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结”是课程回归儿童之根

2014-04-17 07:11陈兴中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个性化培育特色

陈兴中

解读绵竹紫岩小学和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儿童化的校本课程建设, 感到两校对特色课程和学校文化的匍匐构建和生态培育。

课程特色,是学校文化的个性彰显。现今人们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倾情发力, 往往聚焦于文化的个性培育,学校文化是随岁月流逝而积淀的,带有这所学校的精神生命体征和特殊表情。 学校文化个性的培育, 就是培育促进这所学校和师生个性化发展的学校文化,如同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的魂也就不复存在,办学也如此。教育均衡追求下的办学诉求,文化不能以复制、粘贴方式简单均衡,要自主培育文化,否则就是办学精神的自杀。所以我格外看重紫小和西小, 以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和课程文化培育,成功抵制了学校文化标准化倾向,走向文化的个性化培育。

个性化的文化要有“体”可附。 现今我们焦虑文化飘浮,是因为文化之魂无体可附。文化找不到落脚点,是由于没有价值皈依的载体,这是没有生命体征的文化。一旦文化有了课程形态和实践空间,就有了生长壮大的可能;一旦这个课程有了特色,这种文化就有了个性。 因此,特色课程是学校文化的“体”,或独特表情的自我“定格”。

特色课程文化是在自身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紫小的儿童特色课程、西小的生活教育课程,纠偏了我对特色课程的解读误区。两校的特色课程文化,不仅有规范的课程土壤支撑, 还有广泛的地域生活环境土壤支撑。 紫小大气地告别“一招鲜”式的“纯粹”特色,走向关涉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散点式特色,但形散而神不散;西小在国家课程中渗透生活教育,在校本课程中强化生活教育, 而且以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生活教育的元素, 符合基于儿童个性发展的多元选择需求,也是个性化课程文化培育的根本着力点。

儿童情结是课程回归儿童之根。 如果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文化,不顺应儿童发展规律,不适应儿童个性化需求,这种课程和文化就缺失了根本,无根的课程是缺乏生命力的,无根的文化注定是要夭折的。紫小在根的追求上旗帜鲜明, 各类校本课程均指向儿童的发展需求。 西小的生活课程,符合“游戏是照亮儿童学习的光芒” 这一理解儿童心灵需要的教育思想,将日常生活实践和行为方式搬到课堂,以游戏方式摹拟和体验现实生活, 儿童乐于参与、 身心放松,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价值得到强化和充分利用。

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课程文化构建是办学之本。 一个本身就雷打不动的课程文化培育的顶层设计,足以让一任又一任校长乐此不疲地付出心血。无论领导更换、教师轮转,只要文化的魂在,这所学校就不会阶段性的“另起炉灶”,就会滚雪球似的发展。

对儿童课程文化培育的近距离端详, 我们应该从中分享什么?显然,回归儿童的课程内容不是我们复制的对象, 课程构建和实施的操作策略也不是我们移植的对象,因为我们不能放弃自己。我们究竟要分享什么? 个人以为,有四个层面的东西值得分享:

一是文化有根。这个根就是浓浓的儿童情结,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助力儿童生命的勃勃生长。 二是文化有魂。 文化是教育之魂,但文化本身也当有魂,这个魂就是坚定不移地守护生命的教育价值取向。 三是文化有土壤。四是文化能结果,这个果子是儿童的全面建康而个性发展。

学校课程回归儿童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培育的研究成果,如何通过教师最大限度地作用于学生发展?只有唤起对教育文化、学校文化、课程文化、学科文化的理解和培育自觉,老师们才会耐得住寂寞,心甘情愿而不嫌繁琐地在实践研究的热土上汗流浃背地精耕细作。

猜你喜欢
个性化培育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中医的特色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