生更为怕苦、怕累、怕脏、怕加班,更强调收入、工作地点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就业选择中,比男生更为挑剔。造成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原因有许多。一方面,部分女大学生因家庭、社会背景和自身条件优越的原因,她们在择业时往往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另一方面,当代女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弱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缺乏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严重的依赖心理。尤其是来自城市家庭的女孩子表现更为突出。我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严把质量关,对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实行双证制。即每个学生在毕业时,只有先拿到相关的技能证书后,才可以获得毕业证书,以保证在校的大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但笔者在和这些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的交流中,她们都流露出不太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对自己未来职业充满了焦虑,不知道自己将来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1.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国务院和教育部要做好宏观调控的政策把握。要健全法制,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招聘制度。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还担负着扭转社会对女性就业歧视的责任,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女性工作者的正确认识。积极引导企业对女性求职者转变态度,提供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首先,要加大政府立法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手段消除性别歧视。坚决贯彻《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和女性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在招聘员工方面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对单位在录用职工时,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的监管。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和机制,以利益为导向促进企业和用人单位在录用女大学生时予以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从而为女性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福州的高新技术示范企业每招收一名女大学毕业生,当地政府就补贴2000元的上岗培训和社会保险的做法就很值得推广。最后,要畅通女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和信息,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和渠道。要充分发挥人事、劳动、妇联等部门的作用,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项目进校园”活动,为女大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在国家鼓励创业的大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当代女大学生积极创业,要加大对女大学生创业中心的政策扶持力度,从资金和政策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2.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指导,为其提供更多就业机遇。高校是指导女大学生就业的第一站,在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据有关数据统计,女性在教育、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例较大,教育业女性职工占54.4%,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女性职工占19.8%。高等院校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可以根据女性生理、心理共性,开设一些适合女性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如学前教育、家政服务、营养与保健、花卉设计等专业,使女大学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从而为实现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高校要千方百计多方面寻找就业渠道,多层次收集就业信息,多方位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召开几次校园招聘会。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为女大学生就业及时提供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就业平台实现学校与省内外人才市场信息资源共享,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工作,降低她们的就业成本。最后,高等院校可以指导大学生自己成立“女生就业协会”,真正发挥女大学生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教育和引导她们真正认识自己,早日了解社会,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女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转变就业观念。
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将其培养成具有高素质、视野开阔、富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坚持德才兼备的教育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高等院校要在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方面加强教育和培养。还要注重在平时的学习、实习和参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提升女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她们将来走向社会增加自己的择业范围和就业机会。同时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弱势进行有针对性的面试技巧的模拟训练和积极的心理疏导,以提高女大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自信心和就业能力。我院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女生较多的外语系、财经系和旅游系,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方式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毕业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社会更加开放和灵活,女大学生要增强机遇意识,跳出局限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几个好企业的“小圈圈”,放眼各行各业的就业大市场。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解决发展问题,因为只有生存才能谋求发展。女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知识女性,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当今女性中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条件的群体。消极被动地等待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不如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考研加分、免还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更要认识到基层是实现自己梦想的沃土,只有到基层去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到基层去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的选择。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是一个关系到其本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个人问题,更是一个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个系统工程,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一定能得到更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