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海,翟家铭
(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
论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核心力量
蔡永海,翟家铭
(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
新世纪新时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蓄积。许多国家都认识到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产业升级、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决定性、根本性力量。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时代性,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核心力量,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科技创新;核心力量;中国梦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1]特别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还没有全面跃升到世界领先行列。“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147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再次吹响了进一步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并使我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嘹亮号角,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换句话说,科技创新是达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核心力量。
科学是人类探求感觉与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符合逻辑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人类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马克思曾经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费的劳动量,……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2]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57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和非现实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3]简言之,科学技术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生产所需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产品以及为人类提供非生产性的服务,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生产力除了可以帮助人类生产非物质形态的产品之外,更常见的情况是可以帮助人类生产含有不同程度的物质力的物质形态的产品。物质产品的本质自然是物质性的。可以说,无论是从科学技术研发指向上、科学技术现实手段上,还是从科学技术物质产品上来考察,科学技术都直接或间接地蕴涵物质性,而物质性是普遍性的,即世界性的,因此说,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可以有机会世界领先,可以“武不第二”。不言而喻,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启动到含有物质力的物质形态产品的形成,这一转换过程一般是可确定的、可预见的。换句话说,科学技术蕴藏的物质力一般是可预见的、可确定的。这一特质决定了科学技术无与伦比的重要,因为这种物质力在不同程度上与大自然的物质力是相通的或相似的。有时,科学技术产生的物质力可以像大自然自发的物质力一样惊人的巨大。如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就是由科学技术产生的物质力,但却与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现象显示的物质威力相似,具有世界性意义。因此,在国际上,谁拥有了这种由科学技术产生的顶级的物质力,谁就有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力,谁就可以展示有坚强后盾的“君子风度”。
科学技术不仅是普遍性的、世界性的,而且是变化性的、时代性的。因为科学技术是人创造的,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所以科学技术是人需性的或社会性的,而人需性或社会性是随时代变化的,即科学技术是时代性的。这一特质提醒我们,科学技术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永不停留,而且应该努力超前。在科学技术竞争中,只有全球领先,又能保持领先的,才是真正的科技强者,而只有科技强者才有可能实现梦想。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等科技成果水平曾经世界领先,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导致后来下降落伍了,自然也错过了以后的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及军事变革。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许多世界级的科技成果,特别是像“两弹一星”这样的重大科技成果,使我国握有了“护国宝剑”,它帮助我国赢得了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和宝贵的发展时间。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享用“‘两弹一星’时间”。我们要居安思危,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战略基石和战略保障,与时代同步,不断提升我国的科技能力,努力在更多科技领域达到和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以足量的科技实力为我国赢取更长久的和平发展时期,以利于早日实现中国梦。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人提供新的或更好的产品或服务。我国历届领导人都对发展科学技术和加强科技创新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4]毛泽东告诫全党:“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4]340毛泽东号召“向科学进军”,非常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和制定科技发展战略。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来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5]1988年,邓小平强调:“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87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再次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86江泽民指出:“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6]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为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并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7]习近平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科学技术;现在,各主要国家都在抢占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包括国防科技制高点。”[8]
科技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科技实力本身的提高,而且更在于科技实力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根据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软实力和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凸显为第一硬实力,而增强科技实力的根本途径是科技创新,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技创新涉及的领域和承担的重任正越来越宽和越来越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多元化、高级化方向发展,我们要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1]151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先导,而科技革命又是由科技创新引发的。当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就是由“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等科技创新引发的科技革命开启的。可以说,当前的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也是程度不同的科技革命过程或科技创新过程。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生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牢牢把握科技革命的主动权。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加速催生了新的科技革命。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主要发达国家正加速研发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种高新技术以便抢占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和特征。国际创新要素空前活跃,产业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面对全球科技发展形态的深刻变革,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从而使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
虽然我国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城市化质量不高等矛盾已逐步显现,“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我们要敏锐洞察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及时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新产业,创造新需求;以新技术的开发与规模应用提升产业水平,促进改善民生;以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当前,全球已进入空前的科技创新竞争时代,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较量不断加强。美欧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推进“再工业化”,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以继续巩固其明显优势,守护其自身“头脑国家”的传统地位,把控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凭借技术优势率先制定游戏规则,以“技术壁垒”牢牢掌控全球科技竞争的主导权,并强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其技术标准。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固持冷战思维,担心中国对其构成威胁,在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以期遏制中国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势头。同时,西方国家又经常通过人为地设置“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来阻止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这种人为的“壁垒”严重地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做强做大,极大地削弱了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延阻了企业的发展进程。这种状况促使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提高我们的科技创新水平,努力打破西方国家的高技术屏障。
目前,阻碍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虽然我国企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但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专利的缺失问题仍然突出,大多数企业还是依赖于引进国外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自生发展能力不强。与国外比较而言,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自主研发比例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定位不清。尽管我们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仍残存影响。我国政府的责权越位是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和出现重复低效等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且科技创新的评价导向也不够合理。总的来说,束缚我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第三,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高级研究型人才还比较稀缺。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与企业的有机衔接存在漏洞,无法为企业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改进建议,而精神和物质鼓励的缺乏也使得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经过多年的科技创新,无论是在关系国家战略利益制高点的尖端科技和前沿科技领域,还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科技领域,我国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和众多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延伸了人的手脚,计算机扩展了人的头脑。丰富多彩的新技术新发明减轻了人的劳动,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人获得了更多的解放,也展示了人的巨大能量。可以说,人类在历史上的每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进步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然而,科技的创造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却没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完全吻合。越来越精细的大工业生产使人们过多地依赖科技,有时也导致人们滥用科技,破坏自然,进而使人在自身所创造的人工自然中逐渐扭曲,并因此忽视了人自身的存在,甚至迷失人性的向度。因此,我们要提高正确利用科学技术的认识,努力扭转这种局面。
为了积极应对科技创新挑战,增强科技创新活力,我们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第一,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高效配置企业的研发资源,引进优秀的研发人员,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尽快使企业完成从技术依附跟随者到创新创造者再到世界领跑超前者的身份转变,提升我国企业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第二,政府要转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职能,下放权力,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适时调整科技创新评价指标的权重比例;通过政府的推动作用,改革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三,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要重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研究人员与国际同行交流创造机会,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并以适当的奖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鼓励其多出成果。第四,建立科技战略研究决策机制、专家咨询制度及先导技术评估预研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平台建设。第五,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9],提升我国整体科技实力。
要争取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主动权,首先就要正确选择科技创新的发力点。一般认为,宏观上,科技发展大致有四个方向或领域: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地球和宇宙,微观上,选择什么样的方向或领域作为科技创新的发力点,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当然,其选择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有巨大差别。目前,我国在选择科技创新的发力点时,既要选好发力点的方向,如原始创新、重大科技问题、高技术壁垒的核心技术问题等,又要选好发力点的领域,如农业与生物技术、人口健康与脑认知、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能源与资源、空间与海洋、材料与制造、量子信息技术、核科学及国防建设等。科技创新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掌握核心技术。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掌握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科技竞争能力的体现。国家科技与学院科技力量要为产业科技提供有力支撑,帮助其化解技术难题。只有各方齐心协力,依靠自主创新,才能突破核心技术难关,才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增加产品技术附加值。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可以使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赢得主动权,就可以更有效地应对科技创新挑战。
科技进步的目的是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说到底,是为了人的幸福及自由而全面发展。所以,发展科技应该以福于人为根本取向,以益于人为衡量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时常可以看到人滥用科技,甚至恶用科技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及食品安全问题等的发生。事实证明,错误的发展和使用科技,不仅不会为人带来益处,反而可能给人带来灾难。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坚决纠正以为凭借科技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把科技凌驾于人和自然之上的错误观念。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自然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坚持科技发展要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思想,防止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偏离正确发展轨道,误入歧途。我们必须努力规避和消除科学技术的风险及负面影响,使科技回归益于人的本原,这样才可以有利于人类应对科技创新挑战。
科技创新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或对现有模式的改变,这就意味着科技创新天然具有不确定性,就是说,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营造“鼓励嘉奖成功 宽容理解失败”的社会氛围,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要坚持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反对“固步自封”,树立“创新观念”,从青少年抓起,并持续整个人生旅程。要允许支持有益于人的“异想天开”。要帮助鼓励引导创新受挫者,使人们不仅能够获得创新成功后的喜悦,也能够感受到创新遇挫时来自社会的温暖。要加强科技创新评奖制度建设,建立科技创新成果“盲评盲选机制”,努力做到不拘一格评成果,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搭建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应用平台,使人们能够充分享受到科技创新给生活带来的美丽变化。要充分调动和保护人们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社会氛围中开展科技创新,而不担忧于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挫折。这样做既符合我国强调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要求,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应该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有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有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产生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自然也就能更有效地应对科技创新挑战。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核心力量。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使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增强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力使我国登上更高的发展台阶,从而促进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王志刚.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G]//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3]于卫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论域[J].法制与社会,2011(2):287.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
[6]江泽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3-06-25)[1991-05-23]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4428140.html.
[7]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6-08(2).
[8]习近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N].人民日报,2013-07-17(1).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
[责任编辑:姜国峰]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Strategic Core Strength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CAI Yong-haiZHAI Jia-ming
(School of Arts and Law,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The new period of the new century,the tremendous energ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a new round is being accumulated continuously around the world.Many countries have recognized tha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strategic core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and it has become the decisive fundamental strength of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We should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worldwide and tim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fully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strategic core strength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actively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novation,and promote with a continuo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re strength;the Chinese dream
D24
A
1007-5674(2014)01-0092-04
10.3969/j.issn.1007-5674.2014.01.021
2013-11-23
蔡永海(1969—),男,吉林吉林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环境哲学与科技伦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发展理论;翟家铭(1989—),女,吉林吉林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