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高校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高校实质上已成为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在国家的科学研究和创新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承担的科研课题和取得的科研成果来看,高校承担了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了30%以上的国家“863计划”项目。高校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已占全国论文总量的60%以上。这说明高校已成为中国科研方面,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的一支生力军。第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学者角色进入教学活动之中,不断地充实教学内涵,使得学习者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向,更新自己的观念。并且通过科研成果向教材转化、向课堂转化、向教学转化,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第三,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需要。现在一所高校的知名度和排名位次直接影响其招生和就业,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在高校的排名指标都包含学术声誉、生均论文、专著、被引频次、下载量等,所以高校科研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知名度。
1.具有的优势。(1)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明显。目前,我国高校都向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性学校转型,这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高校通过组织多学科科研人员从事重大综合科研项目;同时,通过研究中的知识互补,也提高了科研的效率。(2)高素质人才密集优势明显。高校是智力密集地区,是科学技术发展所需智力源的供给中心。高校拥有众多的高层次科研人员,且高校人员整体素质较高,再加上现在高校引进人才以硕士、博士为主,科研后备力量充足。(3)科研所需硬件条件优势明显。随着大多数高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变,学校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加大,科研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快,很好地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再加上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的历史久远,已经有了很坚实的研究基础和经验。(4)文化协调优势明显。做科研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氛围,高校具有科学文化研究滋生的土壤。大量教师、研究人员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艰苦创业、敢于探索的精神,有很强的追求人生价值、时效竞争和协作观念,他们注重生活的内在质量,注重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创造性的发挥。
2.具有的弱势。(1)科研资源相对较少。我国地方高等院校主要以一般本科院校为主,而且大多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级而来的,财政拨款相对较少,科研投入也不能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同时地方高等院校由于地域的限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科研资源的获取途径相对简单,这就造成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横向科研项目为辅的局面。(2)学科带头人相对较少。地方高等院校由于资金的限制,除了保证正常的教学运行以外,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引进高科技人才;并且由于地域的差异和人才待遇机制的不完善,地方高等院校已有的学科带头人也很容易流失。(3)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较低。就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总体情况来看,地方高等院校科研主要还是以学术研究为主,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再加上地方高等院校急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学校也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学术研究,还有就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获得应用型研究的机会本身就少。所以,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还是以专著、论文为主,真正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很少。(4)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间的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高校间的协同项目很少,一般都各自为政,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地方高等院校由于相对较分散,在协同创新这方面就更差。
3.具有的机遇。(1)国家政策的扶持。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这也为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2)高校的战略转向。目前,地方高等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差距,都将学校的定位由原来的教学型调整为教学科研结合型,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这必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加快科研设备的完善和更新,加大科研人才引进的力度。(3)地方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科研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应用型研究成果的需求剧增,这也为本地区高校的科研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还有就是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应与所处地区的特色相结合,走特色发展之路。
4.具有的挑战。(1)高校间科研资源的争夺加剧。随着发展战略的转型,各地方高等院校都加大了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努力提高本校的科研能力。这加大了高校间科研项目、科研人才、科研经费的争夺。加之本来就有限的科研资源和地方高等院校的诸多不利条件,使得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挑战。(2)专门科研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对高新技术的需求日益加剧,国家也加大了对技术研究的投入,成立了很多专门的科研机构。这些专门的科研机构不但资金有保证,科研设备先进,而且拥有相当数量的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人员。(3)企业科研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现在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多企业所有者都认识到了技术研究对企业的重要性,所以现在好多生产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并且有的企业的科研机构不但为自己的企业服务,甚至还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这使得在应用型研究方面并不占有优势的地方高等院校更加雪上加霜。(4)科研创新环境不够成熟。科研创新需要一个庞大的、良好的环境支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就目前我国科研创新环境来看,首先对于科研创新的原始投入不足,国家还需要在源头上启动一系列创新行动计划,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量;其次是科研产出制约制度不够完善,现在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科研创新产出效益;最后是我国的用人机制还不够灵活,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1.以人为本,促进高校科研的原始性创新。科研的原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科研工作者浓厚兴趣的基础之上,在科研的原始性创新中个人的研究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科研原始性创新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但是随着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的科研工作必须以学校目标为出发点,即科研工作者必须将个人的研究兴趣与社会需要、学校需要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充分认识和肯定科研工作者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存在,同时要懂得尊重科研工作者的个人研究兴趣;其次是做好科研工作者的引导工作,促使社会需要、学校需要与个人研究兴趣的有机结合;最后是要做好用人机制改革,加强科研工作者的保障机制建设,使得科研工作者在科研中敢于大胆创新、不怕犯错误。
2.科研工作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重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工作主要是以学术研究为主,都是为了职称评聘或考核的需要,很少考虑社会的需要。科研工作者们要么躲在象牙塔,不关心社会的需要;要么研究出了社会需要的成果,但没有重视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需要到社会上寻求资金合作,企业需要到高校寻求技术合作,所以要使高校很好地融入社会,高校的科研工作就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并且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使得高校既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也能从社会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为此,首先,高校科研工作者必须明确目标,根据社会需要选择科研课题;其次,高校相关部门必须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相应环境,加大激励机制建设,鼓励科研工作者大胆走出去,走上校企、校所联合发展之路;最后,高校科研部门还必须加大科研成果的保护,积极为科研成果的实际利用找出路,提高成果转化率,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创建人才、资金的合理投入机制。首先,要重视人才资本的投入。高校的科研工作中应强调以人为本,对于有真正研究能力的人员,应彻底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传统思想,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择任用人才,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其次,要建立适应科研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要加强科研资金的专项管理,适当向当前社会急需的应用型研究项目倾斜;在资金使用上,要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来实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有就是要保证重要科研力量的合理报酬,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使有限的投入通过研究成果的市场运作创造出更多的资金,实现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
4.提高科研水平与完善学术道德相结合,推动高校学术环境的净化。提高科研水平与完善学术道德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也是科研工作者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标。但当前的状况是人们往往更重视科研水平的提高,较为忽视学术道德的完善,从而导致学术浮躁、学术腐败、学术道德沦丧等现象的不断出现,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完善学术道德与提高科研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高校应在晋职晋级、评优评奖等方面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引导科研工作者远离浮躁、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等不良习气,强化科研工作者的学术道德,规范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行为,为高校成为一块学术净土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应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自觉抵制不良学风的侵蚀,恪守学术道德,完善学术人格,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事科学研究。三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主动迎接现代社会快速的知识更新所带来的挑战,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