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丙辰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
《三余阁拟古》终于付梓了,美丑妍媸,读者自有公论。作为自己的骨血,尽管它降生时仍然带些不如意,但在呱呱坠地那一刻,我还是为寒门添丁而享受着欣喜。
我把自己的书斋称为“三余阁”,其含义尽人皆知。三十年来,别无嗜好,工余弄墨,写了不少文字。评时论世,激浊扬清,不管别人当不当回事,反正自己过了瘾。但学写古诗文,却是2004年以后的事。一方面,随着国学热的复兴,身边的文友对旧体诗文创作兴致日益高涨;另一方面,自己的古诗文阅读量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不少经典之作多至成诵,偶尔也附庸风雅,为友人敷衍助兴。赋诗抒怀,撰联志庆,作文嘉勉,寄信题贺。大家宽大为怀,不以为陋,反蒙错爱。久而久之,便有了一大堆庞杂而琐屑的文字。我把它打包存在电脑上的文件夹里,起了一个豫北大多能懂的名字《带泥萝卜集》,取“萝卜快了不洗泥”之意,兼言拙作是随手写来,多属粗糙。
在朋友的再三撺掇下,我便萌生了结集的想法。从萝卜窖里开始挑选好一点的“萝卜”。其实,我的“好萝卜”标准很简单:第一是“萝卜”,第二像“萝卜”,第三以“萝卜”的名义公开过,第四互相酬答中有同好认为是好“萝卜”的。说来惭愧,真正按照唐代沈宋制定的“古萝卜”标准,我几乎没有一首中规中矩。这让我想起了20世纪中叶中苏反目时,苏联用铁圈挑剔中国革命苹果的历史。好在我决心已下,自有解脱办法。我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拟古”一词,有比照、模仿之意。于是乎,一“拟”遮百丑,终使我得脱窘困之境。一大堆文白夹杂的浅薄文字就在这“拟古”的庇护伞下草草结集。
成书仓促,编次简单。从2004年新春起,把自己选出的文字梳理归类共分五辑:第一辑是“旧体新吟”,收录的是自己和朋友唱和的旧体诗;第二辑是“软曲自杜”,收录的是随意而写的长短句,其间多为托名,不合规矩尤多;第三辑是“联语试对”,收录的是节庆、题贺、志勉、悲悼、山水类的对联;第四辑是“野老絮语”,收录的是模仿明清笔记体小品而写的生活感悟;第五辑是“清雅人生”,收录的内容主要反映自己在浮世中追求清雅脱俗的意趣和努力。上述这些内容审之于旧体,则不免“违章”;论之于新体,则不免迂腐。好在我有言在先,是比照古人照“虎”画“猫”,已有“盾”先期防范着行家了。
文稿结集不论水平高低,总是一件麻烦人的事。北京文化名家杨寿良先生慷慨允序,总令我常怀感激。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博士生导师张云鹏教授亲自过问安排出版事宜;资深特约编辑谢景和老师古典文学造诣深厚,亲自和时海、吕延新专程到焦作,当面细谈编选事宜,对本书出版提出很多专业化建议。焦作文联、作协的米闹、张生赋、薛垂广、李志强、岳剑平、王长根、成万武、毋立,华北油田的书法家张树庆、郭宗德、陈新章等名家的书法、绘画作品为拙著增色不少;在编选过程中,杨寰祖、梁文、余国志、刘庆启、熊强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付梓之际,一并表示感谢!
张丙辰
2012年元月16日于三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