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2)
评《社会伦理学研究》
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2)
《社会伦理学研究》是一部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著作,它表达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它又为规导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参考。它确立了这样一种理念:以“生活优先”而非“逻辑优先”的原则,来谋求人之“所是”与“所应是”相统一的“成人之学”,来阐释个人与社会的相辅相成,《社会伦理学研究》一书问世,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且也表征着中国社会伦理思想研究走向了一个新里程。
《社会伦理学研究》;社会;价值
我凝视着案头的这部《社会伦理学研究》书稿,心中感慨万千!我深深地知道,这部书稿不只是一部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著作,它还承载着一位思想者的遗愿,凝结着吉林师大学人对前驱者的深情厚谊。
吉林师范大学对于社会伦理学的研究肇始于兰秀良教授。兰秀良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第二期教师进修班的学员。我那时正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伦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常常和这个进修班的学员们一起听课,一起讨论问题。从那时起,我便认识了这位思想敏锐、热情奔放、豪侠仗义的青年才俊。他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伦理学的“思想者”,并且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
2007年,我应邀参加了吉林师范大学《社会伦理学构想》大纲的讨论。在研讨会上,兰秀良教授阐释了他的社会伦理学构想的整体构架及其现代意义,当时我和与会的其他同仁被他这一理论深深地吸引着,热切地期望能够在一两年的时间该书能够与世人见面,以便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一种伦理向导。然而,意外的一场“人祸”夺走了这个奔放的生命。这不仅仅是我们所司空见惯的一个生命花朵的凋零,而是伦理思想者思想的中断,更是吉林师范大学乃至全国伦理学界的损失。所幸的是,兰秀良教授不仅确定了吉林师范大学社会伦理学主攻方向,还组织了一支精干的学术研究团队。
2010年7月,我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参与吉林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性质的伦理学研讨会。这不仅是出于对秀良兄缅怀,而是更希望这位进取型的学者思想能够在吉林师范大学得到继承和发展。当我在会上见到《社会伦理学研究》完整大纲以及具体部分的理论阐释时,当我看到吉林师范大学的朝气蓬勃的伦理学研究团队所表现出的实力时,我为秀良兄感到欣慰。他的好友和继任者祖国华教授以及常江等青年学者,抹去他们悲伤的泪水,怀着他们心底的承诺,努力去完成前驱未竟的工作。于是,就有了我们面前的这部《社会伦理学研究》。[1]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伦理文化却出现了毋庸置疑的严重问题。尽管这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前进中的问题,但如果不能有效地、及时地加以解决,它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很可能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改革开放的成果付诸东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社会伦理学的研究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工作。
社会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核心关键词是“社会”。“社会”的本原意义是春秋社日的集会或聚会,它具有非常古老的传统。“社”是土神以及祭祀土神的活动,“会”是集会。中国人是非常看重知恩图报的。人们在地球上生活,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都取自大地。既然土地生养了我们,故而就要定期地祭祀土神,以表达我们对土地的敬仰和感谢。于是,就有了人们在春社、秋社之日的集会和祭祀。春秋社日之会一般在野外进行,场所一般选在水草繁茂之地。《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就说:“山东兖州府鉅野县有个穠芳亭,乃是地方居民秋收之时祭赛田祖先农,公举社会聚饮的去处。”这种传统很早就有了,《墨子·明鬼篇》曾提到燕之祖泽、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都是春秋时代比较著名的“社会”场所。在这样的日子,人们从不同的家庭、家族、村庄、职业、岗位上走来,共同聚集在一起,在祭祀、祈祷、感恩之余,人们相互寒喧和问候,进行无距离的接触和交往,新老朋友免不了宴饮,男女免不了幽会。大家在参加“社会”之前,有不同的身份和等级,但在这样的场合却都是一名“社会”分子。即便是君主,在这样的场合一般也不能过分地摆君主的架子。《左传》就有鲁庄公“如齐观社”,君子以为“非礼”的记载。总之,“社会”作为一种领域,是不同于政治领域、职业领域和家庭领域的,它从原始时代以来就是一种最具有“公共性”的领域。原始性的自由、平等、仁爱精神,在这里蕴育生长。“社会”中人们的关系和活动,主要是靠风俗习惯性的伦理规则来维系和调节的。原始意义或狭义的社会伦理学,就是关于“社会”伦理的研究。[2]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社会”一词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了。它可以特指人们因相同的旨趣而结成的社会团体,或泛指家门以外的人类生活的一切公共领域,也用以指包括整个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社会整体和人类生活共同体。如今意义上的社会与本原意义上的社会是不能同日而语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社会之中,无时无刻不受社会的影响。如果说原始性的“社会”对人们来说还只是每年中为数不多的短暂时光,而今天的社会对人们来说则是生活的常态了。社会的秩序和风气可以说左右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幸福,因而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丰富和复杂的地步,社会伦理学的研究也变得非常地困难和艰巨。
社会伦理学研究的水平如何,关键在于它所树立的价值理念,在于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契合程度,以及它的实用价值的长远有效性。当一种伦理学理论脱离了现实生活,仅仅成为一种道德形而上学时,它就失去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会变成一种“神话”,变成一种文人在书斋里玩弄的思维游戏。伦理学不应成为一种中看不中用的观赏品,而应该真正发挥其社会功能,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标准和准则,对于社会秩序的维系起到内在规范作用。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尤其应该如此。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社会伦理学研究》,一方面它表达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它又为规导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参考。它确立了这样一种理念:以“生活优先”而非“逻辑优先”的原则,来谋求人之“所是”与“所应是”相统一的“成人之学”,来阐释个人与社会的相辅相成。它不是从社会或个人某一个角度论述伦理道德的社会价值,而是从人和社会互为规定性的双层性来论证社会和个人之间内在蕴含着哪些社会价值。它不把人看成是一个孤立抽象的存在,而是强调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休戚相关,人本身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与人是一种共生的存在,社会不是完全独立于人之外或之上的存在,它是与人内在地关联在一起的社会。因此,人的价值和愿望通过社会的价值得到体现,对社会价值的研究、评价和建构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在现实生活社会中,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和谐一致。与西方相比,中国社会伦理理论发展还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阶段。《社会伦理学研究》一书问世,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且也表征着中国社会伦理思想研究走向了一个新里程。
《社会伦理学研究》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内在蕴含的理念或精神以及独特的理论建构。社会伦理学作为一种价值学说,是与个体伦理相对的,它主要探讨社会的内在价值以及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它研究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社会,而是一个以实体为依托的非实体社会。既然社会伦理学是关于社会价值的学说,那么社会的哪些价值应成为当代值得关注的价值呢?本书给出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序列:首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即社会富足,在社会富足的基础上,社会才能真实地谈论社会自由、社会正义、社会和谐、社会进步、社会选择、社会幸福和社会理想等一些基本的价值追求;在当今社会价值追求上,社会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尤其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自由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社会以及个人无论怎样发展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人自身的自由,人自身的自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人类社会的自由基本上是从经济上自由到政治上自由,即从经济解放到政治解放以至于整个人类的解放,自由本身就意味人自身的奴役性的消除;社会和谐和社会发展(进步)是社会的重要价值,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侧重点不同。在经济发展缓慢的社会中,社会发展这一价值要优先于社会和谐;相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应更倾向于社会和谐。相比较而言,当今社会发展更应重视社会和谐,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社会幸福和社会理想是社会发展的落脚点。上述社会价值的安排不仅体现了《社会伦理学研究》一书的体系建构,而且也体现了其社会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这不仅反映了该书与众不同的特点,而且也折射了作者的真知灼见。相信该书付梓出版应能引起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不同反响!
祖国华教授为此书付出了大量心血,可谓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他的努力下,《社会伦理学研究》一书终于与世人见面了。从《社会伦理学构想》到《社会伦理学研究》的成书,历经五、六年之久。这不仅仅实现了一位逝者的遗愿,也为当今中国伦理学界贡献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成果。这是对逝者的最好缅怀,对英灵最好的安慰,也是对后来者最好的激励!
当年秀良兄在饭桌前如悬河泻水般的演讲,学术讨论到兴奋处的一曲高歌,在拜长白山天池时对朋友真情的流露,这些情景历历在目,尤如昨天。国华兄的平静与豪迈、平易与尊严、真诚与礼敬几近完美地溶为一体,让我油然生出亲近之感。他们二人以实际行为诠释了什么是友谊的真诚,也以自己的努力,展示了什么是对学术的热忱。正是这两大因素,共同推动了吉林师范大学的社会伦理学研究。
[1]祖国华,等.社会伦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焦国成.中国伦理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薛柏成]
B82
A
1007-5674(2014)02-0012-03
10.3969/j.issn.1007-5674.2014.02.003
2014-01-05
焦国成(1957—),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