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婷
(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论中国商业电影的品格“良莠”
魏婷婷
(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从2003年,中国电影化市场改革开始,连续10年的高速市场扩张,带来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一路狂飙突进,但中国商业电影的品质良莠不齐,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艺术价值,让中国商业电影找到自我,回归自我。
商业电影;票房;电影现状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商业大片还无法称得上是商业大片,从2003年,中国电影化市场改革开始,连续10年的市场快速膨胀,引起了中国电影票房的直线突破。2011年中国商业片年产量超过580部,票房总成绩130亿人民币。2012年仅前十个月就制作了638部国产片,票房成绩133亿。无论制作数量还是票房成绩都远超2010年。可是数字上的庞大不能遮蔽中国商业大片在市场和艺术上所遭遇的双重尴尬。2013年中国商业片在艺术的创作上缺少创新金品,在市场上对于好莱坞的冲击输的一塌糊涂。无疑中国商业电影的压力是巨大的,这就导致它在艺术和制作层面出现种种问题,“本土电影现在遇到的困难,使人想起当年‘五四’的一个问题:救亡还是启蒙”,商业电影是要亡羊补牢还是开辟新路,这是电影人现在最值得思考的。艺术层面上已经出现了断裂,制作层面上却还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这致使目前的中国商业电影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电影产业化的道路是必须要走的,在这一道路的探寻过程中必然会诞生各种品质上良莠不齐的影片。目前给电影制作人和观众带来最大惊喜的要属中等成本的类型片,而最受大众非议的就要属中国式的商业大片。
中国式特效大片原本就走错了道路,和市场规律以及艺术价值相违和了,电影人的自尊受到冲击,并且看到好莱坞大片赢得大红大紫,中国式特效大片的道路走得太盲目,有种上世纪“大跃进”的感觉,这种趋势必须要遏制,科技要再等艺术十年。特效大片如果想有吸引力,想要和世界影片一较高低,甚至对抗好莱坞大片,对它的要求只有3条:
1.国家首先要强大,文化和艺术观发展到有能力对国外进行大规模的输出,学习美国,让别国理解我国的文化审美。
中国式的好莱坞大片的违和感来自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理念差异,两种完全矛盾的价值理念在电影中碰撞对抗,造成了国产商业大片的别扭。因此,就出现了中国式特效大片滑稽、凌乱风格的本质性和必然性,还在萌芽阶段就已经畸形发展了。
2.国内电影市场充分的强大,有能力支付耗资惊人的特效制作资金。
中国电影产业的开发,还处在萌芽阶段和雏形阶段,即使观影人流量和票房成绩年年都在极速上升,但折合成美元呢?哪怕12亿的《泰囧》,仍然不到2亿美元,何况这个2亿美元是在天时地利人和都恰当的时机。
没有强大的市场,就决定了中国式特效大片在目前肯定只能做成好莱坞的简化版。技术可以引进,人才可以通过培养来增长,特效制作也不是国家机密,技术高精尖,对外严格保密,也不是无法赶上,特效制作的各种技术几乎是公享的,有没有高端特效只不过是有没有资金的差异。
3.拥有相当数量能够胜任大投资的导演、剪辑、编剧等人才。
目前我国有能力掌控几亿投资电影的制作人,其实也只有张艺谋这一批而已,年轻一辈都还没有成熟。剪辑、编剧的人才储备更是一塌糊涂。电影产业的最基础的人力需求都还是在雏鹰试飞的阶段,这时候去追求对成本控制,节奏掌握,导演能力,剪辑水平以及剧本水平等各个方面要求都很高的特效大片完全是在自寻死路。
目前,中国的电影产量中大多被两种电影占据,一类是低成本国产电影,另一类就是国产商业大片。低成本国产电影基本掀不起大风大浪,而国产商业大片又尚未达到观众的观影需求。所以中等成本类型片一旦拿捏的到位,就会获得不容小觑的成就。而中等成本类型片也是目前我国电影市场上存在的最少的影片类型。比如,宁浩导演的《疯狂的赛车》。08年12月31日上映后,凭借影片过硬的品质,以及没有公映就红遍市场的口碑和绝佳的档期,《疯狂的赛车》最后赢得了1亿元的票房成绩,而这种胜利完全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在国产大片时期到来后,即使商业大片可以带动市场消费,增大市场规模,完善产业系统,但为了可以使这些吸金巨片生存下去,仅有的电影市场资源被迫倾斜使用。在市场体系还没有足够完善之前,这种商业片对于档期、资金等要素的资源控制,更是进一步压缩了低成本影片的发展空间,致使现在的电影市场状况就是要么成本动不动几千万上亿的大片才有最高的利润回收,百万级别投入的低成本影片几乎只能跟在大片尾巴后面捡个漏,凭借剩余的市场空间艰难生存。
在如此的市场现状下,中等成本的类型片倘若可以在市场上赢取成功,其功勋之大完全能够说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链即将形成雏形,只要电影人可以把握机遇,可能会有机会再次看到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的到来。
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起步较早,这一百多年来中国诞生了很多名片,但是相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速度,中国电影似乎落后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不论是大陆电影还是港台电影都达到了一个黄金时期,但是2003年以来,电影业开始进行改革,导演们更多的开始拍商业电影,原有的电影追求却淡化了。
电影应该做回电影本身,首先,它是一门艺术。所以即使电影再怎么产业化,电影人都不应该抛弃它的艺术性。就算在好莱坞,在一个将电影视作赚钱工具的地方,小众的艺术电影还是在不断的问世。作为一个电影人,不能单看到电影商业的价值,更要去挖掘电影的艺术性,让电影产生更多的艺术价值。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上一定要有一条属于小众的艺术电影的道路。
在2010年,中国商业电影接连不断的创造多项票房纪录,同时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大部分环节也默默的被改变。从好莱坞引进的大片《阿凡达》创造了历史,获得了14.5亿元的票房成绩,中国电影行业的各个层面都被深深的震撼了。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电影业打出了向“100亿”进军旗帜,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数字和声音,让今天这个“淘金时代”里寻求生存的人们增加了信心。很多电影人只看到了好莱坞的科技发展,却忽视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技巧。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是建立在电影叙事成功的基础之上的,“尽管电影与叙事的结合只是一次偶然,只是一个经营天才的奇思妙想而已”,可是这个奇思妙想却让电影比文学,比美术,比音乐更有魅力。中国电影要想发展高科技,必须先学会如何叙事,叙事为本,特效为辅。
近几年大量的特效大片问世,有的甚至看不到剧情。电影里面只有特效,导演也没有了自己的风格,“一部影片首先是一种风格,其次才是一种语法”。
中国电影产业化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形成着,让国内的电影人有了创作的可能。电影人们可以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使国内电影离开这个尴尬的时期,首先要学会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然后逐步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从而扩展自己的市场,进而探索出一条中国观众喜欢的类型化叙事模式。中国电影就像没有依靠的无助儿童,不停地在国外电影这些大人的殴打下惨淡的度过成长期。好莱坞崇尚无痕剪辑,让电影看不出有剪辑的痕迹,这样才能使影片更加流畅,而中国电影的很多剪辑使观众无法走进电影,让观众始终作为一个第三者,无法和电影融为一体,电影看起来应该是真实的,用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的话来说:“(电影)是一个无限趋近于真实的渐近线”。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飞速发展,然而这一发展却不是电影人努力的结果,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附属品。所以,中国电影人更应该学习电影“间接的话语”。因此,对于那些一直致力于创作电影的人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但是一定不要被金钱的冲击遮蔽了双眼。蹒跚起步阶段,或许走的还不够顺畅,但只要找到正确的姿势,就一定会走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快。
[1]徐杰.全球化语境下本土电影的出路[J].江南论坛,2003,07:16.
[2]戴锦华,本文的策略:电影叙事研究[J].电影艺术,1994,01:25.
[3][意]帕索里尼.诗的电影[M].世界电影,1984,1:76.
The character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commercial film
Wei Ting-ting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edia,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
Cinematic market reforms began in 2003, China, for 10 years of market expansion, has brought the Chinese film obtained all the way, but the quality of the Chinese commercial movie the good and bad are intermingled, in pursuit of commercial value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rtistic value, more let Chinese commercial films find themselves, to return to self.
commercial movie; box office; film status quo
J943
A
1000-9795(2014)08-000323-02
[责任编辑:周 天刘 乾鲍 雨]
魏婷婷(1985-),女,吉林长春人,助教,研究方向:影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