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建设的探索

2014-04-17 05:26郑爱权
机械职业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精密机械产业园校企

◎ 郑爱权

太仓市是德资企业高密度集聚地, 被国家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了中国唯一一个 “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 精密机械产业是太仓市的支柱产业, 太仓精密机械产业的崛起与德资聚集有着密切关系。 在以德资企业为代表的外资企业的带动下,民营精密机械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由此带来了企业急需大量的精密机械人才, 迫使学院培养的学生要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 因此,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健雄学院”)在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重点建设好与精密机械相关的专业,着力打造好中德培训中心。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建雄学院提出了教学产业园创新平台, 形成了精密机械、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电子信息、文化数字等五个教学产业园。

一、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内涵

教学产业园是整合政府、 院校、 企业等三方资源,构建立体化职业教育育人环境,形成产、学、研、服务一体化的教学企业平台载体。 其中,教学产业园的校企合作发展, 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相比,它具有利益主体多元化、资源利益共享化、后勤保障社会化等特征。 健雄学院以建设教学产业园为契机,创新管理体制,从政策支持、理论研究、体系构建、实践运行、质量评价等层面研究如何保障教学产业园的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其“学习、教学、实训、实践、生产、研发、服务” 七位一体的功能。 进而着力破解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工学两张皮”“行业学校企业三分离”等机制体制的瓶颈。

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就是教学产业园中的一类,利用一定数量的精密机械类教学企业实体运作,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和资源配置。 其功能是满足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所需, 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生产、研发、服务等“造血”功能。 园区中的企业在学院人力及技术资源支持下, 不仅能够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由于支持教育、合作办学,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

二、构建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基本条件

1. 学院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建设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学院、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支持主要体现在:学院内部资源整合、调整和优化,配套设施到位,管理理念要更新,管理水平要跟得上,最重要的是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政府在产业园的审批、优惠政策的给予、启动资金的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 可以说,没有学院内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难以建立。

2. 产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

产业园要想得到学院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批准,必须要让当地政府看到它将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 园内企业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受益,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在园中迅速扩散,创新的技术和知识也会让师生收益, 培养出紧跟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最终促进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3. 以优惠政策吸引入驻企业

学院必须要有相当优惠政策来吸引精密机械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的入驻。 企业是一种盈利性的经济实体,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力图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 因此,要想吸引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必须有相当的优惠政策,如地方税收留存返还、厂房租金减免等,以达到双赢。

4. 入驻企业必须具有发展前景

入驻的企业必须是与专业群建设相符的、 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并有发展前景的企业。 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企业资源补充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校企共同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引进的企业必须要进行筛选。 为了维持教学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入驻产业园的企业不仅属于精密机械行业, 还必须在行业中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如技术水平先进、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等,以确保学生在其实习岗位上学到较为前沿的或主流的行业技术。

5. 校企签订合作协议

入驻企业必须与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一方面,院校能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开发课程,建设专业群、师资队伍、实训实习基地等;另一方面,校企通过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从而获得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的资源、资产,从而推动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知识、信息交流,形成双方共同稳定的发展良好局面。

三、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建设思路

1. 教学设施设备与园内企业接轨

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要做到以下三点:

(1)在整合和优化中德培训中心现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建设园区内的生产、实训车间,其车间的实验、 实训设备应满足生产和教学任务的同时,设备应适当超前。 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对于企业需求的人才需求有一定的滞后期, 目前培养的学生往往要等到1 到2 年以后才能实习和就业。 因此,学生只有在学校学习到先进的技术, 方能保证毕业后实现零距离的就业,满足各用人单位的需求。

(2)学院还可以利用入园企业现有的环境和资源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出综合职业能力。

(3)园内实训场所应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开展专业群建设,辐射“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专业,尽量利用同样的设备开展不同的实训,实现资源共享。

2. 学院师资队伍素质与园内企业接轨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知识的流动对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产品”质量、专业技术创新、太仓地区产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因此,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要制定相关政策,广开门路,引进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 企业内部培训机构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 学院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园内企业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践, 同时也委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教育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园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按照企业生产和学生实训设备构成、教师专业组成,组建“机械产品设计中心、 机械制造工程中心、 机电控制工程中心、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中心”四大教学团队,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和项目运作。

3. 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与园内企业接轨

(1)针对太仓精密机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学院选取一批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相关、校企协同育人需求的典型企业, 分析太仓及周边地区精密机械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的需求及变化趋势,理清专业群中各专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校企人员组建专业课程开发工作组,通过对专业群服务的岗位群职业活动分析,确定“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 的岗位升迁过程中典型工作内容的变化,从而明确各专业核心岗位级别中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岗位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 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同时开发配套教材。

(3)在园内进行教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引入园内企业评价机制, 形成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企业岗位对技能、知识及素质的要求。

4. 园区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学校和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 两种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也具备相互交流的条件。 将企业的价值观念、创业精神、经营理念、人际要素与学校文化进行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比如,从2007年起,德资企业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与健雄学院合办的“订单式”中德合作(博世)班,在中德培训中心的运行与管理以及监控等方面引用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运用工作程序文件,既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会议和沟通, 也优化了培训师管理,使培训员工责、权、利较好地结合,降低了职业培训基地日常行政开支和工作成本, 提高了实践教学服务质量和实训基地管理工作效率, 节约了实训基地日常开支和成本, 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双方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座谈会、讲座、展览等),联合举办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为校企双方的育人合作注入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形成企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 先进高校文化引导企业文化的互动。

[1]周晓刚.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新途径——教学产业园的建设构想[J].继续教育研究,2013,(8).

[2]顾准.教学产业园——高职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3]陈福明,谢冬,牛士华.基于高职产业园建设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黑河学刊,2013,(9).

猜你喜欢
精密机械产业园校企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