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芹霞
(如皋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如皋,226500)
大家都知道,阅读过程要紧扣文本,要对文本进行反复的、细致的、智慧的阅读。但对文本纯粹的解读过程不是完整的阅读过程。完整的阅读过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又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
首先,完整的阅读过程是一个由课外到课内再到课外的过程。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中职学生应具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中职学生完成完整的语文阅读过程,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学习一篇课文,应当先预习文本,找出其中不懂的内容,再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去查阅有关资料,扫清障碍,弄清有关的背景知识,这是课外阅读;接着进入课堂,展开教材层面的解读与处理,把握文本的主导价值、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最后再扩大阅读范围。如基础模块下册《过去的年》的阅读过程,教师可在课前布置课外阅读和预习,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走近莫言,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过去过年的习俗;通过课堂教学研读文本,把握过去过年的特征,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课后再布置阅读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方法和过程,独立阅读分析,形成阅读能力。
其次,完整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按照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能力的培养,能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阅读首先应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教材内容整体的联系,即课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从而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然后,抓重点词句段,由表及里地去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最后,在深刻理解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进一步把握课文的整体联系,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示这个中心的,又是如何表现这个中心的。如教学江苏职教《语文》第三册中的《亡人逸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文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对文章有一个整体认知;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局部,抓住细节描写,找出亡妻的成长路径(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和母亲),品味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感受亡妻魅力,体会作者悼亡之情。最后让学生对本文的写作手法、妻子形象、作者感情等进行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健康的爱情观。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阅读教学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要让学生主动调节自己的内部注意、记忆与思维过程等认知活动的技能,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中职学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学生了解自己的认识过程,是进行有意义阅读学习的前期,是培养学生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对学生最终进行独立的、理解性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首先,让学生懂得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更高具体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学一篇课文要从字、词、句中了解课文写了什么,然后加以概括,再从字里行间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懂得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后分析作品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更高具体的过程。如教学基础模块下册《景泰蓝的制作》,教师可让学生读课文后思考:(1)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分为哪几道工序?试着为各道工序划分起止段落,并画出文章结构图;(2)景泰蓝的制作特征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从书本上找一找;(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3)如此美的景泰蓝,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写这篇文章的?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达作者的感想和体会的句子。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制作景泰蓝的工艺师高超的智慧与技艺及工作的辛劳,以及在字里行间作者流露出的对工艺师的钦佩与赞扬,充分感受我们民族伟大的创造才能。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到认识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作者语言、培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再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并产生想象,或者悟出其中的道理,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的这段话:“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色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教学时,让学生先读,具体感受父亲的心灵手巧,多才多艺,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接着和“他会做各种灯,比如荷花灯、西瓜灯,邻居孩子都很羡慕”这句话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散文语言的精妙,并概括作者对事物细致的描绘及瞬间的真情流露,悟出其中的情感,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父子成兄弟”的认识。这是一个由作者的语言引起的形象与抽象思维、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情感的认识过程。当然,不同专业班的学生还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形成语文能力。如学完了《景泰蓝的制作》,旅游班的学生以导游的方式引领大家参观景泰蓝的工艺流程,感知作者准确朴素的语言,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烹调班的同学可根据课堂所学的说明文知识,介绍“舌尖上的中国”,感受不同职业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和劳动智慧。就这样,学生通过“先读,再思,后说”的过程,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的一般规律,掌握具体的阅读方法,如此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初读查疑。根据大纲要求,坚持从总体入手,养成自主初读的习惯。学生通读文本,抓住初读后对课文的总体感受,然后带着初读的印象,进一步细读、查找、圈画,并把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存疑的地方标记下来。
第二,求通备议。带着自己存疑的问题,边读边想,以求自通,从而养成“自求得之”的良好习惯。接着归纳整理自己的阅读发现和“求通未得”的存疑问题,组织好表述语言,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第三,析疑探究。课堂上要大胆质疑并注意倾听和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在互相质疑解疑的过程中,集思广益,既解决了大半存疑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过程中,学生还要根据教师的启示,进一步精读深思,探究突破学习中尚未发现和议论后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四,评赏整理。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探究的成果并对别人的发现加以评论,再对课文的精妙处作欣赏性阅读,以领悟作者的用心,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学生还要善于总结阅读所得,回顾阅读过程,进行自我分析,及时整理知识、做好笔记,使所学知识和技能系统化、序列化。
第五,拓展延伸。运用各种练习方式和手段,巩固熟记所学的知识、技能,促进内化、迁移,达到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程度。
[1] 易小文,陈杰.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学东.有思想地教阅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3]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课程教学大纲汇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