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丽,郭翠珍
(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104)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球范围正兴起新一轮的“智慧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智慧产业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在智慧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大力发展智慧产业对中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走向智慧时代的重中之重,在智慧经济背景及国家各种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发展智慧产业已成为各级城市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也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主导因素。
智慧产业是覆盖面非常广的智力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能质变性地提高生产效率,与传统产业相比,其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高,典型特征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其密切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智慧经济、智慧制造、智慧企业、智能产品等。
智慧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其载体是智慧产业;智慧制造是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主要体现在企业关键环节的智能化,促进信息化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智慧企业是以信息为基础、知识为载体、创新为特征,有效整合和运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是企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和必然阶段;智能产品是物联网、云计算、3G、三网融合等技术在产品信息化中的应用,增强产品的性能和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这几者中,智慧产业的发展决定和支撑智慧经济的发展,智慧企业是智慧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主体,拥有各种智能产品,只有一个产业的大部分企业都发展到智慧企业阶段,这个产业才可算作智慧产业[1]。
从智慧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智慧产业主要涉及智慧基础产业、智慧核心产业、智慧应用产业和智慧服务产业4部分。智慧基础产业主要有电子元器件、精密配件、光电材料、智能材料等,一般不具有独立应用功能,是构成智能化系统的基本元件或材料;智慧核心产业包括感知、传输、计算、控制等单元,涵盖计算机设备、网络传输设备、仪器仪表、集成电路、物联网技术和软件等,是构成智能化系统的核心功能组件;智慧应用产业分为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安防、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领域,是推动智慧产业发展的终端应用领域;智慧服务产业包括智慧救灾、智慧社保、智慧教育、智慧文化等为智慧城市服务的产业,是由智慧基础、核心、应用产业派生出来的产业。智慧产业链每部分都能形成较大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中其他产业发展。其中智慧应用领域的产业关联度、技术复杂性较高,是最终引领智慧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量。通过打造物联网、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为代表的智慧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提高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动智慧产业的全面发展。
美国智慧产业的发展始于制造业信息化,2011年确立了智慧制造4个方面的优先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制造效率,带领经济复苏;德国“ITK2020”计划在经济过程的所有环节通过信息通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增强竞争力;日本“i-Japan 2015”战略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融合,从根本上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开拓新的市场,实现自主创新;欧盟的“欧洲2020战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出智慧型增长、可持续增长,强化知识创造和创新;澳大利亚“国家数字经济战略”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力;新加坡“iN2015计划”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智慧的、全球化的国家。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国内各级城市相继出台各项战略举措,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把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网络、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的智慧产业作为十二五建设核心,促进智慧基础和核心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深化应用,推进智慧产业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强省、经济强市的建设。目前智慧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较多问题:理论和实践研究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关键技术和产品储备不足;统计标准和产业规范不够成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智慧产业的建设管理体制不够完备;管理部门五花八门;智慧产业建设方面缺乏协调联动机制等[2]。
在2012年初公布的“智慧苏州”规划中明确指出,到“十二五”期末,确立“高端产业引领、高端人才集聚、高端研发支撑”的转型升级先行优势,在智慧产业方面,计划将用5年时间,通过实施“三大任务、六大平台和九大工程”,全面带动苏州智慧产业创新发展,建设辐射全市的智慧产业载体,形成创新资源高度聚集的智慧产业集群[3]。
2012年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34万亿元,增长11%,智慧核心产业受到很大重视,物联网产业总投资规模达55.8亿元,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深入实施万企节能低碳升级改造行动,全年技术改造投入1510亿元,增长15.7%,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提高到80%,2012年苏州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1,在“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城市”排名中首次超过深圳,排名第1,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1位。随着“智慧苏州”“感知中国应用中心”项目工程的不断推进,在智慧应用和服务领域取得较大进展,累计培育2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软件产业集聚度以23%增速位居八大新兴产业之首,高新区成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园区科技园成立云计算产业发展联盟,出台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科技城智慧谷创新工程重点构造开放式智慧产业高地[4]。
苏州是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经济实力雄厚,在智慧基础产业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在智慧核心产业方面政府扶持力度大,智慧应用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苏州智慧产业布局规划和建设内容还不够细化,发展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产业链建设不够完善;产业对本地区经济拉动显现不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产业集聚效应有待提升,智能产品和品牌方面较为欠缺,企业智慧化水平不高;缺少地标型创新型企业,企业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偏少;人才数量增速落后于经济增速,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及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需进一步完善。
苏州周边的上海、南京、无锡等城市是国家级软件名城,在智慧产业发展方面走在苏州前面,已经吸引了大量的产业发展资源,给苏州智慧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竞争威胁和冲击。苏州目前正在进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争创国家级软件名城,政府高度重视智慧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和大力的支持,“智慧苏州”项目工程涉及智慧应用和服务产业,智慧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为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机遇。
为全面达到苏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实现“苏州制造”到“苏州智造”转型,必须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巩固和发展智慧基础和核心产业,推进和带动智慧应用和服务产业,提高三次产业中“智慧与知识”比重,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构建新的“苏州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高效农业”的智慧产业体系。依据现有产业发展格局和生态环境布局“智慧产业”带,加大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改革。延伸和完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软件和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智慧苏州”关键技术攻关,对重点工程、企业、产业、行业重点规划,创新智慧产品,构建智慧企业,打造智慧园区,带动智慧产业集群发展,完善智慧产业链,强化技术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和整体技术水平跃升,研究和制定智慧产业标准规范,争取上升到国家级标准规范。
4.2.1 智慧产业发展环境方面
组建政府牵头、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等多方参与的产业发展联盟,协同开展智慧关键技术攻关、智慧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及引导功能,加大扶持力度,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发展环境,高水平地建立各类智慧产业园,打造智慧产业集群。设立智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力强的智慧产业项目,加大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保护,加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现有平台和信息资源,推动并营造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用户牵引、研究院所与大学深度参与的智慧产业发展环境[5]。
4.2.2 智慧产业关键技术方面
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品信息化、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具体应用方案主要为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数据、使用云计算技术处理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传输数据、大数据技术挖掘数据。鼓励企业将物联网技术嵌入到产品中,提高产品网络化、智能化程度;将云计算技术用于研发设计、在线软件领域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攻关及国产数据库软件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大型企业建设基于云计算的下一代数据中心,促进企业数据中心智能化、低碳化,做好物联网、云计算等标准化工作,规范服务市场。
4.2.3 智慧制造发展方面
把发展智慧制造作为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发展智慧制造装备,夯实智慧制造基础,突破智能测控等核心技术,促进技术产业化,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对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重点发展绿色制造,推进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生产工艺流程智能化。强化“能效之星”品牌,选择制造业基础好、两化融合推进扎实的重点行业,围绕产品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化开展智慧制造试点示范,促进制造业分离现代服务业,为其他地区发展智慧制造提供先进经验和技术输出。
4.2.4 智慧企业发展和智能产品研发方面
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企业总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攻关智慧核心技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并促进其转化推广,通过改组进行规模扩张,发展为具有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智慧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感知能力、反应速度和智能决策水平。建立企业生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优先扶持对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的企业,培育骨干智慧企业,大力研发智能产品和装备,优化扶持有创新基础和突破空间的产品,从产品设计到使用整个生命周期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可溯源性。制定针对产品信息化的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培育和发展支撑智能产品的服务和应用市场。
4.2.5 智慧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
加强智慧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分类指导目录,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和服务机制,坚持人才使用的多元化与国际化,鼓励智慧产业领域的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业。引导科研院所与苏州本土潜力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同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建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创新型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完善人力资本和技术入股激励机制,加大要素分配力度。高校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体系,开设跨院系、跨专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通选课,培养智慧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建立政、产、学、研、企深度合作的智慧人才培养新模式。邀请智慧产业成效显著的企业负责人现身说法,到其他企业、高等院校等进行经验宣讲。
发展智慧产业是当前智慧经济背景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结合点,它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对苏州来说,发展智慧产业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加快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创新引领经济增长,构建智慧的城市和智慧的生活。
[1]金江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40-45.
[2]田新朝.发展智慧产业助推城市转型升级[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4):33-37.
[3]张梅燕.苏州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建议[J].开放导报,2012(8):109-112.
[4]刘远彬,丁中海,孙平,等.两型社会建设与智慧产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2(11):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