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3)
乡间的绝唱
——访洪山调传人马九信引发的思考
王 艳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3)
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一块瑰宝,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传承它。“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传播,使它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于后人。” 如何传承河南传统民间音乐是一个严峻的、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洪山调;传承思考
提起河南焦作的温县,人们都知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全国文明的“武术之乡”。但很少有人知道,甚至将被人们淡忘这里也是从乾隆年间,历经200年左右的时间,相传了十代的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洪山调”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7月的天气,早上就很闷热,没有一丝风。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抱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寻访马九信老人的路程,到达温县县城,我们邀请了与马九信相熟的已故洪山调艺人张清轩的儿子张置顾同行。马九信老人居住在温县祥云镇张寺村,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一直通道村口,几经迂回终于找到了他的家。和周围邻居家比起来,马九信家的大门陈旧而不起眼,大门门堂的墙边摆着一张木床,一位头发灰白,身材瘦小的老人正斜靠在床上休息,张置顾向我们介绍此人正是马九信。我们表明了来意后,他便与大家交谈了起来。
在谈话中,张置顾和马九信老人讲起了洪山调在他们的记忆中的故事。马九信15岁开始拜张清轩的徒弟胡虎臣为师,学习集弹、唱、念、打、演于一体的洪山调艺术,18岁便开始参加演出,是洪山调的第十代传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洪山调被禁唱和和禁演,更没有人敢学,红极一时的洪山调逐渐被人们遗忘。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遗留民间音乐文化挖掘和扶持的力度,马九信老人又有机会重新在舞台上表演洪山调。2006年,在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上,马九信演唱的《小大姐算卦》就获得了银奖。然而,马九信之后洪山调再无后继之人,其本人也感慨万分:“现在年轻人都忙着挣钱,没人喜欢听洪山调了,更没人唱了,也找不到徒弟,我身体不太好,也唱不动了。家里生活也困难,没有经济来源,政府救助的钱不多,有时给人算算命挣点钱。”我们环视着马九信家的小院,虽然盖了两间房,但屋里陈设简陋。尤其是外面的厨房还是几十年前的矮土坯房子,墙壁已经被熏得又黑又脏了。
当我们请求马九信老人给我们长两段时,他欣然答应了。抱起三弦,绑好腿板以腿板击节,为我们自弹自打自唱了《小姑不贤》和《小两口抬水》两段。浓重的乡音虽然没有完全听懂,但洪山调与众不同的唱腔和味道却让人难忘。通过这次对马九信老人的访谈,我们收获颇多,也引起了我们对河南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民间音乐活动因民俗的存在而存在,民俗活动是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伍国栋先生曾经说过说:“民间音乐从一开始即包含在民间风俗当中,如用广义风俗观来看待任何民族的民间音乐,那么每一民族的民间音乐都是风俗音乐,任何民间音乐都不可能脱离某种土风民俗而独立生存和传播。河南地处中原,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民俗活动更是种类繁多,比如:淮阳太昊陵庙会、洛阳的河洛春节文化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等等,都是影响很大的民俗活动,平时难以见到的民间音乐形式,在这些活动中都能观赏的到。
我省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应该统一规划,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对整个地方的民间音乐活动统筹安排,使民间音乐将随着民俗的传承而持续、有效地传承。
民间音乐传统的传承方式仅限于民间组织或民间艺人内部的传承,而面对于其目前将遭遇断代的困境,民间音乐的传承已经是整个中华民族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的民间音乐教育是否办得好,办得有成效,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
目前在我国开设民间音乐相关课程的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学校极少,而高校教育中,开设此类课程的只有音乐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中的音乐专业。虽然,在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学分中要求2—4分的音乐类选修课,但并没有受到学生和老师的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民间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很少,对民间音乐的价值、作用、地位和意义缺乏认识,所以学习的效果甚微,这也是我省民间音乐文化得不到推广和传承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校教育这一传承民间音乐的主要途径,我们不仅要重视民间音乐教育,还应该把它与河南地方传统民间音乐相结合,办出我省自己的特色,把河南传统民间音乐的教育普及到中小学和高校,包括高校非音乐专业和音乐专业的学生。中小学和高校非音乐专业的民间音乐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与音乐专业相比其内容和深度是不同的。
音乐创作对于河南民间音乐的传承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经过历史冲刷和实践检验的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民间音乐,源源不断地为当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技术、经验和创作素材。
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之所以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是因为人们不常见到,但随着音乐种类日益丰富和人们对音乐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民间音乐单纯质朴、短小精练的特点,已经不能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更谈不上让人们去传唱。所以,运用河南民间音乐素材来创作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新民乐,是曲作家的创作主旨、目的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以豫剧音乐风格创作的电视剧《常香玉》的主题歌《你家在哪里》,电视剧《聊斋》的主题歌《说聊斋》,还有河南省著名作曲家方可杰 根据河洛大鼓创作的歌曲《洛神小唱》等等都是根据采用河南民间音乐的素材所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旋律朗朗上口,群众易唱易传,本地区的人们每每听到这些音乐就会感到亲切无比,外地区的人们听到也会感到新鲜、时尚富有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
保持民间音乐的“天然性”与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很难解决的关系。民间音乐想传承发展下去,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与时尚相结合,与各地区的旅游产业、娱乐文化产业相结合,这不仅是一条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的有效途径,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首先,要整合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所在,打造河南各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品牌。
可以把几个具备民间音乐文化的村镇联合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建设文化名镇、民间音乐文化艺术之乡,扶持民间优秀音乐文化艺术传承人,创办民间音乐艺术团体,将民间艺人的绝活技艺、音乐舞蹈合理地集合起来,但在内容、格调、造型、表演形式上既要保持原有的纯朴性、泥土味又要有所大胆的创新,使之符合现代人的休闲需求和审美情趣,把静态的自然景观与动态的人文景观相交融,使之形成系统的、和谐促进的发展模式,不但扩大了对外宣传,提高了知名度,而且还鼓舞了传承人的传承热情。
其次,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管理。
加强对我省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管理,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加大改革和管理的力度, 加快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完善民间音乐产业化政策,调整导向,将国有和民营资本有效结合起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河南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体系。政府应通过对产业组织、资金等途径给予扶持,从而保证我省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河南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工程,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当各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自身优势,科学地开发、筹划,找准其市场方向和切入点,才能实现河南民间音乐文化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促进河南省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最主要的力量还是人民群众,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在民间音乐传承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或音乐爱好者,他们对于音乐的学习和参加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及演出有极大的热情。
这就要求地方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多组织传统民间音乐的公益讲座、群众演出和比赛以及各种宣传民间音乐的文艺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办民间器乐班、声乐班、舞蹈班、戏曲班等,聘请各地方知名的民间音乐家和民间艺人为师,为广大的民间音乐爱好者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机会,进一步促进大众民间音乐文化的普及,开拓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激发人们学习民间音乐的热情,加强人们对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传承和发展灿烂的传统民间音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延续、我们全中国也是整个河南不容推辞的义务和责任。河南的音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对整个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要不断努力,推动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复兴的步伐和质量,构建新时代的和谐社会!
The song of the country -- Thinking on successor Ma Jiu-xin of Hongshan tune
Wang Yan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China)
The traditional folk music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is a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every Chinese person ha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to protect and pass it. "Cultural heritage must rely on communication, so that it passed on to people, the line of the world, bearing in on future generations." How Henan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folk music is a tough, worth pondering.
traditional folk music culture; Hongshan tune; heritage thinking
J617.13
A
1000-9795(2014)06-0147-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10
王 艳(1974-),女,河南洛阳人,讲师,从事声乐教育方面的研究。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洪山调研究”(编号:2013BYS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