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小玲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
传统文化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奎小玲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
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在独立学院文化建设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践行传统文化精神,尤为必要。
传统文化;独立学院;校园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在其发展中面临着不断完善办学机制并加强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其中就包含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需要母体文化的滋养。独立学院文化建设应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古人的博大智慧,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亦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独立学院文化建设应将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具有这种精神品质。
(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格修养,追求超凡入圣、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儒家认为,完善的人生理想是在天人合一中实现的。儒家提倡君子“志于道”,道家主张圣人“合于道”。前者所谓的“道”,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真理,后者所谓的“道”,是人和世界的形而上学依据,尽管二者含义有所不同,但都是超越世俗价值、功利价值的终极目标。儒家视“道”高于生命,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此,他提倡“杀身成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当然,不义之财,更是“浮云”了。
(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自强不息,把追求人生理想的艰苦努力过程审美化。
孔子倡导以“刚健奋进”、“发愤忘食”、“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精神构建,提出“知者不惑,仁者不悦,勇者不惧。”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称赞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孟子主张人要以实现大道为己任,做艰苦的努力,发挥良知良能,进入天道合一的境界,从而感受人生的最大乐趣。《易传》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思想,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就是说,人生应与宇宙大化相适应,应该活泼向上,保持生机,奋发有为,不断进取。《易传》又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在特别强调天体永恒运动,人亦应效法天体之意志,刚健有为,生生不息,自强自立。大地包容万物,人亦应效法大地之德性,淳厚德行,宽宏气度,兼容并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更真切地把握了儒家人生观的内在精髓。儒家倡导的这种积极进取、以苦为乐、有所作为的人生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构筑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于独立学院在文化建设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史上,所表现出的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即世代承传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可贵的精神精华。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人士和爱国志士。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誓言,以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许多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我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爱国故事枚不胜举,从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到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精神,就像一条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红线,代代相传。对于独立学院文化构建来说,提出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主张,应大力借鉴传统文化这方面的内容,并教育广大师生继承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先秦到近代,“民本”、“重民”、“贵民”的思想十分丰富。从儒家、道家到佛家、墨家,对此都有深刻的见解。孔子提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认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荀子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因而主张“王者富民”。唐太宗对民重君轻的思想体验更为深刻,他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民”、“重民”思想,并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党和国家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广大共产党员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关心师生的疾苦,倾听师生的呼声,密切同师生的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人们的道德状况和社会的道德风气时常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文化现实中,令人担忧的是精神家园的残缺和社会道德的滑坡。大学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着重培养大学生勤劳勇敢、仁义谦让、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等民族精神,挖掘并深化民族精神,使之具有时代特色。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合理内核,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内容。首先,在道德实践上,中国文化倡导以道德感化、心理感化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在孔子看来,君子是道德的楷模,所以他强调建立以道德引领为特点的教育方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心理感化的作用,提出了“内省”的修养方式。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里强调的“内省”、“自省”也就是注重调动被教育者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用心理感化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应该通过“内省”、“自省”的方式,察检自己的品行,这样才能达到“齐贤”的人生境界。这种教育方式对于独立学院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意义。换言之,就是要树立道德的榜样,注重心理教育的作用,言传身教,是校园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借鉴的重要内容。
其次,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强调道德践履。一个人仅仅懂得怎样做人并不算有修养,只有践行道德规范,才是真正有修养。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另外,传统文化还特别强调实际修养过程中的“重上磨炼”。所谓“重上磨炼”,就是在艰难困顿中体现道德精神,锻炼人格品质。孔子认为人要在具体事物中锻炼才干、磨炼意志;孟子认为实际事务甚至痛苦境地的磨练是人担当大任的先决条件。“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宋明理学提倡“极高明而道中庸”,更把磨炼作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概言之,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文化的各个要素最终要落实到校园群体的行为举止和文化活动表现上,它是一种“活化的”、“动态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在教学、学习、管理等活动中所产生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在师生员工个体上的动态反应。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认识大学文化内在规定的基础上,探索适合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只有建设富有特色的学院文化,才能实现独立学院的长足发展。因为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强大的文化助推力。我们从传统文化的学理入手,积极探索研究,汲取传统的养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开创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将大学文化生活界定为“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但愿独立学院的文化构建也不例外。
〔1〕郑文.历代爱国文选注译[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4〕丁虎生.论大学文化及其养成[J].西北师大学报,2006,(03):15-17.
〔5〕衣俊卿.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7,(02):24.
〔6〕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1).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Independent College’s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Kui Xiaoling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
Campus culture is the spirit for independent colleges’development.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ndependent colleges’cultural development to lear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independent college;campus culture
G641
A
1009-9522(2014)01-0084-02
2013-10-15
奎小玲(1982—),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