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流动伦理的概念、特征与路径

2014-04-17 06:48:54李爱华谢延龙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公益性公平伦理

●李爱华,谢延龙

在追求教育公平的今天, 教师流动越来越背离公正的价值取向。 以伦理学的视野对当前教师流动予以解读,分析教师流动伦理的特征,能从不同角度探求教师流动的合理路径。

一、教师流动伦理的概念

“教师流动是一个不断在教育岗位和教师之间进相互选择、合理组合的过程。”[1]伦理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协调利益关系的规范标准, 教师流动伦理是渗透于教师流动全程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总和, 旨在对教师流动进行伦理价值判断和道德拷问, 探求教师流动伦理困境或道德难题并提供分析与论证。

教师流动伦理蕴含丰富的内涵。首先,对流动教师需求的关注与尊重是教师流动伦理的核心伦理内涵。其次,流动教师民主地参与是教师流动伦理的程序伦理内涵。教师民主参与是在教师流动决策中“通过公众程序参与的良性互动达到各方利益平衡”[2]。最后, 利益协调均衡是教师流动伦理的实体伦理内涵。 “实体伦理是一种本性上普遍的东西”[3],教师流动伦理追求利益的协调均衡, 实现普遍性的教师流动价值。

二、教师流动伦理的特征

(一)历史性

不同时期的教师流动伦理价值取向, 体现出教师流动伦理的历史性特征。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形势与政党生存要求”[4],教师流动伦理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教师流动政治伦理具有强制性、意识形态性和封闭性。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了人口流动制度,教师流动只是“庞大人口流动的缩影”[5];城乡二元教师政策推动了教师流动;教师价值观念的变迁加速了教师流动, 因而这一时期的教师流动更多地体现出经济伦理特征。

(二)人文性

教师流动伦理的人文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人道原则。对人性的认知是教师流动管理的核心,正如麦格雷戈所言:“每项决策都是依据人性的假设。 ”[6]教师流动伦理要求将教师视为“伦理人”[7],“伦理人”在人性认知方面强调人是第一位要素; 从教师角度而言,追求经济效率和人格完善的统一;从教育行政角度来看,要将“规范化”的教师流动制度内化为“人情味”的伦理规约。

(三)公益性

公益性的价值承诺是教师流动伦理的另一大特征。 “合乎社会利益”和“反映个体要求”是公益性的具体要求[8]。“合乎社会利益”体现了教师流动的公共善性伦理精神,“反映个体要求” 体现了对教师的关注以及为教师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教师流动的公益性价值不仅关注共同体普遍的利益, 同时也重视个体的发展,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公益性价值内涵构成教师流动伦理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基础。

三、教师流动伦理的路径

(一)价值取向:教师需求与教育公益相结合

教师流动伦理价值取决于教师流动伦理的价值取向, 教师需求与教育公益相结合是教师流动伦理的内在要求。“价值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来说是一种效用, 而价值取向是主观上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效用。 ”[9]教师流动伦理的核心在于关注与重视教师需求,基于教育公益性特点,教师流动伦理的价值取向在于将教师需求与教育公益相结合。首先,改革开放后,教师摆脱了对国家的绝对服从,逐渐获得了追求自身利益的合法地位; 开放的市场经济规律延伸到教育领域, 为教师选择自己偏好的职业岗位提供了空间与可能性。 其次,教师流动的人文性伦理特征主张教师流动要以人为本、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尊重教师的需求、 肯定教师的价值。最后,教师流动公益性内在地要求开发人的潜能,追求公共善性。 教师需求与教育公益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契合点:以人为本。 这就要求:第一,教育部门在制定教师流动政策时,尊重教师的需求与流动选择,对于教师的合法权利,予以尊重和保障;第二,教育部门需要积极进行教师流动制度创新, 创建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引导、鼓励和规范教师流动;第三,教师做到秉持教育公益性, 明确自身促进教育公正的职责与义务,积极参与教师流动,以达到教师需求与教育公益相统一。

(二)程序规范: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统一

流动教师广泛、 民主地参与是教师流动伦理的程序伦理内涵, 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统一是教师流动程序伦理的外在要求。扩大教师流动的规模、加快教师流动的进程是解决当前城乡教师资源差距的根本出路,规范教师流动的程序伦理尤为重要。教师流动伦理程序规范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之间的关系:第一,政府职能更多地体现为制定教师流动规则,主导与调整教师流动,以实现教师流动公平效益最大化。 第二,倡导与鼓励多方参与,建立公开透明的教师流动机制。其一,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师范生代表、学校领导都应纳入教师流动程序制定决策。其二,扩大公众参与渠道。发挥网络技术和大众媒体的影响力,通过教师流动听证会、 微博公众账号、 教师流动媒体热线等渠道,倾听不同阶层流动教师的心声,使公众利益能够得到客观反映。 其三,制定教师流动咨询机制,加强政府、专家、教师三方对话。

(三)利益机制:差异公平与弱势补偿相契合

利益协调均衡是教师流动伦理的实体伦理内涵,利益均衡机制在于差异公平与弱势补偿相契合。教师流动伦理困境表现在教育差距, 教育差距包括城乡教育差距、地区教育差距和阶层教育差距,且城乡间、地区间、阶层间教育差距呈现不断拉大态势。缩小教育差距,实现利益均衡,才是教师流动实体伦理的出路。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取决于师资公平,绝对的师资公平要求无差别地分配教师资源,差异的师资公平则是在肯定各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罗尔斯认为完全的教育均等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向差异公平渐进,同样,教师流动也应当尊重差异,在正视城乡间、地区间、校际间的教育能力差异上,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师流动。 对于贫困地区、弱势学校而言,差异公平只提供了一种公平形式,并不能消除其不利处境,还应进行弱势补偿。 在实施教师流动时,要对流动到贫困地区、 弱势学校的教师予以更多关注, 在利益补偿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和物质支持,最终实现利益均衡。

[1]薛正斌,胡德海.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实然与应然[J].当代教育科学,2007,(13):45.

[2]英丽月.我国行政立法程序中民主参与机制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08,(1):65.

[3]樊浩.伦理实体的诸形态及其内在的伦理——道德悖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108.

[4]余亚平.政治伦理[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5:124.

[5]彭礼,周险峰,周益霞.农村教育流动研究三十年:背景、历程与趋势[J].教育探究,2011,(1):84.

[6]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4.

[7]樊浩. 论中国特色的管理精神与管理模式 [J]. 管理世界,1992,(1):22.

[8]秦彪生,伍胜蓝.政治权力运行的公共善原则[J].学术探讨,2007,(9):236.

[9]孙绵涛.试析教育政策伦理的局限性——一种后设伦理学分析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2,(7):6.

猜你喜欢
公益性公平伦理
不公平
公平对抗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怎样才公平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关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水利项目PPP回报机制的探索
公平比较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32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34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