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否更多的考虑客户需求,获取最大利润,成为现代企业思考的一大问题。 而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 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平衡个性化教育和标准化教育之间的矛盾, 对此有学者提出了 “规模化定制教育”的思想,认为在制造业中,单件生产和大批量生产的矛盾随着大规模定制这一理论的出现而得到了解决,教育也可以尝试借用这一理论[1]。
大规模定制是在相似性、 重用性和整体性的基本原理指导下,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和环境等于一体,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标准化技术、现代设计方法学、 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 高质量和高效率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2]。 据此有学者对“大规模定制教育”定义为:大规模定制教育是一种集学校、教师、学生、客户和环境于一体,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在信息技术、标准技术、模块技术和敏捷人才培养技术的支持下, 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提供定制化的毕业生和服务的教育方式。 并提出实行大规模定制教育的方法在于全面分析客户需求, 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则作为可以模块化的“产品”分成若干标准模块再进行“生产”[3]。重点在于根据不同需求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根据“大规模定制教育”的定义,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已有许多类似的尝试, 例如在一些中小学存在的“国际班”、“特长班”、“火箭班”等等,都具有大规模定制教育的特点,即整合学校资源,根据不同学生需求提供不同的教学和课程模块, 在进行标准化教学的同时,尽量照顾学生自身特点。 但是,这些尝试都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甚至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的质疑。例如设置“火箭班”、“重点班”加重普通班学生的自卑心理, 也会使得部分教师产生受冷落感[4],同样的,国际班真正适合入读的学生吗[5]?
对于分班的质疑早已引起政府的重视,2006 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就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但是,新法正式实施后,媒体和普通群众从自身观感和认识出发,难以认同重点班“真正消失”的可能,人们倾向认为,重点班实际上正改头换面,甚至变本加厉的存在。 例如一些所谓的 “实验班”、“特长班”等等,以分数选拔学生,实际上就是换汤不换药的重点班[6]。
笔者认为,分班问题之所以大量存在,难以禁绝,首先在于统一式的班级授课制本身存在许多不合教育规律的弊端,从人发展的差异性原则和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出发,不同学生在同一学科的学习进度上绝不可能一致,尤其是受我国教育资源紧缺的影响,一个班级中老师往往面对四五十个学生甚至更多,教师有限的精力使得这种进度不同导致的学习成绩分化更加严重。因此,分班制本身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是受到需求影响的。 分班制度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反映,在有需求的情况下,资源的稀缺性只会加大获取需求的成本而不会削弱需求本身。从“高价课外辅导”到“出国受教育”的种种现象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再次,我国法律法规虽然禁止将普通中小学分三六九等,但其上下游仍然存在三六九等之分,例如“211”、“985”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区别,尤其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受到歧视现象的大量存在[7][8],只会加剧人们对所谓“重点班”的需求。因此,单纯依靠法律法规禁止人们对分班的需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小学也许没有了“重点班”,总会有其他“某某班”或者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类似服务,在市场供需态势没有变化的情况下, 这只会加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成本,分散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力,极大的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率效果。
分班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分班本身,而在于人们对班级划分管理的不满, 首先是对资源分配的不满,分班的目的应该是合理调配教学资源, 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周期。 但现实变成将主要资源和重点资源集中于暂时处于优异的学生,出现教学实践中的“马太效应”,反而导致了所谓“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的水平越拉越大。 其次则是对学校教学模式的不满,当前所谓的分班教学,归根结底还是属于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分班,重点班所谓适应“吃不饱”的学生,也只是用更多更难的应试内容“喂饱他们”而已,这种分班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其他评价因素。偏重应试,缺乏多元化知识和能力培养下的分班,只会成为生产“考试强人”的训练场,而不是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当前除了部分发达地区学校以外,我国大多数学校缺乏更多学习模式的选择,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自己更擅长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根据“大规模定制”理论来看,基础教育是完全符合实施“大规模定制教育”条件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2013 年中国青少年人口详数”调查研究显示,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08 亿[9],我国基础教育的受教育人数是巨大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完全可以支撑该理论的实践运用研究。结合对符合定制教育思想的实践问题的分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定制教育理论运用的研究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在学校开发更多课程模块提供给学生选择:面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如何更充分合理的利用学校软硬件资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根据自身不同定位如何提供契合自身特色的“定制教育服务”;实施定制教育服务的学校, 其自身教学和管理模式如何改革; 基础教育定制教育如何配合高校招生改革等等教育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注定不能一直关起门来办自己的一套,面对我国大量人群用自身行动表达对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模式的不满的时候,如何积极回应市场需求,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新教育模式,注定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
[1]盛亚,钟涛.基于大规模定制思想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1):94.
[2]祁国宁,杨青海.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综述[J],中国机械工程,2004.7,15(14):1240.
[3]王其和,张岚.独立院校大规模定制教育策略及措施[J],河南教育(高教),2013,(9):8.
[4]蒙少松.关于在重点中学设置重点班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1997,(5):29-30.
[5]王红,刘伟平.高中国际班,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N],郑州日报,2013-8-13.
[6]袁新文,邱炯图.法律法规叫停却并未消失,重点班“名亡实存 ” [EB/OL].(2006-9-11)[2007 -3-25].http://www.jyb.cn/zs/zxxzs/zszx/t20060911_36216.htm.
[7]刘敏,“院校歧视”损害大学生平等就业[N],重庆商报,2013-3-9(A04).
[8]段羡菊,反对“非 211 歧视”须雷声大雨点响[N],联合日报,2013-4-19(001).
[9]中国中小学教育门户网,2013-4-28.http://www.zxxjyw.cn/gedifagui/2013-03-19/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