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真玲
(厦门市第一中学,福建厦门,361000)
教育部于2001年7月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又作了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规定了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了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笔者是初中历史教师,在落实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只有认真学习、吃透新课标,对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了如指掌,才能有效落实新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标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让初中生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能力,应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笔者认为,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在初中阶段,如果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能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就为以后自主读史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识读历史图表、掌握古代干支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等,这些既是基础知识,也是读史的必备技能。
识读历史图表,就是要学会识别历史地图和历史表格,如各历史年代的地图、历史年表、各类统计表等;知道古代的纪年方法,就是要懂得中国干支纪年法、王朝君主和年号纪年法等;正确计算历史年代,就是懂得将干支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
新课标建议:“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和探寻历史的愿望。”
笔者感受到,这一建议,实质上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历史学科故事性强,教师可以通过多设计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表演情境、故事情境、对话情境和媒体情境等。笔者在教学实践“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容时,先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使学生对圆明园的历史和现状有了初步印象,生动的表现形式不但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二是鼓励学生论史。史论结合,是历史的显著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论史,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论文。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如在教学评价晚清重臣李鸿章时,要基于史实,客观全面,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评论。三是启发教学。关于启发教学,孔子有很精辟的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在学生充满学习激情、求知欲旺盛,想表达而又说不出的时候,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地思考,教学效果非常好。
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根据这一目标,笔者体会到,历史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包含伦理、道德、价值观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习中国古代史,新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新课标把整个中国古代史理解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史,科技文化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应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由领先到落后的转变,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振兴中华文明的远大理想。新课标的中国古代史,对中国疆域的基本范围、中华民族的基本构成、政治统一的基本格局、风俗习惯的基本特点、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伦理制度和道德意识的基本内容、中国人特性的基本结构等都有所提及,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同感,进而使其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这就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实践,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思考社会与人生。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其目的为“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毛泽东同志也提倡“古为今用”。正如英国历史教育家李彼得所说:“历史的有用是在于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改变我们对现实、对于人类是什么及可以是什么的看法,因而使我们能够有去改变想达成的结果的机会。”[2]历史与现实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学习历史就应该把历史放置于当时特殊的大背景中讲述,不能纯粹为讲历史而讲历史。
当历史被放置在现实这一客观的社会大“背景”进行考量时,学习就会有更为广阔的视角,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如教学《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时,笔者联系当前的敏感热点,如日本政要(如现任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一些日本政客(如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还有钓鱼岛问题等,学生就明白,军国主义思想在日本仍然存在。对现实问题的历史追溯,从历史中寻找现实的根源,学生就会深刻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对历史的认识不仅要贴近社会现实,还要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作为历史教师,需要了解学术动态,更新知识结构。新课标涵盖了不少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其观点合理且科学。如新课标对中国古代史的时间界定作了这样的阐述:“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这种表述巧妙地避开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的确切分界,是基于当今史学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尚未能达成共识而作的更为完善的表述。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只要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阶段就可以了。新课标的这种处理比较恰当。
[1] 虞云国.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历史观与史料史实[J].历史教学问题,2011(4).
[2] 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M].台北:台湾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