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文化》网络课程群建设的得与失

2014-04-17 03:02丛炜莉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文文学课程

丛炜莉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中国文学与文化》网络课程群建设的得与失

丛炜莉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中国文学与文化》网络课程群的建设尚属较为新鲜的尝试,目的在于给文化传承提供一个载体,并对学生高素质的培养发挥相应的作用。本文即对建设中的得与失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完善教学与管理、监督与评价并存的网络教学应用体系,实现本网络课程群的最大效益。

中国文学与文化;网络课程;功能性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和课程具有不少优点,比如说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与学生有灵活的互动方式,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因此在现代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此大背景下,本项目组用两年的时间,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网络课程群的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作一总结。

一、建设背景

1.学生人文素质缺失

人文素质缺失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他们重技能,轻人文素质,在人文知识,如美学、文学、传统文化和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学习明显不足,知识面较窄,文化底蕴不足。人文素质的缺失影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2.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

高职院校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更注重专业课程的显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文学与文化类的课程在很多高校中是不受重视的。本项目组通过调查暂时还未发现有高职院校将中国文学与文化建设成系统性的网络课程群,只有一些院校建立了其中一门的网络课程,但从制作的效果来看,在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仍是有欠缺的。另外,本项目组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国内外艺术家对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化的挖掘,学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学校却没有适宜的途径让学生去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出现了学生想学却不知道从何学起的情况。

3.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滞后,实践更为滞后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性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基于社会生活的课程建设理论,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人文素质与社会生活》,但对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还是忽视的,在体现高校应具备的文化传承功能方面也没有找到合适载体和切入点。本校只是开设了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而选修课的开设又会因为教师的工作量原因或个人原因而显得很随意,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人满为患选不上课的情况,不能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要求;另外,任课教师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没有统一的指导,更做不到资源共享。

体现文化传承的功能和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是高校发展的普遍趋势,本项目组建设《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网络课程群也是与学院发展的大趋势相一致的,目的在于给文化传承提供一个载体,并对学生高素质的培养发挥相应的作用。

二、《中国文学与文化》网络课程群的基本架构

《中国文学与文化》网络课程群是以网络的教、学、技术平台为载体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并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人文素养、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素质作为教学目标。

网络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本项目组对本校学生文学与文化素质进行了调研,找出其不足之处和学习的兴趣点,针对调研结果,进行课程群建设内容设置的调查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课程群体系,其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三个子课程的建设。这三门系列课程在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通过对这三门系列课程的重新规划和融合,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使学生获得最大化的知识。本课程群的架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功能性呈现

《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群的网站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栏目:课程简介、教学团队、课程知识、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拓展资源库、在线测试与互动平台。“课程简介”与“教学团队”让学生对本课程群与授课教师有初步的了解,“课程知识”是系统的学习本课程群的相关知识,“教学课件”与“教学录像”作为生动的授课方式辅助学习,“拓展资源库”让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更深入的进行学习和扩充知识,“在线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互动平台”可以答疑解惑,交流学习心得与感悟。每个栏目的功能明显、条目清晰、前后承接且互为补充。

2.专题式呈现

为了更好的展示教学内容,更方便学生学习,《中国文学与文化》网络课程群的建设采用了条目清晰的专题式呈现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子课程中,我们进行了7个专题的建设,这7个专题的选择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同时也能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子课程的建设中,与以往文学史以年代分割讲述文学现象和文学体裁不同,我们将其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4个专题,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某一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发展的全貌和嬗变过程。

3.线索式呈现

所谓线索式呈现是指课程内容在专题的展示上以时间为线索、以年代为顺序。如果说专题式的呈现能够使学生看到最具代表性,最有历史积淀价值的文学与文化瑰宝,那么专题中线索式的呈现又能让学生清晰的看到这些瑰宝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三、《中国文学与文化》网络课程群的特色

1.历史文化语境与文学的融合

中国的文学是与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联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产物。读懂作品,理解作家,需要充分了解作家所在的历史文化环境。所以,一方面,本课程群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学进行融合建设,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然后从历史文化语境中去理解中国文学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拓展资源库中加入了重要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介绍,让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作家及作品。

2.课程资源的共通共享

本课程群的建设避免以往单一课程在资源上的片面化和浪费,能够做到整合相关资源并形成资源共享的局面。一方面,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课程内容可以交互参照、互为补充;另一方面,拓展资源库中翔实和丰富的内容也可以满足学生对文学与文化两方面学习的需要。

3.课程知识的便捷式学习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本课程群避免了以往很多网络课程内容文字篇幅巨大,理论化严重,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现象,文字介绍简短扼要,配以大量的图片、表格和视频,从更为直观的层面上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拓展资源的选择上,本项目组也避免了其他一些网络课程只是将课外知识进行简单累积的情况,对某些知识材料也进行了分析点评。如名人名画欣赏,我们不仅列出画作,同时也点评其下,避免出现学生因为不了解而不懂欣赏甚至是不愿欣赏的情况。

四、《中国文学与文化》网络课程群建设的不足之处

理想的网络课程应当具有“在面对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认知结构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时,课程内容能够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获得优异的学习效果。”然而,要想获得这样的效果,对于建设者来讲是非常难的,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因自身水平有限,课程群的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网络环境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线测试系统,我们现在的在线测试只是让学生来做一些题目,其实际效果跟考试卷差不多。在建设之初,我们也曾考虑过采用多种测试方法结合的考核方式,甚至也考虑过用游戏通关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同时达到测试效果,但因技术条件限制,在实际过程中并没有能够达成目标,所以如何建立优质的测评系统是本网络课程群后续建设的新课题。

2.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学习的归属感和与其他同学交流的热情比在真实课堂中差,互动平台虽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我们还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定期在某个地方举办学习沙龙,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建立微信群随时答疑解惑等等。

3.由于教师计算机水平有限,网站制作技术还比较欠缺,教学内容的展示仍以文字、图表为主,趣味性较差。如果可以掌握一定的数字媒体技术,能在网站中虚拟历史环境、进行三维造型和动画特技等等,那么就能更好的展示课程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

总之,《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网络的课程群的建设尚属较为新鲜的尝试,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和管理的工程。我们需要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完善教学与管理、监督与评价并存的网络教学应用体系,实现网络课程群的最大效益。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2007.

〔3〕胡妍.大学语文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10(12).

On the Gain and Lo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rriculum Group for“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ong Weili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tong,Jiangsu,226007)

It is a new attempt to construct a network curriculum group for the course“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aiming to provide a carrier for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quali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ain and loss in the constructing process,and hopes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s and make amendment for the shortcomings,seeking for concret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so as to improve the network application system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and obtain the maximum benefit of the network curriculum group.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the network curriculum group;function

G712

A

1009-9522(2014)01-0035-03

2013-12-19

丛炜莉(1982-),女,硕士,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院级教改立项研究项目“《中国文学与文化》网络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GY12002)。

猜你喜欢
人文文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我们需要文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