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锦梅
(泉州市台商投资区惠南实验中学,福建泉州,36212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中的这样一句话,强调了学生自身内在的能动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兴趣”及其他非智力因素。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个体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客观地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根深蒂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如果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变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初中语文一线教师,笔者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古人的教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当今素质教育更需要师爱。只有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你、敬佩你,才可能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你所教这个学科,也才能让学生听从教师的引导,为之后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教师要用自己个性的魅力、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去激发和感染学生。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经历过无数的老师,在这一点上感受应该都很深刻。从教十三年,笔者不能说让所有的学生都特别喜欢,但是笔者可以自豪地说让大部分的学生喜欢。笔者是一个特别开朗自信的人,并且从小树立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语文教师。也许这在别人看来不是什么特别大的理想,但对于笔者来说,自己的理想特别美好。站在讲台上,笔者感觉特别满足。因此,一走到讲台,笔者总是面带微笑,自信满满,由课外及课内,由生活及哲理,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吸引学生。除此,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不断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课堂中主动、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完全自主地进入语文学习,与文中的主角同悲同喜,同挣扎共命运,达到“我”与文本中“我”融为一体的状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共鸣,进而产生自主探索的冲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思维方法和练习方法。自主学习的开放性,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开阔而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自己思考、自主判断、勇于质疑、乐于表达,学生的自主品质在自我展现的过程中凸显出来,他们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展现个人学习成果的乐事。正像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比如,在上九年级的《与朱元思书》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这一课和之前的《三峡》《小石潭记》进行比较,回忆之前老师上课的情景,并结合本文的实际,通过各种比较自己得到感悟。比如上《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笔者就直接让学生写一篇课后感。当然,要写读后感,必须对这篇文章有所理解。学生就只能自己结合注释,或和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或请教教师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会有一定的收获,从而提升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有句教育名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有想要成功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随时都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使学生享受到努力的收获、收获的欢乐和快乐的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个别辅导,使学习好的学生“吃得好”,较差的学生“吃得饱”,更差的学生“吃得下”,使不同的学生感到都有一样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给他们都带来满足和成就感。教师要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鼓励,都会使他们感到教师是公平、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鼓起他们上进的勇气。同时,教师也要激发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上课时,教师要充分使用展示台展示学生的成果,尽可能地表扬、赞美任何一个学生,可以是一整篇作文,也可以是作文中的一个句子,甚至只是一个写得比较好的词。或者教师上一期讲解,同学能够在这一期立刻体现的,教师都要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比如刚上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其中有一个句子是这么说的:“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在一期写关于母爱的作文中,班里一个成绩平平的同学引用了出来,笔者立刻表扬了一下,在同学的赞美声中,相信这个女生在以后的作文中一定会更自信。
将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因为拥有语文更精彩。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与生命同在。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指导学生,让学生的生活行程更加平坦、阳光。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一封信》用童话的形式引导孩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初中的学生,花一样的年龄,香水一样的心思,在迷茫中,这篇文章甚于父母的苦口婆心,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与生命力。比如在上《背景》一课时,文中父亲的形象对孩子的不舍、体贴及牵挂均令人动容。于是笔者也和学生分享了自己和父亲的故事,父亲早起做饭,父亲用他那辆老式的自行车载笔者去搭车,父亲永远忙碌的身影,父亲每况愈下的身体……感慨之余也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父亲,让感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也让成长变得更有意义。这恰是语文的神奇之处吧:让学生能自主地寻找到文章中更有内涵的东西,也得到更多的启发。
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只有把语文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并且,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学生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超乎寻常的快乐。
[1] 范远波.论学校语文教育的文化缺失[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 施平.新课程语文教科书对教学单元的重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