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师范生培养目标与中学需求标准的矛盾与对策*
——以历史专业为例

2014-04-17 07:19:11付开镜李尔平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师范生中学

付开镜 李尔平

(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

高师师范生培养目标与中学需求标准的矛盾与对策*
——以历史专业为例

付开镜 李尔平

(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

高师师范生培养目标与中学需求标准之间存在着不完全符合的矛盾。矛盾的成因就在于二者教学目标、传授知识和评价标准的差异。解决该矛盾的关键在于中学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对师范院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在解决上述矛盾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实而言,大学强化师范生的专业基础学习,夯实师范生的专业基础,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可行性措施。

高师师范生;培养目标;中学需求标准;矛盾与对策

大学师范本科生的培养,是否应该以中学目前教学目标的需要为最高准则?中学的教学,是否要适应大学培养人才的需要?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必要思考。因为大学的师范生培养,无论从本质上说,还是从现实上说,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而中学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大学需要的人才。而问题在于:大学培养的师范生,怎么才算是合格的中学教师?如何理解“合格”这一概念?从宏观上讲,大学培养师范生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挥舞,这就使得大学培养目标与中学教师的教学目标产生了矛盾——大学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如果在做了中学教师后,能够让学生考上高分,尤其是在高考中考得好,毫无疑问,就被认定为优秀人才;反之,就是非优秀人才,甚至是劣才。事实上,目前中国高考制度培养下的中学生,其创造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他们是大学不愿意授受但又必须接受的“人才”。因此,从本质上讲,如果高考制度没有改变,这对矛盾几乎难以调和。可见,“如何加强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1](摘要)下面以历史专业为例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希望得到专家同仁的指教。

一、造成矛盾的成因

矛盾的成因在于二者的教学目标、传授知识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中学是应试教育,大学是走在素质和创新教育的道路上。两者目标产生了分歧。”[2]中学的教学目标,以升学率为重,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标准,也以能否使更多的学生升入重点学校为最为重要的标准。这与大学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大学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在求职时和工作中,有些人便不为中学看好。中学认为这些毕业生并没有学好中学教学那一套有用的东西——让学生考得好,才是“金刚钻”。目前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就业困难?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大学应考虑到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合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爱不爱大学生产的“产品”,就成了一个衡量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师范专业学生就业难,难道就是因为大学培养的学生不被学校看好的原因吗?而事实上,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至少算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供过于求的形势下,中学有权力挑选他们认为符合他们招聘条件的“优秀毕业生”,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问题在于,中学招聘的“优秀毕业生”,难道就是真正的优秀生?如果大学从学校进校就开始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教育,即为中学需要而量体裁衣,如此这般,经过四年的教育,可以相信,这些学生会全部达到中学的招聘条件。但是,果真如此,他们的整体素养到底会如何呢?事实上,大学所接受的来自中学生产出来的“产品”,多数成了高考制度下创造力受到伤害的“残缺性产品”。然而大学不可能按照中学高考制度进行人才培养,而应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人才培养。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培养的人才目标与中学以升学率高低论英雄式的教学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如果大学一定要依据目前中学的标准培养人才,这些人才可能只会成为研究中国考试制度的高手,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可能也会和他们进入高校时一样,成为高考制度下创造力受到伤害的“残缺性产品”。

(二)传授知识的差异

中学所学历史理论的单一性和知识的有限性,与大学所学理论的多重性与无限性,是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本性原因。中学历史教学知识的有限性与多数标准答案的唯一性特征,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走不出以考试尤其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范围。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相当狭窄,其历史中的史实部分内容少,史观固化,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而大学历史知识的无限性、理论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大学教学为各个授课教师发挥其研究特长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也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一般而言,师范生在中学所学的历史,应该是他们在大学所学历史的基础。但是,问题在于,他们在中学所学的历史,除了一般的事实知识之外,成因知识与价值知识多不能适应大学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需求。

就基本的历史知识而言,中学所学的历史,其中的时间、人物、事件以及制度等内容,属于相对稳定的知识。这部分内容与大学所学没有太大的差别。而所学历史因果关系与历史价值评估尤其是历史理论等内容,与大学所学就存在较大的差别。历史专业学生在大学所研究的内容,除了基本的史实外,还有一个历史理论与历史评价的问题。而历史理论与历史评价并不具有唯一性。因此,大学开放性的教学方式需要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必须放弃中学所建立的历史观,重新建立新型的历史观,虽然这些新型的历史观并不意味着与中学完全不同,但至少有较多的不同。因此,中学生考入师范大学后,大学必须对他们进行知识性和观念性的颠覆,方可进行大学有效性的教学与学习。

中学教材所载历史具有唯一性、传统性,同时还具有意识形态性,与之相伴的是高考制度的束缚,从而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简单性和固化性,并进而影响到他们在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例如,2013年底,笔者为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系2010级(三年级)学生讲授“中国史学史”课程,期末考试中,出了一道论述题,有一名学生的答案和简述没有差别。笔者后来问其“为何把论述答成了简述”,答曰:“我们高中老师就是这样教的,说只要答出要点就行了”。足见中学教学对其影响之大。

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大学教师对他们入学后的专业教育中,就要特别提出,要他们放弃中学所学的历史观念,至少要进行批判性的接受。比如,最简单的一个历史现象,就是中国何时才有“封建社会”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材中,普遍使用“封建社会”这一重要的词汇,并以战国为起点,以1840年为终点。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是“封建”一词扩大化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把马克思所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学套入中国历史,实为一种“泛化封建论”[3](P299)。而事实上,中国的“封建社会”,仅指西周的封邦建国。只有此段时间与马克思所说的“封建社会”有类比之处。因此,在中学传统教材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五阶段理论,到了大学之后,首先就得废除。这就是所谓的中学所学,到了大学要大部分推倒重来的原因。

(三)评价标准的差异

中学教育的评价标准,升学率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尤其是高中,总以考上大学多少为自豪的资本。因此,在这种评价标准之下,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升学服务。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能否让你的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高考中取得更高的考分,就成为一名教师是否优秀的最为重要的标准。

从中学来说,尽管当下社会对高考制度不乏批评的声音,政府也一再采取了淡化高考的措施,但是,高考依然成为中学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地方政府评价中学教学质量的根本指标依然是升学率。显然,是否升上大学成为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最为看重的问题。因此,能否让学生学会考试并且考好就成为中学教师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而大学教育的评价标准,具有多重性。相对中学而言,大学教育目标的功利性就要弱许多。虽然分数在大学还是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一种重要标准,但已不是唯一的或者最为重要的标准。毕竟,大学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性,才是最为重要的才能标准。从宏观上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从微观上讲,是培养社会可以接纳即毕业就能找到工作的人才。就师范生而言,就是毕业后可以入行做一名教师。因此,大学教育的评价标准,与中学相比,要宽泛得多。当然,大学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详细说来,其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有来自官方的评估,也有来自民间团体的评估,还有专家学者和教师个人的评估。就官方评估而言,教育部是最高的评估主体,常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评估。大学教育的评价标准,决定了大学教育的中心任务,不只是以培养中学教师为唯一的中心。当然,高校中的师范专业,其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合格的中学教师。在这一点上,与中学所要求的教师素养,具有许多相通之处。如对“德”的规定性,应该是重合的。

二、解决矛盾的对策

要解决这一矛盾并非易事,在笔者看来以下三方面值得思考:

(一)中学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必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

就当前我国中学教育制度而言,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对高考制度的批评已是多年的一个老话题了。面对目前的国情,要想在短期内对高考制度进行翻天覆地式的改革,显然不太现实。尽管这种高考制度有诸多的缺点,但在公平与公正方面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是“能够得到普遍接受的一种制度”[4]。

如果没有目前这种高考制度,回到“文革”时期的推荐制度或者进行所谓的多方面测试定高考的话,那么大量的草根学子会丧失走进大学校门的机会。而高考制度带来的问题,与明清科举制度带来的问题是相似的。它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的规范化,只是满足了学生的应试需要,也满足了考试成绩的评估方便,却束缚甚至堵死了学子的创新思维。据统计,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的高考状元,至今没有一个成为一流的科学家或者一流的其他方面的人才。因此,不解决高考制度的问题,而只希望进行微观的教学改革,至多是培养出更会参加考试的学生,教师所得的成绩是学生考上大学的多少,学校出了名,地方官员高兴,家长也高兴,教师本身也得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如此而已。因此,教育制度性的改革是解决高师师范生与中学顺利接轨的关键。数年前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只有高考指挥棒的改变,才能把学校和社会引向素质教育的道路。”[5]

不过,在制度性改革不可能快速推进的情况下,教育的改革并非无事可做。目前进行的中小学教学改革乃至于大学的教学改革,对纠正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或多或少起到一些作用。例如现在中学通行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或者模式的实施,在改变过去以讲为主的灌输型教学方式中还是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虽效仿欧美,却着力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而尽量缩短教师讲解的时间。这种教学改革,大大减少了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时间,而代之以学生自己的讨论,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问题在于,这种教学评估的好坏,最后还是要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定终身的,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教学改革,形式上在仿效欧美,而本质上却依然“故我”。显然,中国的考试,最终以试卷的卷面成绩作为重要的标准,而教学效果的好坏,也要以这一数据为准。因此,研讨式的教学改革,在许多学校,变成了表演式的伪改革和假改革,“重视教学改革的表演性而忽视教学改革的本质性”[6]。推行这种改革,只是为了在公开课中进行表演,成为一种应付上级或听公开课者的特殊上课形式。因此,目前这种教学改革,到底效果如何,至今还缺少全面的评估。

(二)大学教育制度也须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就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制度而言,改革师范院校的教育制度在解决上述矛盾问题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改革高师师范生存在的不适应中学教学的矛盾问题,有表象的问题,也有本质的问题。表象问题是对中学教育的技术性的教学方法的改革缺少认知,而对大学教育规律本质性认识与目标认识的偏差则是本质问题。大学教育改革之难,已成为一些教育家非常焦虑的问题[7](P239)。因此,大学师范专业的教学,不只是在表象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在本质上下功夫。只有把师范生的基本功夯实了,再辅以中学教学技能的训练,才容易培养出合乎中学要求的人才。如目前大学课程设置,师范生的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比重在所有开设课程中占不到60%,大量的时间为外语等公共课程占去。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因此,大学教育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改革的地方,就是课程设置的改革,应加大专业课的权重。

除了中学教育制度和大学教育制度的改革,还有没有大学与中学联合改革的方式呢?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学与中学联合开设高中大学试验班的实践已存在部分成功的个案,成为“一种培养优秀人才的好办法”[8]。这仅是浙江大学和宁波中学的结合试验,但是因为这种试验不可能摆脱高考的指挥棒,所以双方的结合并不可能成为全国的示范。

(三)强化师范生专业学习,夯实师范生的专业基础

在高教制度一时难以进行大的改革的形势下,大学采取局部的措施也会起到缓解矛盾的效果。这些措施包括学校与学生个人两方面。

就学校方面而言,应该加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近年来,师范生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而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用三年的时间把原来四年的课程全部学完,再加上技术性的课程增加,学生认真读书、认真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学校从时间上讲,要延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从课程设置上讲,要扩大基础课的学习课时;从教师上讲,要强化教学,而不能只以科研为重心。目前尤其要强化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性教学,因为中国的大学普遍存在教师只管上课不管学生作业的现象。这实在是一大失误。如果大学教师重视学生的作业批改,并在批改后进行师生交流,无疑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当然学校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把批改学生作业的工作量计算出来并给予相应的报酬。

就师范生个人而言,就业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合格的师范生。近年来师范生的整体素质存在着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素质的忽略和对教学技能的过度追求。从广西师范学院历史专业的师范生来看,这种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在历史基本知识的把握上,多数学生对中外历史的掌握量相当不足;在历史理论的把握度上,缺少基本的理论的掌握;在教学技能上,过度追求现代技术即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中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最容易使学生视觉与听觉器官受到特别的刺激;因为这些技术使得原先文字的内容变成了具体生动形象的内容,从而减轻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事实上,这种形象化的上课方式,极容易造成学生抽象思维力的下降。而身在大学的师范生们却热衷此道,原因在于这种多媒体技术属于教育技术层面的知识,易学并能让学生感觉一新,却不属于课程本身的知识。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教学水平的真正提高,在于历史知识尤其是历史理论水平的提高。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中学历史教材的简约性,决定了中学历史中许多历史理论不可能展开讨论,因此,对中学教师史学理论水平的要求甚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历史史实的叙述,而在于理论的阐述。而就是在这一点上,高师师范生多不能对历史理论进行融会贯通式的理解与讲述。原因就在于当前许多到了大四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读过多少历史专业书籍,也并没有认真研究过历史。事实上,简约的中学历史教材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正是中学历史难以讲解好的难点,也正是检验师范生真实水平的利器。

笔者于2011年秋带领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系2008级学生前往广西桂平市中学实习,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节中,有《美国内战》一目,有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教材说“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这句话。其原因就在于不懂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内涵,不懂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封建制度,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来对付专制思想;而美国南部竟然建立起奴隶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落后,是对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严重挑战。虽然这些理论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是不会出现的,但却是我们教师必须把握并要对学生讲解清楚的。又如《辛亥革命》一节中,不能清楚分析三民主义中为什么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又如对革命派之《民报》与康梁保皇派之《新民丛报》论战之“三个要不要”——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高中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其实就是三民主义的内容:第一个要不要,就是要不要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第二个要不要,就是要不要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第三个要不要,就是要不要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因此,“三个要不要”的实质就是要不要搞三民主义。如此解释,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而我们的部分师范学生,却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只是让中学生勾画下来记住——可见我们的师范学生研究中学历史教材水平之低!

而目前高师师范生的读书量、写作量普遍不足以做好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因此,从学校方面讲,要让师范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从学生本身而言,要树立专业思想,抓紧时间进行专业学习,而不是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次要的事情之上。因此,师范生自己的努力,也是解决该矛盾的措施之一。

以上三方面,改革中学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最为困难,而改革高教制度也非易事,唯有强化师范生专业基础学习、夯实师范生的专业基础这一举措,最为容易、操作性强、在短期内最易见效。

总之,“大学应当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更高的阶段,而不是中学教育的目的。”[9]对于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而言,决不能忽略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教育的改革是实证性的改革,需要大批试验的证据。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旨在使中学与大学有机衔接起来的“八年研究”(the Eight-Year Study);但经过8年的大量试验,其研究效果至今依然褒贬不一,没有定论[10]。由此可知,在我国要进行教育制度的变革,也决非易事。因此,如何培养出大量的真正的优等师范生,使他们成为中学教师后,为大学培养大量真正具有创新力的人才奠定根基,依然任重道远。

[1]曹琼方.中学与大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2]施建军.人才培养要因材施教——人才培养要注重教育上的衔接[J].教育与职业,2013,(7):63.

[3]冯天瑜.“封建”考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魏国东.1977年以来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8.

[5]王有佳.首批高考改革破冰受益者:用“快乐”形容大学生活[N].人民日报(http://www.china.com.cn/info/txt/2007-01/29/content-7726738.htm),2007-01-29,(11).

[6]邱艳萍.论当前教学的伪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4,(1):18.

[7]刘道玉.中国高校之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8]袁加勇,王建军.探索中学和大学教育衔接的更好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3):38.

[9]陈雨露.人才培养要因材施教——建“高原山峰”模式培养人才[J].教育与职业,2013,(7):62.

[10]杨 捷.中学与大学关系的重构——美国“八年研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李文玉)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Target of Normal Student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Standards Demanded by High School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With History Majors as an Example

FU Kaijing LI Erp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Science, Guangxi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01, China)

There exists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target of normal student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standards demanded by middle schools.The cause of the contradiction li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teaching goals,knowledge impar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The key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lies in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the middle school,especially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in solving the contradictory problem.In terms of reality,it is feasible for normal college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study of specialty foundation to alleviate this contradiction.

normal students of higher learning;the cultivation target;standards demanded by middle schools;the contradi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2014-06-27

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古籍研读和考证技能训练研究”(编号:2014JGB165)。

付开镜(1966—),男,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

李尔平(1979—),女,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欧洲社会史。

G650

A

1674-6120(2014)11-0006-05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师范生中学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他山之石:看巴西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诸暨市学勉中学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2014-01-21 02: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