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3日(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2014-04-17 00:34宋宏伟
剧作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精品创作

宋宏伟

在全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3日(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宋宏伟

同志们:

在座的各位都是我省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主体、骨干和精英,是重要的组织者、管理者、创作者和表演者。今天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初衷,就是想听听大家的真话,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我省舞台艺术精品的创作生产“把脉、会诊、开药方”。重点回答“我省的经验和不足是什么,先进地区是怎么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干”三个问题。鼓励大家睁开眼睛看世界、看全国、看全省,把心拢起来,把劲儿鼓起来,把精品抓出来,找出一条符合我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实际的发展之路,振兴之路。

下面,我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谈谈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感受

今天大家讲了很多肺腑之言,听后我深受启发。一是向大家付出的艰辛表示感谢。在座有很多老艺术家,大家都曾经为黑龙江省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付出过很多智慧、心血和汗水。黑龙江能有这样好的发展成绩,取得这么多的创作成果,应该说你们功不可没。在这里,我代表省文化厅党组对这些老艺术家,对在座所有的组织者、创作者、管理者和表演者表示感谢。二是大家高度负责的精神令人敬佩。在大家的发言中,有的直抒胸臆、慷慨陈词;有的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深入思考;有的对未来抱有忧虑,同时又充满期待,都体现出了对舞台艺术的热爱,对精品创作的不懈追求,以及对黑龙江省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欣喜和敬佩。三是对黑龙江的精品创作充满信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黑龙江的舞台艺术受到了一些影响和冲击,这既有时代发展的原因,也有新技术不断进步的原因,还有文化欣赏多元化的原因,但舞台艺术精品的魅力是不可取代的,因为时代还需要舞台艺术,人民群众还需要舞台艺术。我想,有了大家这种心气儿,有了大家这种期待,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黑龙江省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要坚定这个信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坚定不移、责无旁贷地把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抓下去,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二、谈谈从“黑龙江现象”得到的启示

今天的会议和我们今后的创作生产,必须坚定不移地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文艺路线和方针政策。在这里,我想重点讲讲通过舞台艺术“黑龙江现象”引发的几点启示。通过大家的讨论,我觉得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一是精品创作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世界上的事物因为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所以它们的发展运动都是波浪式的。我们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总体也是前进和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迂回的。上午大家的发言,把我省舞台艺术的发展历程讲得很清晰,从领导重视、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抓剧目建设、院团队伍、经费保障等方面分析了“黑龙江现象”的成因。我觉得,过去我们黑龙江无论是八台大戏还是六台大戏进京展演,引发全国戏剧界轰动,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播种,经过80年代的辛勤耕耘,才有了90年代的舞台艺术黄金收获,创造了引以为自豪的“黑龙江现象”。没有播种和耕耘哪有收获,应该说这个现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历史的必然,不是偶然。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大家依然在我省的舞台艺术方面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只不过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跟先进的省份比有差距了,跟历史比不够辉煌了,这是事实,也是对待事物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是过去的发展有经验也有不足。透过“黑龙江现象”我们看到,过去在舞台艺术精品生产上有很多好经验,大家都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很透彻,也总结了一些教训和不足,比如缺少对戏剧观赏性的认识,忽视了演出和观众这一重要环节;剧目规模过大,投资过大,作品的超高投资和演出的微薄效益不相平衡;缺少战略眼光和长远发展规划,以致于舞台精品艺术发展后劲不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思想观念没能及时更新转变等等。总结分析出来的这些教训和不足,使我们今天的研讨和座谈更加深刻起来。我们站在今天的平台上,只谈经验是不够的,更应该找出教训和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改进、继承和弘扬“黑龙江现象”。三是我们怀念过去不如现在跨越。我们查找了差距不足,但我认为有一条更重要的教训是,我们原来创造的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更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里我要说的是,过去有过辉煌不等于未来就一定辉煌,这其中需要我们所有热爱舞台艺术的创作者们付出艰苦努力和辛勤汗水。如果我们仅仅抱有一种留恋和怀念,仅仅沉溺在昔日的辉煌里,沉溺在跟别人比较产生的不自信里,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我们找出了教训、分析了问题、剖析了根源,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落后就止步不前,而应该吸取教训、解决问题,学会从“黑龙江现象”中扬弃,坚定我们的信心,要从现在开始奋起直追,实现我们黑龙江舞台精品艺术的追赶跨越,真正把我省的精品艺术生产抓上去,迎来我省精品艺术创作的下一个“春天”。

三、谈谈兄弟省份的成功经验

今天上午的座谈,大家也从不同角度讲了国内外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我认为睁开眼睛看世界、看全国非常值得、也非常必要。因为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有一些省份舞台艺术做的都比较好。比如河南省,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获得“七连冠”,他们主张“把有基础的打造成留得下的”,每3年举办一次全省戏剧大赛,每3年组织一次全省优秀剧本征集评比,每年重点抓3-5台新剧目创作,重点加工提高10-15台有良好基础的、有市场前景的剧目,力求做实今年,策划明年,储备后年,计划长远。我们也说过要“演出一批、策划一批、选题一批、储备一批”,但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做到。当前必须改变“有啥抓啥”的现状,要有比较、有选择地去抓,我们正现在是缺少这种机制。一个院团、一个创作中心多少年都拿不出好剧本,这不是问题吗?河南还把剧目分成新创剧目、加工提高剧目、奖励剧目三类,给予不同的支持,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再比如山西,山西省也是精品迭出,剧目屡获大奖。我们专程组织调研组去学了,当然也有我们不能学的,不能比的,但最起码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也有可以学的,比如他们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可以学的,追求精品的精神是值得学的,院团长、校长努力追求艺术梦想是可以学的,整合全国资源打造精品也是可以学的,这些都是和我们搞舞台艺术相通的。还有很多省,比如山东、浙江等省份,他们在精品创作生产方面也都有很多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山东省出台了《文化创新奖奖励办法》,包括戏剧创作每两年评选一次,有配套的奖励激励机制,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确实需要探索新形势下新的激励机制。今天我讲这些兄弟省份的经验只是提个头儿,希望我们所有的管理者、组织者、创作者、表演者都要睁开眼睛看看世界,看看全国,看看别的省是怎么抓的,怎么干的,怎么创作的,包括看看人家是怎么走市场的。我们哈尔滨话剧院的“戏剧超市”很受市民欢迎,但与人家比还有一定差距。前几天来哈演出的孟京辉的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已经演了1000场,《恋爱的犀牛》也演了1000多场,场场爆满。我们要看人家怎么走的市场,为什么能立得住。对于舞台艺术,李长春同志曾有过形象的描述:“政府是基本投资者,获奖是基本目的,领导是基本观众,库房是基本归宿”。我们不能再走这样的路了,一定要学学人家好的理念和抓法。

四、谈谈我省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客观分析我省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差距,可以归纳成8个方面32个字:一是精品稀少。我们也有精品,但数量不多。我们的作品与老百姓的需求有差距,离领导的要求有差距,跟其它省相比较有差距,同我省“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形象不相匹配,与我们文化工作者的心理预期也有距离,与实际的能力水平相比也有差距。二是劲头不足。目前看我省的创作者劲头不足,管理者劲头也不足。当然这与信心、与士气有关。我们与历史一比较、与别的省一比较,感觉失去信心了,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今天这个座谈会就应该是个鼓劲儿的会,当然这种劲头仅靠一个会鼓起来也不太现实,但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做出成绩来,逐渐地坚定我们的信心。三是观念陈旧。也就是缺乏创新。观念是统领行动、统领思想的,特别是统领我们创作者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之所以观念陈旧,有时与我们的经验、视野、经历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向人家学习。学习别人先进的理念、观念,必须抱有一种谦虚的态度,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自大。我们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看看目前国内外新型的戏剧创作手法有哪些,导表演的方法有哪些,不同的艺术种类整合有哪些。比如河南的《常香玉》,把青年和老年的常香玉同时摆上舞台,这就是个很大胆的创作手法;还有《苏武牧羊》,把戏剧的、舞蹈的、流行音乐的都整合到一起也立住了;山西的《粉墨春秋》,把京剧和舞剧融合到一起,相得益彰、大放异彩。时代在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我们的理念必须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四是人才断档。大家都为我省人才匮乏深感忧虑,这是责任感、使命感使然。我们的老艺术家是黑龙江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上世纪80、90年代曾有200多名编剧,现在只有40几名了。现在看,我们不只缺编剧、导表演,灯光舞美音响、服化道都缺。我们要全链条、全方位地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目前文化厅党组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开始培养一批年轻的艺术工作者,也是基于这些考虑。也许现在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年两年看不出成效,但是三年五年必见成效。现在习总书记提倡一种理念“功成不必在我”!我们这任班子拿了一大笔资金培养人才,这是对发展负责,对事业负责,更是对历史负责。人才如果不抓一切都无从谈起。五是投入不足。这个大家都深有感触。10多年来我厅的精品创作生产专项经费始终是250万,当然每年省委宣传部会给些支持,但依然捉襟见肘。我们正下决心多方争取增加投入,各地市也是同样在争取投入,但与艺术创作生产的需求比依然有很大差别,艺术院团也都是在勉强度日,这是客观现实。但越是在困难时期,我们越应该负重前进。六是机制不活。目前看,我们还缺少与现代艺术生产规律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灵活有效的机制,在机制上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和研究。七是方法不当。我们组织创作生产的方法还没有很好地与时俱进,更多的是凭借已有的经验和旧有模式组织创作生产,抓的不紧、抓的不够科学有效。八是市场缺位。我省的文化消费观念与文化消费能力相对滞后,也就是演出市场不够兴旺,同时我们对市场关注、研究得也不够,没有在演出市场开发、市场培育方面拿出有效的手段和策略。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我省的问题不仅仅是投入不足的问题,要立体地、全面地看待我们存在的问题,客观地、综合地分析我们的差距和不足,才能找准我们前进的方向和路径。

五、谈几点思考和希望

第一,要引起高度重视,强化领导者的责任意识。一是要有使命感。文化人要更有良知和使命感,主要是对家乡、对戏剧、对艺术的热爱,对弘扬地域文化、树立家乡文化形象的使命感。文化工作者应该有点使命感和崇高意识,有点文化自觉,有点担当。虽然这可能有些形而上学,但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坚守阵地,潜心创作。二是要全方位地抓。舞台艺术是一个综合体,抓一个环节不行,必须全链条去抓,精品生产的各个因素都应该去思考,去谋划,去创造。三是要突出重点。有些重点剧目、重点精品项目,要投入更多精力,更多资金,动员和整合更丰富的资源来支持,这点是坚定不移的。四是要创新务实。领导首先要务实,我们不是为政绩去抓精品,也不是单纯去为获奖,而是为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为弘扬黑龙江的地域文化,树立黑龙江的形象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同时也不能老守田园,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五是要抓住不放。精品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有潜力的剧目要不断跟踪指导,不断打磨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精品。要不断探索、谋划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抓精品生产,要真抓、抓住不放、抓出成效。要高度重视,首先是文化厅的领导班子要重视。我在这里也表个态,我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抓精品创作生产,跟大家风雨同舟。

第二,要更新思想观念,提升艺术精品创作生产的高度。一要注重更新理念。我们一定要有全新的理念,用全新的视角来组织生产,创作产品。站在高处讲,就是要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从细微处理解,如果我们作为精品创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创作者都不知道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拘泥于自我的世界里,禁锢于象牙塔里,是创作不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东西来的。所有的大作家,所有的恢宏巨作,所有能留下来的精品,都是反映时代、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去年7月5日,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在“火热时代、多彩生活”文艺家深入采风座谈会上的讲话讲的非常好,标题就叫“深入生活、挖掘生活、引领生活”,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我们的理念要更新,必须睁开眼睛看世界、看全国。主动更新理念,包括我们的文艺精品、理论研究、戏剧创作;包括策划、导演、演员、院团长、厅长,都要有新的理念,关键是要看看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二要注重高起点。抓精品创作生产,不能一出手就三流水平。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盯住国家最高标准不放,有争创一流的大气魄。创作、导演、表演、组织生产都要立足高起点,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花大力气打造、创作出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三要注重效益。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精品应该是“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如果经济效益和社会化效益相统一了,就能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李长春同志说的“四个基本”现象就可以叫停。我们在组织精品创作生产时,一定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满足于自娱自乐,投了几百万得了几个奖就放回库房。创作生产时就应考虑将来走市场用什么方式、用什么渠道,考虑故事情节、人物、内容与时代有什么样的关联性等等。四要注重策划和研磨。策划相当于顶层设计,担任这种顶层设计的人应该是对文化艺术有深刻理解的人;对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特色有深入了解的人;对市场需求有很深洞察力的人,也是有很高艺术造诣、对不同艺术门类能融会贯通的人。我们正缺少这种综合性的、策划性的顶层设计的人才。我们生产一个剧目也好、一个晚会也好,打造一个驻场演出也好,必须要注重策划、注重研磨。五要注重资源整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过去强调的是“基础性作用”,我们开展精品创作生产必须与市场接轨,市场的艺术资源必须要进行有效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是由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来决定的。我们的院团必须首先“推倒院墙”资源共享,思想上要打破这种“人为单位所有制”的传统概念,遇有大任务、大项目必须整合。全省也应该这样,黑龙江省的文化资源要全省“一盘棋”,我省文化资源不够时,也应该到全国去整合,就像山西的经验“请大手”。但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立足本省,立足本省的“大手”、人才,但需要请时也应该不惜重金去请。现在的艺术生产更主要是拼理念、拼创新,当然也是拼内核、拼文学、拼感情,不可偏废,必须辩证地来看。六要注重精益求精。舞台艺术没有终点,这也正是她的魅力所在,要有“十年磨一戏”的精神,不断地加工提高。比如山西的《解放》19易其稿,4年来演出463场,步步为营,边演边改边完善;还有的剧目三四年改了几十次,终成正果。我们的龙江剧《鲜儿》也是不断修改打磨了七八年,有精品的味道了,这次在“十艺节”获得了“文华优秀剧目奖”等三个奖项。

第三,要创新推进机制,增强精品创作生产的科学性。一是完善题材规划机制。这个机制这两年我们提出来了,但是没有很好地做。我们明年要开一个题材规划会,规划我省一两年内要抓些什么题材、创作些什么东西,可以把精选的重点题材与重点剧作家签约创作,发挥剧作家的特长。正如吉炳轩书记去年座谈会讲话所说,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土地上的文章做不尽,土地上的故事讲不完。黑龙江是工业大省,是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黑龙江有美丽的大森林,大生态,黑龙江是旅游大省,自然风光优美。城市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是经济文化最为活跃的地方,也是文艺创作发展的根据地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取材的方向和来源,值得我们去观照、去把握。去年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我说抓题材主要是增加“四个性”,就是地域性、大众性、时代性和市场性,这是我们规划题材的重点。二是健全立戏决策机制。有两句话很重要,一个是慎重立戏,二是专家决定立戏。必须要转变观念和打法,不能有什么抓什么,我们现在手里的“米”少,所以缺少研磨、缺少论证,缺少程序。院团想立戏,首先本院要先论证一下,然后到艺术处、戏工室再论证,拿出论证报告报到主管厅长,最后再报给厅长。要充分发挥省艺术专家委员会的作用,科学论证、民主决策,论证清楚这个戏该不该立,为什么该立,然后才能正式立项。艺术处要研究这种立戏的程序、规矩是什么。三是实行运作机制。运作机制包括传播、开拓市场、整合资源,也包括项目制、制作人制、经纪人制等等。这种运行机制有的省用得比较好,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究竟运行的方式如何,对我们的好处是什么,还需要研究和探讨,好的应予借鉴。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现在看投入不只是制约我们省的一个瓶颈,我们正在争取解决瓶颈问题,将来要逐步建立起投入保障机制,这跟立戏的决策是联系在一起的,要认真研究。因为财政分灶吃饭,厅里要认真研究一下,地市也要认真谋划一下。比如河北省,文化厅和财政厅成立了专家评估组,对每个项目进行评估之后给投入,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还有就是如何通过投入保障机制,来调动全省艺术创作积极性也值得重视。五是实施激励机制。从剧本策划、创作、排演、获奖到演出不同阶段,都应有一整套的激励机制,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文化厅从去年就想启动这项工作,但是我省财力有限,待我们争取后再尽快实施。艺术生产有自身的规律,有这套机制应该更好。六是落实评价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文化产品的评价机制,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的文化精品”。对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投入效益、社会影响等怎么评价,这也将是我们改革的一个重点。这个评价机制与“问责”也是有关联的,要责任到人,跟踪问效,没有取得好效果的要尝试进行问责。

第四,要加强人才建设,造就一支精品创作生产队伍。一支充满活力、才华横溢的人才队伍是精品创作生产的主力军。抓人才队伍,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大计”,我们既不能急功近利,又要只争朝夕。一要立足现有人才,培养提高。这是最现实、也是最管用的办法。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立足于黑龙江的实际,立足于我们院团的实际,用我们自己的剧作家、导表演人才、策划人才,但是要提高、要培养。我们的人才有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的问题,要教育他们不能固步自封,在更新观念的同时要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跟上国内外先进的潮流。对于有基础、有潜力的人才要送出去培养,“进名校、拜名师”。文化厅去年开始实施了人才培养计划,规模还要扩大,这是坚定不移的。怎么更有效、更快地提高人才水平就怎么搞,可以灵活地去培养。包括有的同志建议进高级研修班,我们可以不走出去,请大师来帮助培养也是可以的。培养人才这条路我们走定了,但是用什么方法培养还可以探索、研究。二是努力引进域外人才。哈尔滨话剧院就是把张译引回来、给予比较优厚的待遇。现在省里还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引进人才,但可以探索和尝试。比如凭借我们戏曲院团的吸引力主动出击,可以到北京、天津戏曲学院,到高等院校去引进我们最需要的、最缺行当的毕业生。三是借用人才为我所用。大家要树立观念,不为我有但为我用,可以把国内的一流人才借进来。我们将来可以拿出点资金,请几位国内一流专家成立“艺术顾问委员会”,成为相对固定的专家团队,给我们重要的艺术活动、项目策划、剧目生产进行把关论证,甚至还可以向我们推荐些资源,这可以延长我们的“手臂”。我们要多拿出一些想法,然后择其要、择其实地去做,并要做起来。

第五,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精品创作生产的经费保障。经费是精品创作生产的基本保障。一是资金使用要科学。目前能投入创作生产的经费“杯水车薪”,我们也在积极对上争取,力求省里明年再增加一块投入。目前的有限经费不能“撒芝麻盐”,必须向真正的艺术精品上倾斜,还可以探索创作、立项、投排、演出、修改加工等环节,分阶段、分步骤投入经费。二是发挥资金的导向作用。我们要想办法让剧作家“写了不白写”,可以探索写作的时候就先期投入,立上项目之后再追加投入,得了奖之后还有奖励,演出达到一定场次也有补贴,使精品艺术的生产过程与市场认可程度、获奖的层级利益联结,充分调动创作者、演出者的积极性。三是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各个院团决不能坐等观望,也要通过争取社会投资、精品创作生产赞助等方式,主动多方想办法筹措资金。山西的《一把酸枣》创排时连一个灯都没有,经过争取由某国企赞助了演出设备。我们也要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多方宣传、化缘、拉赞助,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精品艺术生产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六,要创新工作抓法,增强艺术精品创作生产的有效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抓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这给我们也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是厅长应研究如何抓好舞台艺术精品。我和主管厅长要虚心向大家学习,认真研究艺术生产规律,投入更多精力抓好艺术生产。二是艺术处应落实抓好舞台艺术精品。院团的需求、基层的需求要怎样满足,怎样调动省内资源,厅长的要求要怎样落到实处,艺术处要研究这些课题,拿出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三是院团长应发挥抓舞台艺术精品的主体作用,也就是怎么当好院团长。我认为院团长至少应该是7个方面的专家,首先要成为艺术生产的策划专家。一个好的项目首先要来源于好的创意,创意的过程就是策划的过程,这个策划还要经过反复的论证、研磨、筹划。二是选题专家。选什么题材、用什么方式、手段来表现至关重要。三是资源整合的专家。要研究本院团、文化系统、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有什么资源可利用,要有良好的人脉和沟通协调能力,对业界和行当要有深刻细致的把握和了解。四是人才培养专家。院团长要有使命感,要有培养人才的长远眼光,并且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要有心胸和气度。干了五年、十年培养了一批人才,老中青相结合、有梯队,就是为历史立下了功劳。五是市场开拓专家。市场观念时刻都不能放松。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不论是平时的生产还是重大项目的生产,都要有市场意识,并且要善于开拓市场,要找到走市场的路子,在市场竞争中求效益、求生存、求发展,这是本事。六是艺术鉴赏专家。院团长不一定是真正的内行,但要懂得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对作品的好坏有较强的鉴赏力。七是组织推动专家。整个艺术生产的组织推动、队伍管理,都需要院团长作很多工作、很多贡献。这几方面我都加了“专家”,要求可能比较高,但还是应该向“专家”方向努力。只有培养起一批高水平的院团长,我们的艺术生产水平才能不断地迈出新的步伐。

同志们,舞台艺术精品生产,需要一个综合力量的推动,包括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包括业务处室职能作用和院团长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包括各位艺术家、创作者、表演者的辛勤工作,也包括关心黑龙江省舞台艺术发展人们的鼎力支持。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黑龙江省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一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精品创作
严凤英舞台艺术整理研究及当代意义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一墙之隔》创作谈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舞台艺术闪耀“文华”
心经精品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