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引 魏晓玲
目前,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尤其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为立足点分析,不难发现我们不但未能从意识层面理解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属性,更未能从操作层面处理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应该怎样具体进行的问题,所以,导致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较之课堂教学来说“口头上重要,行动上次要,思想上不要”,这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彻底沦为了就理论谈理论的课,严重降低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因此,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创新十分迫切。
以教材为基础,就是按照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组织、设计、开展课程的实践教学。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说,教材中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是进行实践教学时需要最先参考的依据。教材中的理论体系,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目的。该课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分为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法律基础两块,因此,实践教学也需要专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法律修养。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时,还需要适当实施一些辅助的实践教学,这样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使用的教材是按照当代大学生实际成长过程中遇到或者存在的问题而编写的,要体现该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就要联系社会实际。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视频,学生观看后,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谈谈对我国思想道德以及法制变化的看法;还可以让学生用课余时间向生活有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此外,还应确保该课的实践教学具有社会实际的“鲜活性”。社会实际的“鲜活性”,也就是社会实际的新鲜度。选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社会实际必须要是时下最新、最热点的新事件、新问题、新现象,必须要鲜活。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所以,在秉承以社会积极主旋律来引导教育大学生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提升他们对身边不良道德认知进行谴责和声讨的意识。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要确保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目的和大学生的实际相符。该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新升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告别了高中三年紧张的学习生活,他们对全新的大学充满了好奇感,想要接触、了解新事物以及新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表现自己的欲望也非常强烈,学习任务也不重,考研以及就业这些会带来巨大压力的事情距离他们还很远。可是,他们还没有深入了解大学中的学习方法,理论思维与思辨能力总体不高。基于学生的上述特点,该课的实践教学需要尽量安排能提升学生参与欲望,同时和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形式。此外,还应该注意提升学生的理论思辨以及创新能力,从而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论内容。
1.借助实施实践教学的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吸收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理论、规律等。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理论指导。
2.借助实施实践教学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动态以及国家的实际国情。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成长的环境和前几代人相比,可以说有天壤之别;而且从懂事开始他们就基本上在学校里学习,几乎没怎么参与过社会实践。借助实施实践教学的环节,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国家的现状,从而对社会和国家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提升对国家宏观社会、经济政策的理解以及认同程度。
3.借助实施实践教学的环节,能够帮助大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明白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实践教学能够让大学生学到课堂上永远无法学到的生存能力,并且明白自己要善于运用这种能力来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4.借助实施实践教学的环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品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实施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与品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5.借助实施实践教学的环节,能够提升学生对“社会责任感”以及“历史责任感”的认知。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当前世界的实际情况、国家的实际情况、党的实际情况,体会到自己的生活多么幸福,提升学生对社会以及民族的责任感,这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1.贯彻“三贴近”的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必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以及贴近学生。其中:贴近现实,是指实践教学应该由社会现实出发,聚焦于社会的热点问题、民众关心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正确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贴近生活,是指实践教学应该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他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学习、交际等为切入点;贴近学生,是指实践教学应该由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满足学生的利益取向,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进步。
2.贯彻主体性的原则。实践教学应该秉承学生的主体性。虽然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是核心的内因;教师作为引导,是重要的外因。实践教学应尽量提升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分析的热情,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最易接受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方式;以学生的思想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为基础,使他们借助实践提升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认同程度。
3.贯彻发展性的原则。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当前的思想素质、法律素质、学习能力,给予每个学生最适合他的关注,在不同时间给一个学生不同的帮助。其次,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正视学生的实际行为以及表现。
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已经明确规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学分:对于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说,要在当前的学分里拨出2学分开展实践教学;对于专科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说,要在当前的学分里拨出1学分开展实践教学。2011年,该规定就已经完全落实,现在所有高校都实行这样的学分计算方式。
校领导应该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在政治的高度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行认知。具体应该做到:第一,校党委应该组织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和学校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组织和安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并清晰规定每个部门的具体职责。第二,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经费做进每年的校财政预算计划中,并且专款专用。条件允许的话,应逐年增加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第三,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列进学校教学管理与监督的项目中,将短期的实践活动升级为长远的教育,将临时考核升级为制度化的管理。
思政教师负责组织实践教学,承担最主要的教学责任,所以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寻求改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措施,具体有:第一,社会实践需要符合大学生的教育以及成长规律,让大学生亲身到社会进行体验、了解以及服务,教师全程跟踪并及时提供指导;第二,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校外实习、校际交流、座谈、单位见习、志愿服务都是很好的选择;第三,教师应该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主要考查学生实践的具体内容、对课堂中学到知识的运用能力等,力争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理论水平以及思想品质。
学校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量多争取一些来自社会的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能提供稳定、长期德育教育的基地,持续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进而推动课外教学和课堂教学完美融合,理论和实践彼此促进。当前,各学校的思政实践基地,基本上是靠宣传部门借助公共或者私人的“关系”建立的,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否在制度层面上采取措施,规定如果企事业单位愿意承担部分的社会实践工作,并被高校接受的,能够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或者税收减免待遇,这样能够有效提升企事业单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实施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同时,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各门具体学科的实际教学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