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4-04-17 01:17戴更新胡劲松王世伟
教育观察 2014年31期
关键词:学位导师研究生

王 磊,戴更新,胡劲松,王世伟

(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一、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是经济竞争的根本、国家进步的关键,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哈佛大学前校长Neil Rudenstine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性。”经过十多年的持续扩招,2012年,我国在读研究生总数已经达172万人,位居世界各国前列。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特别优秀,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却只能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1]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进一步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这些方面的创新更是体现为“管理创新”,因此,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大有用武之地,这既是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机遇又是挑战。

二、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分析

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推动事务变化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它有助于人们顺利地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具体到管理类专业来说,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除了应该具备以上一般的创新能力以外,更为突出的是研究管理问题、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即通过阅读本学科文献、实际调研等手段探索、确定具有创新意义和价值的课题,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推进管理学科的发展;运用学习到的管理理论解决组织与社会遇到的实际管理问题,推动经济社会良好发展。

三、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

(一)学科与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不科学

目前研究生就业的情况是,博士研究生大多进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硕士研究生很少进入上述机构工作,而是普遍进入企事业单位,很少从事研究工作。但是,目前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仍是学术主导。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趋同化,没有因校、因地等制订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我校在课程设置、培养环节等方面没有和学术型研究生形成针对性的培养体系;同样一套导师队伍,教学、科研仍是紧密围绕理论问题,很少关注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对研究生将来进入职场帮助较少。[2]

(二)教学内容陈旧,“填鸭式”“放羊式”教学现象突出

部分课程与本科生的教学内容相差不大,基本上只是少许调整,缺乏本学科前沿研究成果。[3]许多课程还依然处于本科知识层面,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有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填鸭式”,仍然沿袭本科阶段的教学方式,教师对着教材,照着PPT,从头讲到尾。授课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方式较为缺乏,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二是“放羊式”,开学初,任课教师把教学内容分给每位学生,以后的课由学生轮流讲授,教师最后点评。这种方式,看似学生人人参与,但实际上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有限,他们难以准确把握一门新课的内容,教学效果不佳。这两种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三)研究生与导师管理评价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没有真正实施淘汰机制,学生只要能考进来,从来不用担心不能毕业。这导致部分研究生缺乏学习研究的动力,对于研究活动消极被动逃避。很多学生读研只为获得文凭,以便获得好的工作和薪水。许多研究生投入大量精力准备各种考试,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创新性的科研与实践活动。他们的论文东拼西凑,质量普遍偏低,缺乏创新性。

另外,存在部分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足或胡乱指导等问题。近十几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增长率远大于导师的增长率,造成青年教师没有经受过专门的培训工作而匆忙上岗,部分导师尚未掌握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方法。一部分导师由于指导的研究生人数太多而难以充分指导。这些都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产学研重视不够

产学研结合缺乏深度,形式重于内容。按理说,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创新性国家,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大有作为。但是,高校更多地从自身学科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从企业发展角度思考的习惯和动力。导师和研究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国家、省市的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纵向项目上,深入企事业内部、解决企事业实际问题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较少,导致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实际上,调查发现,高达81.3%的人认为产学研相结合对创新人才培养“作用显著”。[4]

四、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建议

(一)做好定位,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类型

管理类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应该既要有学术型的科研人才,也要有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和商业人才。因此,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例如,对于青岛大学,我们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硕士生毕业后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非常低,绝大部分学生进入了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培养研究生的主要不是理论创新能力,而是强调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创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允许学生选修跨学科领域的课程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开设“管理科学前沿讲座”,由本学科的导师共同参与,每人将近年来代表自己最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生分享。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胡劲松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近年来在SCI、EI和国内管理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指导的多名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本人获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的荣誉称号。他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梳理总结,融入研究生的课程,如决策分析、最优控制等,深受学生好评,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改进教学与人才培养方式

根据前面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我校作为地方性高校,我们的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研究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将来成长为企业家、经理人、单位领导等等。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课程,多数需要在这些方面对症下药、下功夫。如采用“讲授+讨论”形式、“案例教学”形式。我们采用以上方式给研究生开设“高级管理学”课程,研究生督学对这种教学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另一门课程“服务管理”部分时间用于理论讲授,部分时间用于案例研讨,学生参与度高,效果好。总之,管理类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不应该单一化,管理部门要支持、要求研究生课程教师采取研讨式、辩论式、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邀请物流管理领域企业家、经理人来我校作报告、担任导师,建立实习基地,签订岗位实习协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研究生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建议将现行的单一导师制为主的指导方式调整为指导小组制和双导师制,这两种方式对培养创新人才更具积极作用。

(四)调整研究生和导师评价体系

针对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和导师的评价体系,需要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实行研究生及导师淘汰制。建立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过程控制力度,严格奖惩。另外,对于学校在导师职务评聘等上的问题,应该提高教师应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成果在考核中的比重,考查教师承担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课题。目前,我校商学院的现状是教师都在向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项目努力,争取将论文发表在SCI、SSCI、EI、CSSCI期刊上,争取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这应该只是极少数教师的方向,绝大多数的教师需要做应用型的工作。横向项目使得研究生能够直接参与实践,深刻理解企业实际运营特点,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五、总结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将全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期彻底扭转研究生教育质量低下的现实状况。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重点评估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健全不合格学位授权点强制退出机制。此次改革,实现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向以学位授予单位为主转变,努力发挥学位授予单位作为质量第一主体的作用,推动学位授予单位形成质量保证的内生动力。把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重心下移到学位授予单位,下移到各院系和导师,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从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入手,激发学生和导师的活力。考虑不同类型、层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强化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鼓励特色发展。当然,上述意见办法毕竟只是宏观性的指导规定,属于战略层面。在具体的战术方面,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值得考虑。

[1] 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88-93.

[2] 郑湘晋,王莉.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15-16.

[3] 汤启萍,段吉安,张昊.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基于22所“985工程”高校的问卷调查与访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41-47.

[4] 耿有权,曹蕾,宛敏.研究生管理者视角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6-11.

猜你喜欢
学位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导师榜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