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美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雅”与“俗”之双向互动
吴雪美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雅”与“俗”都是中国诗学的审美范畴,作为审美意识,“雅”与“俗”的对立是分明的。虽然尚“雅”观念在古代文人的意识里根深蒂固,但在文学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雅”审美内涵自出现之日起,就与它的对立面——“俗”结下不解之缘,二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经历了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雅;俗;文学审美;对立统一
“雅”与“俗”是两个对立的概念,雅俗之分自古有之,是文学审美发展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先秦时期,《荀子·儒效》提出:“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最早将“雅”与“俗”的概念进行区分。“雅”与“俗”的具体划分标准是什么呢?二者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雅”与“俗”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先来看一下“雅”与“俗”的区别。“雅”之概念在先秦作为《诗经》六义之一,代表着“雅正”,有正确、规范之意。上古时期文学没有系统的审美理论,但文人对“雅”的审美倾向却是明显的。《楚辞·大招》:“容则秀雅,犀朱颜只。”王逸注:“言美女仪容娴雅,动有法则,秀异于人。”汉代贾谊《新书·道术》曰:“辞令就得谓之雅,发雅为陋。”刘勰《文心雕龙·征圣》:“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这里“雅”指雅正的内容,“丽”指华丽的言辞和形式。刘勰把“雅”视为一种文学理想状态。什么是“俗”?上古时期“俗”之概念具有多义性,最初指风俗、习俗,亦可指芸芸众生对狭隘功利的追求,延伸到审美领域,指文学中主体精神以及学术观念的鄙陋庸俗。
在后世文学审美领域,人们普遍认为“雅”与“俗”有高低贵贱之别,“雅”得到肯定、赞扬,“俗”则遭受否定、批评。甚至有比较狭隘的看法,即认为民间创作即为“俗文学”,文人士大夫创作即为“雅文学”,“高雅的常与上层统治阶级及其生活相联系,这部分人由于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欣赏水平也高,所以反映了他们生活和情趣的艺术作品为他们所欣赏,就被视为高雅的艺术”[1],相反“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愿望被老百姓所乐于接受的艺术品则被视为格调低俗”[1]。“雅”与“俗”就这样被贴上了区分的标签,这主要是从接受者和创作者自身的文化水平来进行来判断。
“雅”与“俗”是相互对立的美学观念。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提出雅俗之区别,然而,在文学领域最先提出“雅体”与“俗体”对立关系的却是唐代的殷璠,他在《河岳英灵集序》中说到:“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到了宋代,忌俗、贬俗、去俗则成为文人普遍见解。
“雅”与“俗”的之间的转化,文人审美与创作实践中的尚“雅”倾向,是雅俗对立的生动说明。有些一开始被视为“俗文学”的文学样式,吸收“雅文学”的精华,在发展中不断向“雅”靠拢,并取得突出成就。此外,“雅”与“俗”的对立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唐之前,文人普遍以进取为“雅”,到了宋代则演化为以退隐为“雅”,对”雅“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变化。宋代士大夫普遍持有的观念:“官场为俗而山野为雅,仕进为俗而归隐为雅,富丽为俗而平淡为雅,功名为俗而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为雅。”[2]尚“雅”抑“俗”之观念,在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文人创作与审美追求、文学文体自身发展规律等特定文化氛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种传统艺术思维,在古代文人的意识里根深蒂固,而“崇雅抑俗”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一种潜在的、不可扭转的趋势。
随着文学的发展演变,“雅”与“俗”的定义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一个互相对立、互相转化的过程。
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的双向互动,是“雅”与“俗”互动关系的一个说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文学文体脱胎于民间文学。汉代官府从民间采集歌谣以充实乐章,五言歌谣大量进入乐府,这一新的文学样式引起了文人的关注和兴趣,文人刻意模仿其形式,从而出现了大量的被成为“雅致”的文人五言诗。宋代词的由“俗”转“雅”的发展轨迹,是雅俗互动的又一个典型例证。词最初产生于民间,初期主要内容是描写歌女的容貌、才艺以及悲欢离合之情,长期流传着“诗庄词媚”的说法。然而,随着词体自身形式的发展和完善,词最终走向了“雅化”的道路。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词的品格,认为“诗须要有为而作,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黄庭坚提出:“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形成了江西诗派“点铁成金”“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独特创作理论。后世词论家对以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典雅词派”风格特征的评价是“骚雅”“醇雅”“雅正”“古雅”等,词体发展到南宋末期已经“雅化”到一种极致的状态。
总体而言,文学创作与审美经历了“由俗变雅”、“雅俗互动”的历程。追根究底,“造成这种雅与俗扭结状态的文化动因,深层是中国古代两种艺术思维方式,即通俗化的现实思维与典雅化的经典思维之间的冲突与调和”[3]。随着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实“雅”与“俗”本身并无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不能成为衡量文学优劣的标准,这也是文学发展的进步。
[1]刘峰.文艺雅俗之辨[J].北方论丛,2000(04):83.
[2]陈定家.市场语境下文学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J].厦门大学学报,2001(01):148-153.
Two-way interaction of "Ya" and "Su"
Wu Xue-mei
(The Chinese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530006, China)
"Ya" and "Su" are the aesthetic category in China poetics, a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contrast of "Ya" and "Su" is clearly.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Ya" ingrained in the ancient literati consciousness,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of literatur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Ya" forged indissoluble bound with its opposite -- "Su" since the date of appearance, two oppose mutually, mutual transformation, experience a two-way interactive process.
Ya; Su; literary aesthetic; the unity and opposites
I206.2
A
1000-9795(2014)06-0128-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04
吴雪美(1989-),女,广西南宁人,从事古代文学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