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蕊德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连接词对实现语篇的连贯性起重要作用。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连接词并不是容易的事。[1]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尤其如此,他们在英语写作中存在大量滥用、少用、误用连接词的问题。对国内开展的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进行述评,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有利于促进今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连接词指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作为一种显性的衔接手段,体现语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呈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大多数学者认为连接词包括传统语法中的连词、起连接作用的副词短语、介词短语和词组。根据语义关系,Halliday和Hasan[2]把连接词分为四类:附加、相反、原因和时间。
20世纪90年代,有关连接词的研究广泛开展。研究发现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存在滥用、少用和误用连接词等问题。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研究主要在中国香港和内地展开,研究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连接词使用整体特点研究和连接词使用与作文质量的关联研究。
香港有关英语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研究早于内地,为内地开展研究提供了借鉴。内地的研究主要围绕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对连接词的使用展开。本文借鉴徐昉[3]对二语写作研究方法的阐述,将相关研究分为两类:小样本文本分析和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
尹广琴[4]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收集的文本,发现学生的连接词使用单一,大多为因果、转折、并列和总结性的连接词。
许双如[5]对样本中的连接词分类进行统计,探讨学习者语篇衔接意识和能力与英语习得程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意识和能力与他们的英语习得程度有关;虽然英语习得程度好的学习者与程度差的学习者所使用的连接词在总数和类别数量上有显著差异,但他们在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连接词使用单一的特点。
随着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的建立,许多研究采用语料库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英语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情况。
罗一[6]对自建的小型语料库进行分析发现:学习者比母语作者倾向于更多使用连接副词;学习者与母语作者相比,在议论文写作中较少使用表示确认关系的连接副词;学习者倾向于过多使用表转折关系的连接副词“yet”和用于句首接续上句的连接词“and”“but”。
潘璠、冯跃进[7]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相结合的方法对比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作文语料库和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之间的连接词使用差别,证实国内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存在过度或过少使用某类连接词的问题。
赵蔚彬[8]利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本族语者语料库和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连接词的使用特点,发现中国学生有意识地使用连接词来表现语篇的连贯性,但是他们对连接词的掌握不够多样化,仅限于少数常用表达,如“so”“for example”“such as”等。
有关连接词的使用和作文质量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徐伟成[9]和金凯[10]的研究均表明连接词的使用与作文质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相反,宋美华、夏纬荣[11]和Deng[12]的研究表明连接词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写作质量,连接词的使用与作文质量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连接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解释:第一,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英语是形合语言,需要借助显性的连接手段完成语篇的连贯性;而汉语是意合语言,通过内在的逻辑结构表达语义、构建语篇。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连接词的过程中易受汉语的影响,忽视连接词的使用。第二,英语教师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英语写作注重使用连接词的思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刻意使用连接词。第三,连接词的使用和学习者的个人喜好有关。[13]许多学习者都有特别喜欢的连接词且经常过多使用的情况。第四,连接词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对规避策略和重复策略的有意识运用。[14]学习者为避免使用没有把握的连接词而重复使用熟悉的连接词,必然导致某些连接词被过多使用,而另一些连接词则很少被使用。第五,Crewe[13]和Zamel[1]认为写作教材编写和练习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连接词的用法。
首先,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法,将写作课和阅读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提高学习者的语篇意识,体会衔接手段的运用。[13]其次,教材编写要科学合理,写作教师应注重对连接词在语义和句法层面的用法讲解。[13]最后,语言教师和学生应有效利用语料库。[14]因为语料库的语言数据真实反映了本族语者和学习者语言使用的特点,学习者通过语料库学习连接词的用法,写作教师可以利用语料库发现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由于受研究条件等主客观因素制约,现有研究存在许多不足:第一,连接词分类标准不统一,影响对连接词类型的量化统计。第二,上述大多数研究中的样本大多是议论文,文体的限制可能导致连接词使用单一。同时针对议论文的研究结果是否适合所有文体有待验证。第三,针对英语学习者在不同发展阶段使用连接词的研究很少。[15]对学习者的各个阶段研究能够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二语习得理论。第四,数据描述和数据解释不均衡。[15]现有研究多是数据描述,它能从整体上说明学习者使用连接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但在理论上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解释不充分。邓耀臣[15]认为数据描述与语言学理论相结合,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应用与最新的语言习得理论和外语教学实践保持一致。第五,研究方法单一。除了样本分析和语料库分析,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分析有声思维和回顾访谈数据,以及开展个案研究等方法。
[1] Zamel V.Teaching Those Missing Links in Writing[J].ELT Journal,1983(1).
[2] 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3] 徐昉.英语写作与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 尹广琴.大学低年级学生英汉语作文对比实验与分析[J].外语教学,1999(3).
[5] 许双如.语篇衔接与英语习得程度调查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 罗一.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7] 潘璠,冯跃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连接词用法的语料库调查[J].现代外语,2004(2).
[8] 赵蔚彬.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逻辑连接词使用量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2003(2).
[9] 徐伟成.英语作文中的衔接、连贯与质量[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5).
[10] 金凯.从语料库看连接词在中国学生六级作文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11] 宋美华,夏纬荣.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与语篇教学——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本科生好作文与次作文的统计分析 [J].外语界,2002(6).
[12] Deng F.The Effect of the Use of Adverbial Connectors on Chinese EFL Learners English Writing Quality [J].CELEA Journal,2006(1).
[13] Crewe W J. The illogic of logical connectives[J].ELT Journal,1990(4).
[14] 徐捷.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连接词使用对比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5] 邓耀臣.学习者语料库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外语界,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