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2014-04-17 07:05:23殷成洁樊巧云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6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殷成洁 樊巧云

新媒体作为一种与传统媒体存在极大差别的新的重要传播手段,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新媒体一词最先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1967年提出。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次使用新媒体一词,使得新媒体一词逐步流行并扩展至全世界。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和web2.0、3G等技术的推进,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新媒体迅速发展,在我国短时间内就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

本文研究的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通信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资讯、内容和服务的新兴媒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融汇了多种传播技术,使传播可以在更多元的方式下实现”。由此可以看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存在以下主要特征:首先,数字化是多媒体最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传输手段、接收终端以及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其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最后,即时性和迅捷性也是新媒体的明显特征,它为信息量的海量增长和及时共享提供了可能性,实现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新媒体的这些特征契合了追求个性的大学生的需求,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双重影响

麦克卢汉在其经典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论述到:“媒介不只是传递信息,还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样子,媒介是人的延伸。”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将人们的现实交往延展到一个虚拟的精神交往空间,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虚拟与现实共存的生活方式,这一事实对于处于成长和发展中的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既有积极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影响,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一)认知方面

多元化的信息一方面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范畴,另一方面鱼龙混杂的信息使大学生更易产生认知偏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发布信息,共享、交流信息,所以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与社会的关联性,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但是大学生心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面对新媒体庞杂的信息潮,其自身缺乏理性的独立判断能力,再加上好奇心较强,面对新媒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无法准确地认知与判断,易受到各类垃圾信息和网络谣言等大量负面信息的诱导,其价值观会受到消极影响,容易做出一些违背信息道德的行为。另外,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造成多元复杂的文化生态,使整个社会价值体系极度分化。信息内容、信息发布和接收的碎片化也严重影响到大学生信息认知的有效性。

(二)情感方面

多样化的平台一方面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过于沉溺网络的交往易于使大学生产生情感缺损。大学生由于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上的不平衡,情感发展还不稳定,波动性大,情感体验需求丰富而复杂、强烈而深刻,博客、微博、微信、QQ等多样化的平台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从而获得支持、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些大学生长期以隐匿的角色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频率不断下降,交往能力不断弱化,便会出现孤僻、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异化现象,大大增加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三)意志方面

开放化的空间一方面推动了大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另一方面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易于使大学生处理问题时走向武断、极端。新媒体营造的开放化空间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如自从2010年微博盛行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对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身的诉求,自主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得到锻炼,独立人格得以彰显。很多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的大学生在大是大非等原则问题上能坚定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勇于承担责任。但是,在政府难以发挥作用的电子荒野上,亿万个网民亿万种声音,多数同意的民主原则被伤害后难以找到有效协调社会整体利益的手段,可能导致日益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下,受制于主客观等复杂原因,一些大学生在对待诸多社会问题时容易盲从,甚至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与传播者,走向武断和极端。

(四)行为方面

虚拟化的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的自主成长,另一方面可能助长一些道德失范行为乃至网络犯罪行为。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丰富、自由与开放,对于求知欲强且对外界信息敏感的大学生更具吸引力,虚拟化的空间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交往的行为模式,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但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和沉溺,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弱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交往能力,并且由于缺乏传统社会的束缚,一些比较缺乏自律精神的大学生容易淡化自身的社会责任,从而做出一些诸如网络谩骂、侵犯知识产权、黑客攻击等道德失范行为乃至网络犯罪行为。

三、新媒体背景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一)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认知是行为的起点和动因。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提高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应对能力,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者树立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重视主体性人格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生命,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意识。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种复杂原因,在实践中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贯彻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要解决认知偏差,既不能对新媒体在学生当下生活中的影响视而不见,也不能只见其害不见其利或者只见其利不见其害。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将人本理念贯彻得更为具体和彻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新媒体具有的自主性、平等性、互动性、多元化等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做到三个观念上的转变,即变消极应对为积极发展,变外界调节为心理自助,变事后干预为事前预防。积极发展理念是人本理念更为具体的体现。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高职学生大多是高考的失利者,不少学生甚至对自己贴上了“人生的失败者”的标签,自卑、颓废等消极心理时常困扰着他们。不少高职院校受制于主客观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停留在消极应对的状态,如有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连基本的心理健康普及常识课程还未开设,甚而个别领导的观念还停留在“不出极端状况”即可。积极发展理念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上,要最大限度地开发新媒体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将其培养成和谐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心理自助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等媒体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应用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大学生通过丰富、深化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以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促进自身心理发展。事前预防理念就是强调预防是关键,而不仅是事后补救,因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仅局限于对已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那只能处于被动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媒体时代重在预防,即利用新媒体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早发现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疏导。

(二)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主要有三种取向:一是医学模式取向,主要面向少数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侧重对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二是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以所有人群为服务对象,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潜能开发为目标;三是教育综合型模式取向,强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教育、医学、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化发展取向。由于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特别是学生的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配备等情况千差万别,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的心理教育新模式。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而言,人本理念指引下的教育发展型模式显然是更适合学院、学生以及人员配备等实际情况,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以教育发展型模式为取向,在新媒体时代,可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着手:首先从静态层面,要拓宽渠道,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时空,除了继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传授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手段,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优势,建立专业心理网站,整合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搭建丰富多彩的虚拟时空实践活动空间,可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测试、学习心灵电影赏析等,从而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次从动态层面,要拓展平台,利用在线聊天、BBS、微博、微信等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快捷、方便、经济等优点,吸引大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学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针对某些问题多角度进行探讨,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结合,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机制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心理教育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就目前各高校现状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所以在先进的心理健康理念指引下,以教育发展模式为价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创新也是势在必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现况,可从明确角色定位、提高人员专业化素质等几方面着手。

当前大学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由以下几类人员组成:首先是专业人士,主要是精神医学、心理学的专业人士,主要针对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其次是心理教师或者德育教师,他们往往兼职心理咨询师,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也负责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困扰,主要是发展性的心理问题;然后是各班级辅导员,负责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并且在日常工作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现在第一类专业人士占据较小比例,后两类占据较大比例。而且从事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教师和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存在模糊之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学生辅导工作存在本质差别,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美国高校心理咨询队伍由专业员工(profes⁃sional staff)和支持员工(support staff)组成。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工作由专业员工完成,他们一般应该拥有咨询员教育、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工作领域的博士学位。支持员工指前台接待和后台服务工作人员,他们要有心理咨询专业基本训练。在美国学校,所有专业员工都必须持有州专业资格证书。由于受当前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一时难以达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提高后两类人员即各高校兼职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者及广大辅导员的专业化素质是必然趋势。

教育管理部门、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在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并且相互配合,首先应实行认证制度,形成实绩和能力为导向、社会化的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人才评价体系。其次要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以及新媒体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当然心理健康教育者还要加强与周围老师和管理者的互动沟通能力。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涉及多种工作领域的系统工程,只有从观念更新、模式创新以及队伍机制的健全等方面齐头并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成为为学生的健全成长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项目,真正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