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尧
(合肥市审计局财政审计处,安徽合肥230022)
为有效履行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责,审计署1999年开始部署审计信息化系统,即“金审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金审工程”一、二期顺利实施并部署到各级地方审计机关,三期工程正在规划构建中,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框架基本建立。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金审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财政联网审计等现代化审计技术和方法,推动了财政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地方审计机关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惑[1-4]。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审计信息化发展,实现“财政资金应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踪到哪里”的监督目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是《审计法》虽然规定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应依法提供电子数据,但是,财政审计信息化要求能够动态、实时地获取财政相关电子数据,而相关法律法规对这种实时、动态的审计没有明确的规定,地方审计机关需要动态获取数据一般只能靠地方政府和部门间协调。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对获取的电子数据的内容和形式也缺乏统一的规范,有的财政部门仅提供预定格式的电子数据,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目前各地建设的财政联网审计系统虽然大多数设计有审计数据包的导入导出功能,形式上做到与“金审工程”的审计管理系统(Office Automation)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or Office)互通,但实质上,由于审计管理系统对电子数据的管理功能还不完善,审计的相关电子数据仍然独立地存在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或者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中,形成“数据孤岛”,未能形成统一的数据平台和管理机制。
目前各地审计机关积极建设的财政联网审计、社保联网审计、税收征收联网审计以及与部分预算部门的联网审计等系统,基本都是点对点式独立的系统,没有形成整体的概念,也未构成上下互通的联网审计环境,从覆盖面和深度看,尚未形成信息化审计的整体效应。
从各地财政审计信息化应用实践看,在审计中仍主要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自主筛选分析,未能建立起地方审计机关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库,自动化审计的程度仍然不高,即使有的地方审计机关在联网审计系统中建立起部分方法模型,但也仅限于个别审计事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
一是财政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成为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客观上增加了审计的风险。二是财政联网审计要求适时获取电子数据的方式,也必然带来一定的审计风险,如数据安全的风险,计算机病毒侵袭、不合理操作以及硬件损坏等问题带来的显性或隐性的审计风险。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地方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要建立起以地方财政审计数据中心为基础,覆盖全部财政资金和跟踪财政资金运行流程,以审计管理系统为管理决策平台,以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联网审计系统为高效实施系统,辅之以效益评价指标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集中统一的信息化应用体系,实现对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适时、远程检查监督的目标。
建立数据中心是地方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利用数据中心平台,对采集转换的各类电子数据进行集市管理,能够为财政审计业务管理和实施提供全面的应用支撑基础。当前,一是要实现财政审计数据采集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地方审计机关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沟通,促进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对联网审计条件下被审计对象电子数据提供的具体内容、频率和形式等进行规范,着力解决“取数据难”、“联网难”等困难。二是要完善和推广审计数据接口标准、专业审计数据规划和审计数据库建设规范,统一各类电子数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电子数据的存储和利用。三是要逐步扩大联网审计的覆盖面和电子数据的涵盖范围,除财政部门业务数据外,要逐步将专项资金,如社保资金、公积金、建设资金等,以及各预算单位电子数据等纳入联网审计和集中管理的范围。
依托财政审计数据中心,进一步建设完善以审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决策管理系统。一是充分利用与各级党委、政府、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优势,有效开展审计决策[5]。二是建设审计机关的数字化审计指挥系统,实现统一组织、上下联动、业务协同、项目管理的工作方式,提高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集约化水平。三是加强和完善审计实施过程控制。通过审计管理系统对审计实施系统适时上传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加强审计过程控制和指导。
一是建立对财政资金运行流程的过程跟踪。设计从“预算—指标—支付—总预算会计核算-预算单位”的一体化正向穿透查询功能,从源头把握预算资金的支出方向,并通过与各预算单位的联网审计,掌握资金的最终支出情况,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流程的跟踪[6-9]。二是完善审计实施系统的技术功能。加强多维分析、数据挖掘、模拟仿真、智能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在审计实施系统中的应用。三是在审计方法基础上构建和完善审计模型。立足地方审计机关的工作实践,加强梳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建立满足地方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业务发展需求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库。在此基础上,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性质或数量关系,建立审计分析的公式和模型,实现自动核查问题、筛选线索的目的。四是完善实时监测与预警功能。按照财政数据的逻辑关系,设定相应模型指标的预警“阀值”、数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值域”范围等,根据预设条件抓取结果,并将疑点以一定格式提供给审计人员,实现对被审计对象和有关经济事项的实时监测和快速预警。
效益审计是财政审计和财政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10],在财政审计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地方审计机关要在实施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建设效益评价指标系统,建立对财政、税收征收管理、社会保险征收管理、部门预算执行等方面效益审计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对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以及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建立起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可操作性的计算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避免适时了解数据信息带来的保密风险以及因网络连接带来的技术安全风险等,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建立财政审计信息化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跟踪作业制度、日常监控报告制度、审计人员权限管理制度等,同时开发相应电子监控系统,对审计人员的操作进行全程监控,防范审计风险。
构建财政审计数据中心为基础,高效完善的审计管理系统、审计实施系统、效益评价指标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是地方审计机关深化财政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全面履行财政审计监督职责的必然要求,需要地方审计机关加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实施,既着眼于财政审计发展未来,适当前瞻,超前谋划,又结合地方财政审计工作实际,量力而行,注重实效。
[1]刘 攀,黄 崑,赵静怡.基于国家审计需求IT审计架构研究[J].中国审计,2013(20):23-26.
[2]董寒光.努力加强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3(4):24-25.
[3]马社昌,董寒光.国家审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4):8 -9.
[4]姬永泉.浅谈深入推进财政审计信息化的迫切性和近期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194-196.
[5]河南省审计厅课题组.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审计研究,2013(2):3-9.
[6]张彦庆,牛 静.开展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思路[J].审计,2013(8):10-12.
[7]王松艳.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推进联网审计的思考[J].审计,2011(8):24 -26.
[8]何学章,何俊丽.创新财政联网审计新模式,全程监督财政性资金运行[J].审计,2009(1):7-8.
[9]董大胜.财政审计大格局思考[J].审计研究,2010(5):6-11.
[10]郝北平.西方国家绩效审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4):34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