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属性与培养路径

2014-04-17 06:50蒋远喜邢海东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1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全日制起点

蒋远喜 邢海东

当前,我国传统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人才结构的瓶颈问题,自2009年起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类别达39个,其中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专业领域达40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数、招生规模数均超过其他专业学位类别。在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相关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属性与培养目标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属性

人才培养应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并体现教育的本质属性。首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类别,理应体现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洪堡认为研究生教育应将科研、教学与学习相统一,教师的作用在于使科研活动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则是将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方式。其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主要是相关工程领域,因此也应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关于高等工程教育,美国工程师教育与使用委员会认为,工程就是将数学或自然科学应用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系统工程或技术操作,以创造或提供目的在于使用的系统、产品、工艺流程或技术性服务。工程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使之具备正确判断和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懂得如何处理工程技术与社会发展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和多变的职业领域。最后,毕业生将来主要是从事某一行业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职业目标是各类各级工程师,因而也具备职业教育的属性。职业教育则是指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专业或行业领域以及某种职位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体现较强的职业性和专门性特征,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的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迁移特性。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应充分体现上述三类教育属性。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功能是相关联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过程是将社会的知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内化于教育对象,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能力。因此,基于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应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而基于学生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其培养过程应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塑造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满足学生个体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力和创新力,使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课程教学环节: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配置有待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应结合其教育属性和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建构,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方案制订不合理和师资建设缺位的问题。培养方案仅是将传统的学术硕士培养方案与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整合、删减或重新组合,没有系统地构建符合全日制工程硕士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在师资队伍方面,师资短缺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与规模提升的瓶颈因素,校内现有师资未能很好地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需要,教师观念有待转变,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方式有待转换,校外教师资源也没能很好地吸收与利用。

(二)科研训练环节:科研育人功能弱化,资源共享度有待提高

科研训练是研究生教育所必需的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也不例外。由于科研工作对学校声誉、办学经费、教师切身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教师越来越重视项目的获取和科研经费的提升,而对科研育人功能则认识不足,存在弱化趋势。由于院系、学科的保护主义,校内科研资源的共享度不高,跨学院、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科研训练机制有待建立,复合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部分导师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缺乏客观认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训练相对薄弱。

(三)实践培养环节:培养工作流于形式,制度配套急需完善

实践教育方式一直为高校所关注与提倡,提出了很多观点、思路、模式,但缺乏落实。由于制度、经费、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实施过程只注重概念的创新、形式的搭建而缺乏实际的行动和成效。譬如“双导师制”,由于制度、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有效激励措施的缺失,校外导师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双导师制”只限于填写表格材料,流于形式;而建立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与实践基地,如“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实践实习基地”等,往往也只满足于“签个协议、挂个牌子、凑个数字”,如何推动还缺乏具体方案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高等教育逻辑起点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逻辑起点的内涵

薛天祥教授明确提出检验逻辑起点是否科学的三个基本条件:逻辑起点必须是研究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必须与历史起点相一致;必须蕴含整个体系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目前关于高等教育逻辑起点的代表性观点有“知识”“高深学问”“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的活动”等。知识和高深学问的出现要远早于高等教育的诞生,因此与研究对象历史起点不一致。高等教育属于一种社会活动,而将知识或高深学问作为逻辑起点无法体现高等教育的本质现象。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发现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是高等教育诞生之初最基本的活动,有教师、有学生、有教与学,并存在教的供给与学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人类对知识需求的无限性导致教与学的矛盾永远存在且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因此,将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还是比较贴切的。

(二)高等教育逻辑起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启示

既然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是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来实现,而高深专门知识具有历史局限性,为了保持教学过程中知识的高深特征,高校还需要不断进行知识的探究与创造,从而衍生出高等教育的科研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实用主义哲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思考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和功能,于是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也被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基本确立。通过对高等教育逻辑起点的内涵分析,我们发现传授高深专门知识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最基本的手段,探究创造高深专门知识是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而传播应用高深专门知识既是知识价值实现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理应充分体现高等教育逻辑起点的内涵,并在其指引下积极探究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培养方式和路径。

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理论路径与方法

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属性和培养目标的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等方面与传统学术型硕士不同,应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身特色。针对培养过程存在的实际问题,基于高等教育逻辑起点的启示,高校应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进行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三项职能的人才培养功能。

(一)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科性、探究性和应用性,坚持“经典课程”与“流行课程”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和工程理念

课程是从事人才培养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元,涉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质量的高低以及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新的硕士培养类别,其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设置与构建。首先,作为研究生教育,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无法与传统学术型硕士课程完全割裂,其专业领域与学科门类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可设置学科性、探究性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次,作为高等工程教育,应选择相关学科衍生的工程技术类课程;再次,结合行业实际,选择体现行业特色和发展趋势的应用性课程;又次,结合学校实际,设置集中体现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行业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最后,结合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一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执业能力、实践创新力的职业课程。此外,根据学科、专业以及行业领域的进展情况,对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坚持“经典课程”与“流行课程”有机结合。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特性,配备能够胜任其教学要求的师资,积极筹集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科学选择教学方式,注重运用团队学习、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训练等方法,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强化应用性科研训练,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创新能力

通过追溯科学研究职能诞生之初的原始意义,我们发现科研最早是用来解决学的需求无限性与知识的历史局限性之间的矛盾,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科研成为大学的现象诞生于19世纪早期的德国,大学教师成为研究工作者,他们在教学中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和教师一同探究真理。科研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要重视科研工作的人才培养功能,科研不是学术型硕士的“专利”,工程硕士也需要探究型的教育方式,但其应侧重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和工程技术的革新。对于大量来自实际工程领域的课题,学生应积极参与,在科研训练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打破院系学科壁垒,鼓励学生参与多学科的工程课题研究,在训练中形成“大工程”理念,有效利用高校内部的研究所和实验室平台,加强与校外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利用校外工程研究中心的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建研发中心,通过相关平台的建设与利用来实现科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注重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明确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

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第三项职能,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论”哲学观。虽然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也间接服务于社会,但明确提出服务社会是高校基本职能中的“威斯康辛思想”,它打破了大学的传统封闭状态,努力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校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和深入,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也逐步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人才培养不仅是学生掌握高深专门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活动,是充实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实际应用技能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加强与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办学,与用人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服务社会,同时在社会服务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缩短未来的就业适应期。目前我国高校广泛实施的“产学研”或“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组织与高校有机整合在一起,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价值的实现。

五、结论

通过对高等教育逻辑起点的探究得知,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高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要紧扣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属性,围绕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环节进行渐进改革与大胆创新,主动转变观念,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充分利用一切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既要有想法,更要有行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专门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全日制起点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起点
我的“新”起点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新年的起点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
喜报:我校新增水利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