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足与提升

2014-04-17 07:05:23龚长兰王玉梅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6期
关键词:竞争力毕业生校企

龚长兰 王玉梅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与此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并不完全同步。这就导致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一面是成千上万的高职待业大军,一面是求贤若渴的各种企业技术岗位。高职院校毕业生这种结构性就业难题的出现,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和学生本身的就业竞争力存在很大渊源。如何提升这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当下高职院校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水涨船高,飞速发展。但学生数量激增的同时又产生了另外的问题,原先的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不同步,导致高职院校软硬件建设实际上并不能承担数量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这就导致了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培养的人才始终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标准要求,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因此,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学生就业率偏低和就业质量不高的压力。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中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当前,正是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也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前途和命运,又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无论从政府角度来说,还是从院校层面而言,大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都是一项十分必要,而且相当紧迫的任务。

二、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表现

1.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鲜明的核心竞争力。衡量一个人才的就业竞争力状况主要是看他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而当前高职学生所欠缺的正是这种企业特别重视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能力。有些学生,甚至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一知半解,既不能在实践中贯彻自己的理论,也不能用理论解释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他们能做到的事情,普通工人、中职毕业生也能做到,因此,非但没有一技之长,甚至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对他们的就业来说极为不利。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做到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无论在院校数量、规模上还是学生数量上都已今非昔比。同时这种长期高速发展中形成的追求规模数量的发展思维,也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形成风气。专业设置盲目追求大而全,教师招聘门槛一降再降,毕业生实习工作形同虚设,实训基地长期闲置或者得不到有效利用等,这些工作中的不利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3.缺乏规范的就业市场的支撑。就业竞争应当在科学、健全、合理的环境下开展公平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合理有序的人才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各地人力资源部门还没有建立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所需的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而且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就业保障体系。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淡薄,毕业生就业权利长期得不到维护等都对毕业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而这些最终也影响了他们在提升就业竞争力中的表现。

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探索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通过优化组合各种资源,促使高职学生具有就业竞争的优势。

1.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地方产业优势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依托本地区的优势产业高职院校应当建设和发展相关专业。通过企校合作建立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使毕业生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当地产业的需要,同时各地高职学校也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这样不仅解决了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化解了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平衡问题。例如,在以旅游业著称的省份和城市,当地高职院校就应当设置比较细致的旅游相关专业,而且使之成为自己的特色专业。这样毕业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就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形成有特色的办学模式,这样毕业生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压力就会大大变小,同时也解决了人才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应当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虑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始终坚持培养和造就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原则,以社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任职能力为标准,着力提高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育形式上可以借鉴国外CBE、国际劳工组织的MES等先进的职教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用能力。根据各专业不同的实际情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在打造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也应当有所倾斜。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便会在社会上和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提升自己的形象,也为下一步毕业生的就业积累了隐性优势。此外,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情景式教学等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下获得能力的提升。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条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校企合作应当以服务区域经济或产业的技能型人才为原则,而且校企合作应当结合一定的专业课程设置,将实际操作与运用能力列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重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是三年制教学,其中两年时间为在校期间的理论和少量实践知识的学习,一年时间是实习锻炼时间。这种“集中理论学习,集中实践锻炼”的方式导致理论和实践的相脱离,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因此,应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深入细化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能够很快地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指导首先要建设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必须列为高职学生的必修科目,高职三年,每个阶段都要设立结合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深入系统地了解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自己应走的职业道路。这样,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决定自己的就业意向,在就业竞争中也能够更加积极自信。其次,做好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当前的高职毕业生大多为朝气蓬勃的“90后”,他们在就业时有的盲目自信,职业理想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这就使得他们在面试了一家又一家企业之后始终找不到自己适合的职位。就算走上工作岗位,也总觉得心有不甘,频频跳槽。这种盲目自信的心理在校期间就应当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受到重视。

5.加强对高职毕业生的创业培养和指导。自主创业是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和就业竞争压力大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无论是文化修养还是职业技术含量,都将成为自主创业的资本,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学校的鼓励和系统的创业指导教育,以及社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课程,邀请校外青年才俊、创业先锋到学校,到课堂中向学生宣讲创业思想和经验,为他们面对今后就业的竞争压力提前做好准备。创业指导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最好组织学生做市场调查,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和个人爱好、专业兴趣等提出1~2个可行性较高的创业项目。对于那些比较优秀的想法,可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并将其最为成功的案例,引入教学。

总之,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学生个人顺利开启自己职业生涯的需要。

猜你喜欢
竞争力毕业生校企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