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倪玲连
县域经济两化融合的实践研究
——以萧山区为例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倪玲连
大力推进县域两化融合,能够有效地解决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总结了萧山区两化融合的现状,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形势和产业变革方向,提出了萧山区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两化融合;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壮大经济总量的支撑点,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部。县域经济两化融合,是解决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根本保证。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萧山区原有经济优势逐渐弱化,内生性动力不足,结构调整缓慢,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结合,符合萧山现阶段发展特征,既可转变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推动转型升级,更可引领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产业发展快速
为顺应发展趋势,萧山区积极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努力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运营和云产品的应用。依托杭州湾信息港、杭州南部电子商务产业园、国际创业中心等平台,快速发展数据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扩大集聚效应。杭州信核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数据存储与信息安全保护产品,成为我国数据存储行业标志性民族品牌,填补了国内在高端存储资源管理、数据安全管理、云存储服务等方面的多项空白。
(二)信息技术应用广泛
2013年底,浙江省经信委对全省20个工业强县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结果显示,萧山区成功实施区级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200多个,数控化率和PLM普及率较高。传化股份公司吸纳物联网技术、移动商务、云计算等最新IT技术,大幅缩短了产品供应链时间,明显提高了业务效率。汇丽印染通过信息化改造,染色一次命中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75%,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105万吨,每年可节约费用2000万元。
(三)机器换人增效明显
2013年,萧山区财政安排工业技改项目扶持资金1亿元,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推出了一部分自主开发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优势产品。对全区重点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化纤纺织、汽车制造、金属制品加工等行业率先推进“机器换人”。万向集团、荣盛集团等龙头企业以改造引进生产流程一体化流水线,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为主;部分中小企业则主要对焊接、冲压等特定工位进行半自动或自动化改造。
(四)电子商务亮点频现
萧山区拥有10余家颇具影响力的全国性行业网站,如“中国化纤网”、“中华名优特产网”、“全球花木网”。2013年,全区12家规上电子商务企业营业收入24.9亿元,同比增长25%。电子商务平台交易总额190.4亿元,同比增长162.25%。4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独立域名网站,其中3322家在杭州市工商营业执照网上标识系统注册备案,并且14%的企业已开展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另外,全区4.28万工商注册企业中,30%的企业在阿里巴巴系列中文网站注册。
(一)产业发展基础不强
萧山区信息产业总量小,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仅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6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只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57%。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在杭州14个区(县、市、平台)中仅位列第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也只位列第五。行业之间关联度小,且产业链条较短,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相对缺乏,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此外,信息服务企业技术支撑不足,为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大部分是区外信息企业。
(二)两化融合意识不足
企业经营者意识不强,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传统惯性思维局限了战略眼光。由于信息化效果不像引进生产线那样立竿见影,在改造的过程又会影响正常生产,很多企业家都会优先考虑投资扩建工厂、购买设备。在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形势下,有些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更是暂缓实施或半途而废。多数信息化企业,数控化率、产品设计端信息化等个别环节应用程度较高,但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等综合集成度较低,致使信息化总体发挥效果不明显。
(三)政策环境保障不力
目前,萧山区信息产业和两化融合专项资金仅1000万元,产业扶持力度远不及滨江区、余杭区。信息产业多为初创企业,实缴税收少,大部分政策资助实际又无法兑现,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产业落地平台和专业的孵化器,特别是空间大、配套全、服务专业的信息产业孵化器。国际创业中心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但空间少、配套不齐全、专业管理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同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滞后,无法达到招才引智效果。
(四)组织管理体系不善
不同部门牵头推进电子政务、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化等工作,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形成综合优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场所经常变动、业务变化快,产业统计体系不完善,应统尽统的难度较大。专职管理人员缺乏,萧山经信局只有两个行政编制,镇街、平台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几乎没有。各部门分管电子政务、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化,缺乏必要的信息互通、统筹协调和分工协作机制,造成浪费和重复建设,加剧信息孤岛现象。
(一)完善两化融合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由政府宏观指导、增强服务意识,市场自由发挥、突出主体地位,部门间密切协作、提高合作效力。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萧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各区领导担任组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萧山区经信局,区经信、区发改、区财政、区地税、区科技、区商务等部门各司其职。组织建立服务中心,开展两化融合宣传和培训、调研和推广、咨询和建议等服务,研究制定两化融合发展规划,深入两化融合战略性研究,制定两化融合具体方案或行动,完善两化融合评价制度,从地域、行业、企业三个不同角度开展两化融合评估,指导萧山区重点产业、优势行业、典型企业的两化融合。
(二)加强两化融合扶持力度
积极扶持试点示范,通过政府直接资助、事后补贴、减税免税、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项目扶持强度。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并且针对改造期间产生的费用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对生态环保、节能减耗、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信息设备采购支出给予必要的补贴。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两化融合信息技术产品开发,符合政策采购制度的,优先采购由此产生的创新技术产品。引进一批实力较强的两化融合支撑机构,特别是有重要典型意义的产学研用项目和公共平台建设项目。研发人员的工资、五险一金、培训费,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以一定比例列支;软件产品和软件企业的税收,可以经认定后享受国家有关优惠;研究开发、物流运输、技术支持等生产性外包服务发生的费用可以减免赋税等。
(三)壮大两化融合人才队伍
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企业经营者的信息化意识,如组织企业经营者到信息化优秀企业进行现场参观,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信息化的价值。对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信息化专题培训。鼓励企业设立信息化实习基地,开办信息化培训机构。支持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两化融合相关专业和课程,为企业定向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两化融合人才。实施两化融合引智计划,建立两化融合人才分类指导目录,开拓思路,多形式多渠道引进两化融合专门人才。对成绩突出人才在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个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予以表彰和奖励。
[1]王军.甘肃省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关系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4(7).
[2]金江军.2009-2010年中国两化融合回顾与展望[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4).
[3]邓小瑜、马维旻等.两化融合下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研究[J].开发研究,2011(1).
[4]周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探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1(5).
[5]金江军.地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方法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7).
(本栏目编辑 周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