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王 清
激发与培养学生兴趣同等重要
■博主:王 清
课堂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讲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段小表演,这些都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还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要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评价技巧在课堂上很重要。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方面去鼓励。基础差的同学,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当然,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
(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 cn/s/blog_a4732f4f0102uzar.html)
教育微博圈
@惠州青少年宫:说反话有时也是为了教育孩子,但在说反话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要将此变成孩子的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不但不能够刺激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有可能会让孩子养成孤僻自卑的性格。
@兵马俑小卒: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需要形成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课程,以坚持不懈的德育和美育,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引导家庭和社会主动配合学校,让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学校的教育成果相辅相成。
@罗崇敏:人不仅仅是个生命体。它既有本体价值,又有社会价值;既有现实价值,又有理想价值。这些价值集中体现在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演进中。如果将生命教育仅仅理解为安全教育,那一个人与一般动物没什么区别。
@狸狸老菜帮:关于育儿经验,不能仅仅陷入自我批判的境地,认为相比于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多比较失败。大家痛陈自己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对孩子的错误动不动就发脾气加以呵斥,完全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问题,并认为这是整个教育的通病。
@刘墉:每个家都不一样,也不一定是典范,所以不能一味要求孩子传承家的精神。但是,孩子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不可以忘本。就算离乡背井,也要知道身后故乡的井在哪里。知根不忘祖可以帮助孩子认清眼前的方向。
@罗玲的空间:不必刻意制造挫折,也别草木皆兵,屏蔽一切负面经验。教师的任务从来都不是让孩子时刻都开心,而是支持他的成长!学会内心坚定、无所畏惧、乐观看待一切,那么白开水也是养分,静思也会滋生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