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恩教授著《走向自由之维》出版

2014-04-17 06:19:13王健
关键词:情绪性中西浪漫主义

武汉大学文学院陈国恩教授的《走向自由之维——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2013年10月由台北秀威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出版。这是一本着力于描述中国现当代“浪漫主义”文学进程的著作。作者的用意,是通过对“浪漫主义”思潮创作特点的总结,来打通此思潮内中西、古今之间的认知障碍,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对历史中“浪漫主义”创作思潮的意义重新评估;二是恢复“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在当下的有效性,指出这并不是一个已成明日黄花的历史概念,而是存在于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创造技巧之中,并时时为其提供营养。

在论述中,作者首先将视野投向了西方,在文论层面上将“浪漫主义”思潮作了一番回顾,将主体的抒情方式、启蒙思考和对“人的自由”的探讨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全书关于“浪漫主义”讨论的三个关键词。在西方,启蒙本就是用“理性”去解放人,旨在对抗长久以来以“神”为中心来感知世界的认知范式,其对“人”的呼吁正蕴含在“浪漫主义”创作中对“自我”的抒发上。由此产生的对“人”的自由思考和自由创作则进一步激发了主体性意识的塑造,它打破了“神”的镜像而将认知的触角伸向未知的区域。这片未知的区域可被称作“无限”,它象征着人的认知能力的自由拓展。“无限,其实就是自由精神在审美经验中的体现,它是以主体超越了客体,心灵摆脱了外在关系的束缚、获得了高度的自由为前提的。”在此意义上,中西的“浪漫主义”创作思潮是相通的。

然而,中西“浪漫主义”创作思潮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是一句“相通”所能涵盖,其论题的难度也正在于此。若仅将这种“相通”放在创作技巧层面表述,所获得的答案无论是主观性、情绪性还是其他,都可能会变成一种被高度抽象化的形式,因为其背后的支撑点都只是一个作为创作者的“人”,而这个“人”的存在并没有过程性。该书的精彩之处正是将这种“相通”引向了“浪漫主义”生成的内部机制,加入了对“人”进行塑造之境遇的讨论。在中国和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创造“人”的条件是迥然不同的,其所召唤的“人”的目标也有所区别。通过对“人”的塑造这个目的性的引入,《走向》一书将作为结果的“主观性”、“情绪性”等一些对“浪漫主义”创作思潮的研究成果,重新变成了起点和创作实践。它旨在讨论的是这些手段“通往何方”的问题,“浪漫主义”也因此成为一种连接历史和当下的一个过程,其创作手法本身也变成了对“自由”的一种开放性的探索和叩问。

该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把“自我”从抽象的“一”的概括变成了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多”的集合。其实每个作家都是在不同境遇中抒发并追寻着一个独特的“自我”的,因此,该书正是以此为基点,将“浪漫主义”的范围拓展开来,还原出了“自我”概念内部的复数形式,并为我们描绘出了由苏曼殊、郭沫若、鲁迅、沈从文及张承志等所构成的绚丽的“浪漫”百景图。同时,该书对“浪漫主义”的描述还涵盖了作者对“中国经验”探索的努力。作者并非止于借西方理论来提出中国文学史的某项问题,而是要继续为这些问题寻找解释。我们对“自我”的建构一定是在其自身的经验之内进行的,外在资源无法为这种经验提供标准,故而这些建构既自由又彷徨。因此作者对“自我”的探寻也伴随着近代以来文人们对自身疼痛经验的揭示,这和中国“现代性”的接受史相关,所以,这个问题更宏大也更有意义。与此相关,作者最后并未对“浪漫主义”盖棺论定,而是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尾(因为中国的“现代性”接受也并未完成)——这也使得“浪漫”有了双重意蕴:一是对“浪漫主义”创作史的描述,二为作者自己对“浪漫主义”的思考。后者通过对前者的意义追问而将聚焦点落在了当下。“浪漫主义”之中蕴含着一种超越性的思维方式,我们如何能够有效地运用它面向未知的未来构建自身?这个问题应该也是作者所要问的,对“浪漫主义”的研究只不过是作者谨慎而又积极的一次尝试而已,我们期待着作者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情绪性中西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中华诗词(2022年1期)2022-12-31 05:40:44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艺术启蒙(2022年6期)2022-06-22 06:48:48
西班牙浪漫主义的狂想
艺术启蒙(2022年3期)2022-03-24 02:35:10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3:40
善调情绪,缓解情绪性失眠
酒店情绪性工作探讨
压力大的孩子容易产生情绪性饮食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48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