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恩益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财政金融系,贵州贵阳,550004)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次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也表示,我国以前“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由此可见,中国的职业教育在2014年后即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与此同时,我校抢抓机遇,也在积极筹备专科升应用型本科的工作。多年来,我校培养的学生的具体的应用技能比较强,这是由于高职高专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实践教学方面。但学生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非常欠缺,理论教学的深度不够,这就导致学生对企业的长远规划和宏观决策的分析能力低下,在企业里的发展出现“业绩好,升职慢”的情况。因此,学校“专升本”后必须对“财政与税收”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培养优秀的人才。
“财政与税收”课程教学内容的纵深改革,并非是走学术型本科的道路,重视技能的同时也要做好理论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遵循“够用、实用、能用”的“三用”原则,在原来高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增强对宏观财政政策的理解和运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宏观决策能力。
1.“够用”原则
这是指“财政与税收”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足够学生进行决策所需的知识,不会因为理论知识不足而无法做出判断和分析。例如:税收是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的财政工具,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正是由于税收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动关系,税法又是税收的具体化,使得税法的改革与经济周期存在一种有规律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只教学具体的税种税法,还需要将税法的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情况相结合。因此,只有让学生认识、掌握了税法改革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规律,认清了税法改革调控的功能机制,才能在今后的投资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实现预定的投资目标。
2.“实用”原则
这是指“财政与税收”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经常使用的、有用的知识。在教学中,一些纯理论的不重要的知识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解, 重点教学那些对企业经营和个人投资产生影响的知识。例如,财政收支调节经济的手段主要有基本的三个手段:一是改变政府购买水平;二是改变政府的转移支付;三是调整税率。这三种基本手段不仅可以单独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而且还可以共同对经济发生作用,实践中各国政府通常将三种手段搭配使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这三种基本的调控手段的功能和作用,就能基本上清楚当前经济的运行情况和发展方向,能够及时做出对投资和经营有利的判断和决策。
3.“能用”原则
这一原则也称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财政与税收”课程的理论教学的知识能够运用于具体的经营决策中。例如,在税法部分的教学中,应补充税收筹划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应用税法和筹划的方法做出对自己或企业有利的决策。如企业在构建绩效工资考核体系时,需要考虑税收对员工收入的影响,积极进行筹划,使员工收入最大化,从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财政与税收”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这就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学科的发展。例如,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后,仅仅采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而不使用金融政策,或只采用金融政策而不使用财政政策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配合使用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这就意味着“财政与税收”这门课程必然会与“金融学”课程紧密结合。我们在进行证券投资时,需要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和判断,其中必然包括财政政策的分析,说明“财政与税收”与“投资学”“理财学”有紧密联系,等等。
此外,“财政与税收”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除了自身课程内容的改革外,还需要进一步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组合,删除与应用型本科无关的或者是不重要的内容,增加理论教育的同时系统化也要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构建和优化“财政与税收”的课程体系,使应用型本科的“财政与税收”的教学即不同于学术性本科,又进步于高职高专的教学。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1]“财政与税收”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诸如:驱动式启发教学、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图解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法等等,本人认为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点,但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只是将财政与税收知识用一种好的渠道、好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学无法体现出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特点。所以,应用型本科的“财政与税收”课程教法的改革应在常规的教法上进行改革,以应用为主。例如,在“财政与税收”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模拟投资教学法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是真实的证券投资软件,提供股市、期市的实时行情,学生是在真实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交易,在模拟投资时,会对宏观的财政政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合理的投资决策。此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运用“财政与税收”知识的过程。
此外,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注意整体协调性,改革过程中需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财政与税收”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台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无论是高职高专,还是应用型本科几乎都未构建“财政与税收”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几乎是靠教师自身的经验,缺乏系统性,可以说这是“财政与税收”课程教学的最大不足之处,原因是很多学校都认为“财政与税收”课程的教学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因此,“财政与税收”课程的实践教学应成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有自己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要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协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配置相应的实践教学,有序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财政与税收”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财政收入;二是财政支出。这两部分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宏观技能和微观技能。
财政收入的实践技能培训重点有两个层次:一是培养学生对财政收入的整体分析能力。将财政收入作为整体结构来分析,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种财政收入来源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比例关系,便于学生了解国家加强财政收入的宏观调节和结构优化的目的,以提高学生对经济的整体判断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分析税收政策的调整对经济产生影响的能力。税收效应的分析,包括正效应与负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中性效应与非中性效应、激励效应与阻碍效应、储蓄效应和投资效应等。
财政支出的实践技能培训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分析技能。主要培训学生对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性质的分析技能和财政支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技能,并能根据分析的结果推理出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二是微观分析和投资技能。主要训练学生了解和掌握财政支出对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影响分析技能,并能够根据分析的结论在证券市场上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综上所述,若专科学校要升格为应用型本科,就需要对原来的课程教学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就像以上“财政与税收”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样,将理论教学与学科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提供一个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场所,而实践教学又因为理论教学的融合而更加科学化。
[1] 岳增敏.浅谈教学方法的改革[J],科技与企业,2011(2).
[2] 程诗莉,刘训来.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构建[J].教育观察,2014(7).
[3] 何德珍,唐长兴.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广告学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4] 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5] 焦耘.认知过程的特征及财政学教学改革浅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