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俊才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献所,湖北 武汉 430079)
书院作为官学的有益补充,培养参加科举的人才是其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特别在明代,科举制度极为完善,科举取士成为青年士子惟一步入仕宦的门径。书院顺应社会需要,承担了科举的任务。湖北当地的士子成名后,其读书处往往建为书院,激励当地学子刻苦攻读;或者某些官员到达湖北后,建书院以教育当地学子;或者湖北本地乡绅捐建书院,培养英才。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科举书院,都为湖北本地教育做出了贡献。这些以科举为主的书院采用“旬有课,月有试,季有考”的考课制度,督促士子努力学习,以备科考。明代以科举为主的书院有54所,兹考证如下:
郢门书院:址在钟祥县东北阳春台,洪武年间曹国公李文忠建。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洪武三年(1370)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1384)卒,其建郢门书院的时间应在洪武年间。
鹿门书院:址在襄阳府南,明稽功主事任显宗建。任显宗是任亨泰之子。任亨泰是襄阳著名的状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湖广襄阳人任亨泰中状元,明太祖朱元璋“命有司建状元坊以旌之”。这是第一个由皇帝下旨建造的状元坊,任亨泰也因而享有“圣旨建坊”第一人的美誉。相比父亲,任显宗的境遇略差一些。任显宗,字师古,自号鹿门居士,明建文四年(1402)举人,后任稽勋司主事。任显宗乡举前在苏岭山读书,后辞官隐居于此山,并建鹿门书院,从事讲学活动。鹿门书院建时不可考,肯定在明建文四年(1402)任显宗中举之后,兹定于永乐年间(1403—1424)。
龙溪书院:址在麻城县西,天顺年间乡绅周兑建。周兑,本名宋兑,后改姓周,字维东,景泰七年(1456)任知州,在麻城县西建龙溪书院。相传周兑“以德化民,不为矫激之行”[1]743,则其在龙溪书院的教育以德行培养为目标。
相山书院:于冯京祠堂的基础上建成。据明人廖汉《重修相山书院记》载,相山书院是在冯京祠堂上建成的。北宋绍圣元年(1094),冯京卒,安葬在故乡咸宁。相传咸宁有冯京墓,虽然《宋史》本传称冯京为鄂州江夏人,但冯京祖上早已迁居咸宁,冯京的读书活动在咸宁,故冯京是今咸宁人,死后当然只能安葬在咸宁凤凰山下。宋代咸宁县令钟璜有《谒冯文简公祠》,足证冯京卒后已建祠堂,不久荒废。元代至元初年,重建冯京祠堂。然冯京祠堂何时改建为书院,已不得而知。大约书院年久失修,毁于战火,明代重建。“相山书院,在相山下,与儒学相对,明成化间训导王庆重创。”[2]527王庆曾任咸宁儒学训导。明成化四年(1468),王庆重建相山书院。弘治年间,都御史韩文迁于儒学左侧。正德十二年(1517),咸宁知县邱魁迁回原址。廖汉《重修相山书院记》云:“依邦之人曰:‘邛侯宰我也,煦沫我也。划奸以喆,返漓以朴,而悃愊无华,无往不事事。是役也,其无乃非嘉惠也乎?’”[2]910相山书院供奉冯京,宣扬其功绩,惠泽咸宁本地士人。
东溪书院:址在麻城莲湖,明代乡绅熊经建。熊经,字载道,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旋任知州,建东溪书院。
新城书院:址在远安县,成化年间知县刘英建。刘英,浙江会稽人,成化十五年(1479)任远安知县,建新城书院。
芹南书院:址在武昌,成化十六年(1480)提学副使薛纲建,正德九年(1514)提学签事蔡潮扩建。薛纲《成化十六年谢侯修学记》云:“夫道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散而为池、为湖、为海、为江,皆水也,但止者滞焉,流者达焉。南湖滞于一所,而易为涸止也。长江一泻千里,达乎四海,而后已不止也。诸生其为南湖之止,抑长江之不止乎?不止以求其止,必士而希贤,贤而希圣,不入精微不诣,达大不已。”[3]241学道如水之走下,形象地说明了芹南书院传播儒学的发展宗旨。
乾山书院:址在嘉鱼县受澥里,成化十九年(1483)知县马炳然建。马炳然,字思逵,成都内江人,成化十七年(1481)任嘉鱼知县。在任励精图治,使百姓安居乐业,“三年大治,流民复业,乃新治事之堂匾曰‘庶富教’,退居之堂曰‘絜矩’”[4]94。马炳然在任三年而嘉鱼大治,故乾山书院当是成化十九年(1483)建成。
白皋书院:址在麻城县南白皋河,弘治年间乡绅董朴建。董朴,字汝淳,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董朴少时以发愤苦读而著称,“董大参公朴,公大父曰应轸,解元,官佥宪。丈夫子七,蝉联科弟,有并时为南北御史者,独公父未仕。公少鲁,攻苦诵读,日不能识数行。邻父见而怜之,谓其父曰:‘郎君不慧,读书非其质也,奈何苦之,曷不令牧耶?’公闻之愤,丐工画一‘牧子牧牛’置座右,益奋励坚苦力学,比长而发慧,卒成进士,以文学显,累官大参”[5]40。早年发愤读书的经历,使得董朴担任官职后非常重视教育,“课农桑,立碉堡,建学舍,增祭器,尤勤讲学。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资助之”[1]717。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进士及第后任麻城参政,建白皋书院,以其刻苦学习的经历教育青年学子。
永阳书院:址在应山县,是在傅凤翔读书处上扩建而成的,原为印台书院,后改名永阳书院。据《光绪德安府志》记载,永阳书院在应城县,本傅凤翔读书处。傅凤翔,字德辉,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登进士,历任上蔡知、县监察御史、任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据何迁《赠右都御史兵侍应台傅公凤翔墓志铭》所载,傅凤翔从未有在应城县任职,故其读书处应该在其故乡应山县。据《光绪德安府志》载,傅凤翔是应山人,“字德辉,应山人,性孝友仁厚,知上蔡县,临政敏达”[6]247,故其读书处应在应山县。傅凤翔成化二十一年(1485)登进士,历任兵部右侍郎等职。傅凤翔在故乡应山县的时间当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之前,即其幼年读书之时。明代理学家罗洪先在《印台书院记》中对傅凤翔有很高的评价:“袭水土而敦仁者,大智之造也;慕忧郁焉覆用者,强服之修也;乐旷莽尔寄情者,捐俗之适也;与采物而呈葩者,多文之资也。傅子奚得诸进不失正退,则得己为大智者。”[6]96罗洪先认为傅凤翔的成就以及性格,源于印台山水的濡染,得力于幼年印台山的读书生活。傅凤翔读书处原本是非常简陋的印麓草堂,明代扩建后为印台书院,后改名为永阳书院。
琴东书院:址在嘉鱼县北,知县姜溥建。姜溥,字希广,南直广德人,弘治二年(1489)任嘉鱼知县。在任“修学养士,文教聿兴”[4]94,琴东书院大约亦在弘治二年(1489)左右建成。姜溥卒于嘉鱼知县任上,则其经营琴东书院多年,具体情况不可考。
白云书院:址在随州西随侯得珠处,为明人李充嗣所建。麻城亦有白云书院,麻城距随州230多公里,故二白云书院不可能是同一书院。随州的白云书院“在白云楼下,夜光池上随虞活蛇处也。弘治间知州李充嗣建。黄巩诗‘珍重还珠意,千年迹未陈’”[7]428。李充嗣,字士修,内江人,历任河南、应天巡抚、工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弘治九年(1496)任随州知州,建白云书院。
塔山书院:址在罗田县,弘治十一年(1498)通判毛应时建。关于此书院的名称,《万历湖广总志》称“塔山书院”,《光绪罗田县志》称“老塔书院”。据《光绪罗田县志》载,老塔山,一名潆洄山,又名玉屏山,因山上有塔建自唐,因名塔山。因此,老塔山就是塔山,书院也应以“塔山书院”为名较好。毛应时,河北蓟县人,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官黄州府通判。
白泉书院:址在崇阳大集山麓,明人汪文明、汪文盛读书处,后发展为书院。 汪文明,字希舜,崇阳人,正德二年(1507)举人,官至彭泽县令。汪文盛,字希周,崇阳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饶州府推官。汪文明、汪文盛兄弟是从崇阳走出的名人,为了激励青年人读书,当地建白泉书院以纪念。具体时间不可考,大约在正德六年(1511)左右。
凤山书院:明代武昌府有两个凤山书院,另汉阳府也有一凤山书院。武昌府一凤山书院在蒲圻县学宫之西,明正德中提学蔡潮建。蔡潮,字巨源,号霞山,浙江临海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民国临海县志》对其生平有简单介绍,今人丁伋先生《堆沙集》中有《蔡潮和〈霞山集〉》一文考述其生平事迹,然均未提及其任湖广提学的具体时间。结合现有资料相互印证,蔡潮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的时间在正德六年(1511)二月至正德十年(1515)五月,前后共五年时间。在这五年间,蔡潮先后建或扩建凤山书院、芹南书院、霞山书院,尤以凤山书院影响甚大。蔡潮所建的蒲圻县的凤山书院影响甚大,主要与王阳明有很深的渊源:“霞山讲学,主于以《周官》‘六德’‘六行’造士,直开后来颜习斋学派。同时如桂萼未枋用之日,其治县立学,办本古制,定课士法,真开今学校规制,与霞山实遥相应和,亦与《习斋年谱》所载某县书院规制,隐通消息。惟两人皆阳明学派中人,桂萼之法,固本之阳明教社学之法,霞山更阳明学侣也。考《阳明集》中,有《梦游黄鹤楼奉凤山书院长七古》一诗,即寄霞山者也。廖氏《赋》称九嶷为蒲山之宗,阳明诗中亦有‘参差遥见九嶷峰’之句。是此书院显于大儒之日,而又为颜李学派之发源,并为今日学科之芽蘖矣。”[8]8凤山书院有集云楼、无逸所、颐贤堂、六行斋、务敏轩、会文堂、六德斋,可见其规模之大。嘉靖中,吴本固重修,万历中知县吴宏济改为蒪川书院。凤山书院在明代一直是很兴盛的。明代武昌府另一凤山书院在咸宁县,知县邱魁建。邱魁,号梨峰,福建浦城举人,正德九年(1514)任咸宁知县,修建了凤山书院和相山书院。汉阳府凤山书院在汉阳府学后凤栖山下,是赵蕃、蔡镒读书处。赵蕃为明代进士,蔡镒为举人,他们二人是汉阳县之佼佼者,后人在其读书处的凤栖山下建凤山书院,以激励青年学子刻苦努力,发奋图强。王葆心《再续汉口丛谈》云:“此名不甚显著,迨至清季复建以古学课士,始有闻于时。”[8]20由此知,明代汉阳府的凤山书院影响甚微。
霞山书院:址在蒲圻县金叠山,正德年间提学签事蔡潮建。金叠山在蒲圻县城,“金叠山,祖金紫,宗凤凰,自西南叠叠而来,巃蓯岖嵂,为万峰之会”[9]347,为当地一景。在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所在建书院,实乃赏心悦目的美事。“正德初提学签事蔡潮考旧籍得其故,遂迁观于山川坛地,始建是院,为生徒藏修之所。”[7]139
东皋书院:址在武昌县城南,嘉靖二十一年(1542)教谕朱瓒建。朱瓒,号墨泉,江西新淦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任武昌县教谕。朱瓒《筑学堤建文星塔记》云:“墨泉子署武昌教事之元日,谒先师名宦乡贤。遍访乡先生毕,进诸生而试之,人文伟烂,彬彬乎可观也。比询科第弗继者,凡八疑且骇焉。”[3]247朱瓒得知本县生童才华横溢而不得及第,于是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筹资在武昌城南修建东皋书院,并立文星塔于书院,激励学子奋发读书,培养人才。
濂溪书院:址在武昌文昌门内宁湖寺侧,正德年间提学高世泰建。高世泰选拔优秀的诸生肄业其中,举江夏诸生陈冉为院长,后中试者颇多。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御史张雨改建,崇祯六年(1613)御史白士麟移建。
清江书院:为明人向文玺所建。清江书院初名北山书院,是元代文璋读书处。文璋,生平事迹不详,《同治宜都县志》仅有二十余字的介绍:“文璋为吉州书院山长,祀邑乡贤祠。惜旧志只有赞颂,事实无考。”[10]303通过查《万历吉安府志》,发现并无吉州书院,也未有文璋任吉州书院山长的记载。明正德年间(1505—1521),向文玺在文璋读书处旧址上建书院,宜都知县江朝宗题匾额为北山书院。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宜都知县陶师文迁于学宫之左,改名为清江书院。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宜都知县王之栋重修,改名为青云馆。
郧山书院:址在郧阳府(治所在今郧县)东北,嘉靖二十六年(1547)抚治于湛建。于湛,字莹中,金坛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嘉靖二十六年(1547)四月,总理河道右副都御史于湛抚治郧阳。上任伊始,首兴学校,令郧阳知府徐桂在府治坤隅城下建立郧山书院,广招郧属士子肄业其中,且自捐廉以供廪纥褚墨,于是来学者甚众,书院学额为之满,于湛亦讲学其间之尊经堂。其时,礼部侍郎马理特为之作《郧山书院记》,申述创兹书院之至义,其文刻诸石。郧阳知府徐桂亦作有《郧山书院尊经堂记》,表彰于湛之功德。艾浚美《郧山书院记》亦云:“自明于莹中大中丞创建郧山书院,渐知向化慕学。”[11]317万历十四年(1616),郧阳知府沈鈇增修郧山书院。
调梅书院:址在黄梅县,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张九一建。《光绪黄州府志》载张九一在黄梅县建调梅书院,《古今图书集成》记张九一在黄梅县建汉江书院。调梅书院与汉江书院的修建者是同一人,均为张九一,修建的时间均为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座落的地点均为黄梅县东禅寺之左,故笔者疑调梅书院与汉江书院是同一书院,暂且称为调梅书院。张九一,字助甫,号周田,新蔡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及第后授黄梅知县,嘉靖三十四年(1555)在东禅寺之左建立调梅书院。
古塔书院:址在罗田县万寿寺右侧,是罗田人张明道读书处。张明道,字希程,罗田县人,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进士。张明道(是胡大洪的遗腹子)与堂兄胡明庶、胡明道、胡明书均考取进士,是罗田县著名的一家四进士,影响很大。张明道潜心朱子理学,曾任绍兴知府多年,绍兴专为他修建张公庙,罗田为他建立了“功名坊”和“张明道读书处”。罗田县在张明道读书处建古塔书院当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前后,以张明道为榜样,激励青年学子发奋苦读。
六一书院:为宋代欧阳修所建,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明代重建。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李一迪任夷陵知府,在幕僚赵兵宪、李永年等人的帮助下,重建六一书院,供奉欧阳修神位。继任夷陵知府姚宗尧在六一书院里立碑,并撰文示教。李一迪、姚宗尧亲自在书院讲学,激励后进。王篆《六一书院记》云:“先生尊临其上,而多士周旋其间。所以仰瞻而颂法之者,当何如哉!穷则为先生之学术,达则为先生之功烈,此固多士。今日所有事以上报乎君父,而诸大夫创修书院之意正在于此。”[12]570以欧阳修为榜样,穷则学术,达则建功立业,激励当地士人上进。
正心书院:址在宜都县,知县周宗武建。周宗武,临川人,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间(1569—1573)任宜都知县,毁淫神像,改建正心书院。
阳春书院:址在潜江县西门外,知县李之珍建。《光绪潜江县志》载李之珍建阳春书院,《万历湖广总志》载李之珍重修江阳书院。阳春书院与江阳书院同在潜江县西,又是同一人建,则应为同一书院,暂且迳称阳春书院。由《万历湖广总志》中的“重修”二字来看,该书院初名江阳书院,李之珍重修后改名阳春书院。李之珍,什邡人,万历元年(1573)自南御史调任潜江知县。万历元年(1573)创建阳春书院,为当地培养英才。
三台书院:址在宜都县。嘉靖元年(1522),宜都知县姚琼建青峰书院。万历四年(1576),时任宜都知县许梦熊将青峰书院改名为三台书院。
龙山书院:原为江陵射圃,嘉靖三年(1524)知府李复初改为书院。后来,朱正色任江陵知县后又改为射圃。隆庆六年(1572),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掌控明朝大权,在原龙山书院旧址建纯忠堂。《顺治江陵志余》又云:“纯忠堂,在城东,张文忠公敕赐堂也;万历元年,御题楼名‘捧日’,堂名‘纯忠’,御书大字对句一联,云:‘尔惟盐梅,汝作舟楫。’事变楼圯,唯堂独存。”[13]435次年,亦即万历元年(1573),万历皇帝御题纯忠堂为捧日楼,张居正取士其中。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被抄家,捧日楼被毁,则龙山书院存在的时间不长。
宋公书院:址在蕲水县,明宋文昌建。宋文昌,商城进士,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任蕲水知县,建书院,教育士子,后人名曰宋公书院。
龙坡书院:址在枝江县,明万历中县令李阳吉建。李阳吉,浙江缙云县举人,万历九年(1581)任枝江知县,修建了龙坡书院。
孙公书院:址在蕲水县(今浠水县东),明孙善继建。孙善继,莱阳人,万历十七年(1589)任蕲水知县,动员富户捐粮、官员捐俸,帮助百姓度过灾荒之年。同时建书院,教育百姓。后人感其恩德,名书院曰孙公书院。
经正书院:址在孝感县东南,明知县彭同魁、监生张翰选建。彭同魁,贵溪举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任孝感知县。到任后,彭同魁因孝感“文风不盛”“历代少出人才”,为使孝感人文荟萃、贤才辈出,遂响应提议,精心策划,亲自选址,具体督导,兴建了文昌阁和经正书院,经彭同魁的讲学和延请名师,为孝感培养了大批才俊。万历辛丑科(1601年),孝感人傅崛兴、程少宰、沈接武一举登甲及第,傅为大司农,程为太子少保,三人同朝入座,甲于全楚。
龙门书院:址在郧县,万历三十五年(1611)郧阳抚治黄纪贤建。黄纪贤,四川荣县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历官浙江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等职。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11),黄纪贤出任郧阳抚治,创建龙门书院。黄纪贤捐助经费,从事讲学,书院人才辈出。郭正域《龙门书院记》记当地百姓言曰:“我公又兴我人文而造我成人小子也,我民知有六艺也。”[11]176龙门书院的教学,对改变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云路书院:址在蕲水县,万历四十一年(1613)知县游王廷建。游王廷,字莱泰,临川进士,万历四十一年(1613)任蕲水知县,“崇尚古处,培养后学,建云路书院于南河岸侧,为诸生游息之地”[14]176。由于资料所限,云路书院的讲学情形不可知。
三元书院:址在咸宁县,天启年间知县曹应聘所建,明末毁于战乱。
大成书院:址在蕲水县,天启年间孔荣宗建。孔荣宗,生平事迹不详,明天启年间(1621—1627)任蕲水知县,建大成书院。
凤山书院:址在襄阳城南,天启年间提学道顾起凤建。顾起凤,直隶昆山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天启五年(1625),顾起凤自湖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任上致仕回籍,则其建凤山书院的时间在天启五年(1625)之前。
蒋公书院:址在麻城县,知县蒋煜建。“蒋公书院,在(麻城)南门外,邑侯蒋羽建。”[15]30蒋羽,未详何人。《麻城县志前编》:“蒋煜,号羽公,武进进士,崇祯戊辰任。锄奸课士,解繁决滞,绰有吏才,倡建书院,置学田,士子久蒙其惠。”[1]478在世人的心目中,“公”是对长辈和年老人的尊称,不太可能出现在古人的名、字、号中。笔者疑蒋煜号羽公之“公”是长期传抄过程中的衍文。遍查可见的《麻城县志》,只有“蒋煜”,而未有“蒋羽”,而且在麻城建书院的“蒋”姓人,仅蒋煜一人,故笔者疑“蒋羽公”为“蒋羽”之误。崇祯元年戊辰(1628),蒋煜任麻城知县,创建了蒋公书院。
寿昌书院:址在武昌县东,原名崇文书院。寿昌书院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祀知县汪承诏。汪承诏,南直隶宁国进士,崇祯四年(1631)任武昌知县,在任有政绩,当地人在报恩寺建祠堂供奉,移至崇文书院。崇祯十年(1637),邹逢吉任武昌知县,在任期间修建城池,防御流寇,平定叛乱,维护当地治安。崇祯十六年(1643),武昌城为贼人攻陷,邹逢吉英勇就义。除武功非凡外,邹逢吉将崇文书院改名为寿昌书院,并在书院进行讲学活动,“暇即进士之良者,讲道论艺,诸生入谒辄降榻礼之”[16]781,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
凤麓书院:址在蕲州凤台山麓,明陈大中建。陈大中,字时甫,正德三年(1508)进士,后建凤麓书院,具体时日不可考。同榜进士刑部主事湖广副使方豪诗:“凤凰山下新书院,春来才听江莺啭。”参议也有诗赞:“院里唔咿春声好,诵法孔孟与伊皋。”由这二首诗可知,凤麓书院人才济济,书声琅琅,以传播孔、孟正学为主。
白公书院:址在罗田县西,是当地人为白乃忠所建。白乃忠,字尔事,四川江津人,崇祯八年乙亥(1635)任罗田县知县。在任五年,加固城池,组建义军,捍卫县城,保护百姓免于战火,颇受当地百姓爱戴。白公书院建时无考,但肯定是崇祯十二年(1639)白乃忠离任之后。白乃忠从罗田知县卸任之后,罗田百姓为纪念白乃忠对罗田县的贡献,乃建罗田书院。
养正书院:址在罗田县,明林宗桂建。林宗桂,福建闽县举人,嘉靖年间任罗田知县,其建养正书院大约亦在此时。
高堤书院:址在崇阳县,邑人汪恭建。汪恭,明成化时(1465—1487)人,“饶于财,喜为义举,筑鹭鸶陂,兴一乡水利。建高堤书院,为乡子弟肄业之所”[17]296。汪恭出资修建高堤书院,并将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给书院,以维持日常的教学及运转。
东坡书院:址在黄冈县城东,宋苏轼雪堂遗址,黄冈县儒学故地,宋陈慥讲学而为东坡书院。另《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四中称“明吴淮建”。吴淮,镇江人,正德十四年(1519)应天乡试中举,嘉靖二年(1523)继中进士,曾任黄州知府,颇有治绩,卒后从祀名宦祠和乡贤祠。吴淮在嘉靖年间由御史迁黄州知府,重修东坡书院,建号舍十余楹,重视书院讲学,一时人才辈出。
白云书院:址在麻城县北,刘守业建。《万历湖广总志》卷上十四称刘守业为庠生。所谓庠生,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即秀才之意。刘守业未中举,故其名不甚为人所知,生平事迹无载,建白云书院的时间亦不可考。
油田要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打造世界一流征程中率先垂范,打头阵、挑重担、立排头,打造成一个资源雄厚多元、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强劲、拥有先进科技管理文化、绿色低碳环保、高度受尊敬、国内外驰名的大油田,首先需要具备过硬的基础管理水平,班组建设就是强基固本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管理局党委高度重视班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油田地理跨度大,业务界面广,点多线长,人员分布面广、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等多种因素制约,班组建设相对于其他工作起步较晚,快慢节奏不一,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
明德书院:址在麻城五脑山,明代建,后荒废。五脑山是麻城名胜风景之一,相传是因帝王飞撒马褂,覆盖山头五座而得名。据考证,这五座山头分别是:凤凰脑、鸳鸯脑、双虎脑、金狮脑、黄狮脑。山花烂漫,风景优美,是读书的好去处。明德书院在五脑山,何时建,何人建,已不得而知。
桃溪书院:址在崇阳县东,明蔡宁所建。“在县东,邑人蔡宁立,广陵程鉴有记。”[18]465蔡宁,生平事迹不详。程鉴,明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则桃溪书院可能建于永乐年间。
桃花书院:址在黄安(今红安)县桃花镇,明代王君用所建。“桃花书院,沙河王氏建。”[19]101又:“桃花书院,王氏所建,后有宋时古塔。”[19]52沙河王氏是蒙古贵族也先不花的后代。也先不花的祖父曾随成吉思汗南征北讨,战功卓著,封百夫公,也先不花后归顺了朱元璋,仍在麻城仙居里(即今红安桃花镇沙河),从此改汉姓“王”。就沙河王氏的发展来看,比较显赫的是明代的王君用,故笔者疑桃花书院为王君用所建,大概在明初,具体时间不可考。
梦野台书院:址在天门县东,原鲁铎读书处,后改名为东湖书院。《大清一统志》载鲁铎读书处建东湖书院,《万历湖广总志》记鲁铎读书处建梦野台书院。明代在天门县东鲁铎读书处建二书院,一为东湖书院,一为梦野台书院。事实上这是个误解,鲁铎读书处初建的书院为梦野台书院,鲁铎《已有园记》云:“敝庐之东邻有地焉,由委巷隆然深入城中。自平地视之,高丈许,其上有古台。自其地眎之,又高丈许,台曰梦野。志谓于此登望,可尽云梦之野,故名……请买而治之,以为休养之所。于台之西为屋数楹,儿辈及族子弟读书其中,阁老西涯翁题为梦野台书院。”[20]87据此,梦野台书院为鲁铎所建,是自己以及儿辈、族子弟读书之所,李东阳题写院额“梦野台书院”。鲁铎,字振之,竟陵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正德年间或嘉靖初年回归故乡,创建梦野台书院,后改名为东湖书院。
阳春书院:址在宜都县,吏部徐矿建。徐矿,字大冶,号眉云,其先为苏州人,自父时迁徙至宜都县。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徐矿建阳春书院的时间不可考。
沧浪书院:址在枣阳县东。沧浪书院建于明代,是何人所建,已不可考。“沧浪”乃取屈原《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句,标识书院在于培养读书人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沧浪书院侧有濯缨亭,明人陈浩《濯缨亭》有诗云:“翠微深处一茅亭,俯瞰沧浪彻底清。渔夫自歌还自和,不劳过客濯尘缨。”[21]213由此诗看,沧浪书院在陈浩生活的时代已经建成,故将枣阳县沧浪书院归入明代。
雉峰书院:址在武昌,“雉峰书院,去(武昌)县三十里,举人周楷建,锡山浦瑾记”[7]139。周楷,字式之,举人,以孝义授虞县知县,其任武昌知县、建雉峰书院的时间均不可考,大约在正德年间(1506—1566)。
祭祀先贤,是书院教育的最重要议程之一。祭祀的对象一般为前代儒者,如孔子、朱熹等。在明代湖北,出现了一些不以儒者为祭祀对象的书院,它们祭祀的对象为本地乡绅、仕宦,或本地文化名人。这些书院也讲学,亦培养科举人才,相比祭祀更突出些,故归入祭祀书院。据笔者统计,明代湖北以祭祀为主的书院有12所,现考证于后:
隆中书院:址在襄阳府隆中山,是诸葛亮故宅,元代建为书院,明人吴绶重修。成化 (1465—1470)初年,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在诸葛亮故宅遗址上建隆中书院,祭祀诸葛亮。弘治二年(1489),襄阳王朱见淑看中了隆中的山水,奏请皇上将隆中作为自己的寝陵所在,隆中书院毁。
南门书院:址在蕲水县,正德三年(1508)知县谢朝宣建。谢朝宣,字汝为,西安左卫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正德三年(1508)任蕲水知县,建南门书院。南门书院祭祀王羲之、陆羽、苏轼,是以祭祀为主体的书院,具体讲学情况不可考。
凤栖书院:址在襄阳,湖广按察佥事陈雍建。陈雍,字希冉,号简庵,浙江余姚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正德八年(1513),陈雍任广东按察使,其任湖广按察佥事当在此年前。顾璘《凤栖书院记》云:“抚治余姚陈公下车,首以祠公为务。乃理而复之,名曰凤栖书院。”[15]48建凤栖书院的时间当在正德年间,祀庞统与司马徽。
五贤书院:址在郧阳府北,正德十年(1515)知府王震建。王震,字威远,邢台进士,正德五年(1510)任郧阳知府。正德十年(1515),王震在城北创建五贤书院,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贤。
凤台书院:址在武昌县学宫旁,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县谌谦建。谌谦,号剑川,江西丰城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任武昌县令,嘉靖二十二年(1543)修建凤台书院,祀知县汪玺。汪玺于弘治三年(1490)任武昌知县,在任期间,大旱无雨,颗粒无收,其率民求雨,忧劳而卒,后人建祠以纪念。应槚《凤台书院记》云:“民复请曰:‘后来者得有能忧民如侯者乎?为民而亡其身,吾侪何爱一地而不祀侯?’”[16]340又应槚《汪公祠记》云:“以死勤事,则于礼得祀。于礼得祀,于法得书不为滥。”[3]259由此知,凤台书院的教育当以培养青年人如何勤政爱民为主。汪元锡《凤台书院序》有云:“(汪玺)又尝造学宫,人才聿盛……值犹子汝生从钟受廛,习易学,乃遗书都学应君充弟子员,供洒扫之役……更忆髫年从陈先生曰玺者,受业先生之居与学伊迩。”[16]340凤台书院在讲学上继承了汪玺的精神,为当地培养了许多可造之材。
上蔡书院:为宋代应城知县刘炳在谢显道祠的基础上建成,后荒废。明正德十五年(1520),夏宜兴、周尹重建谢显道祠于应城县仪门左,嘉靖三十四年(1555),贵阳吴尹重建上蔡书院。
岘山书院:址在襄阳府学西,原名昭明书院,隆庆年间(1567—1572)汪道昆建,万历元年(1573),知府万振孙在昭明书院废址上重建书院,更名为岘山书院。胡价《岘山书院记》指出,书院取名岘山的原因是:“岘山当郡治之南,峭拔突屹,如端人正士拱翼而立。诸士升书院之堂,正襟南望,凝然思惕,然感论相业,则澹静为根基。论惠政则德信为积累,论节操则隐洁其巉崕,论风致则歌咏其烟景。以斯养晦,是谓抱德而处;以斯展庸,是谓履道,而出勋名行谊,当与岘山并峙。”[22]815以山喻人,培养正直厚重的品德。万振孙在岘山书院讲学的情景,明人胡价《岘山书院记》有载:“太守纠七州邑生儒肄习其中。诸生至即斋舍为寓,诸凡膏楮薪禀之类,咸太守给之。太守每间日一至,校其文而评第焉。诸士争相淬砺。及秋举于乡者,视往昔加倍。”[22]814太守万振孙亲自课士,校阅文章,乡试中举者成倍增加。万历二十年(1592),巡抚李祯改为武侯书院,祭祀武侯诸葛亮。
龙川书院:址在武昌县金牛镇,建于元代,本祭祀赵国公陈天祥,后荒废,明万历十七年(1589)重建,重建者为谁,已尚不可知,供奉黄应龙、刘曰淑二位知县。黄应龙,号訒斋,广东顺德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任武昌知县,会武昌大饥,其向朝廷上疏,减免武昌十分之六的租税,并建义仓,救济灾民。刘曰淑,号止亭,江西南昌举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任武昌知县,上任后打击邪恶,肃清贪婪,维护治安,在武昌甚有声誉。
南湖书院:建于宋代,经宋、元二朝重修,规模较大。与元代相比,明代的南湖书院规模较小,“毁于兵,基址尚存计十四丈,明泰定间以三分之一为府馆,余为布政分司署”[16]420。虽经战火,元代的南湖书院尚余十四丈,到明代,仅有四丈六寸,其余为布政司衙门。与宋代不同,明代南湖书院不再供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张栻、吕祖谦等七位理学家,而供奉武成王、狄梁公(狄仁杰)、张太中。
淋山书院:址在蕲水县(今浠水县东)淋山河,明代义民孙子华建。孙子华,黄冈本地人,生平事迹不详,建淋山书院的具体时日不可考。淋山书院,《光绪黄州府志》有写作“麟山书院”者,是“淋”抑或“麟”,已无从考知。今黄冈有“淋山河镇”的地名,故笔者疑“淋”为正确的写法,应为淋山书院。淋山书院东有四贤祠和崇贤祠,四贤祠祭祀在与金、元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李诚之、秦鉅、王彦明、王玠等四位黄州官员,崇贤祠祭祀为黄冈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学正林宗。由此知,淋山书院是以祭祀为主的书院。邵宝《崇贤祠记》云:“始先生至蕲,诸生事之亦以分而已矣。久而资其学焉,怀其恩焉,畏其义焉,曰:‘先生吾师也。是虽不吾莅,固将轻千里而从,况以朝命而来哉!’于是凡蕲诸生,无长幼后先,翕然以归,论者谓苏湖之风复见于蕲。”[14]178由此知林宗在蕲水县讲学影响很大。
江汉书院:址在德安府(今安陆县)南文笔峰下,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赵复讲学处。元代的江汉书院由于年久失修而荒废,嘉靖年间徐觉元重建,祭祀赵复。另广济县亦有江汉书院,德安府与广济县(今武穴市)相去甚远,而且书院的创建者不同,故这两个江汉书院是两个同名书院。
玉阳书院:址在当阳县玉阳山上。玉阳书院旧址为四贤堂,祀宋儒唐质肃、胡文定、朱汉上、陆象山四先生。胡文定、朱汉上、陆象山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唐介(质肃)是当地走出的宰相,祭祀这些名贤,显示出玉阳书院以儒学为讲学的主要内容。
明代是湖北书院的繁荣期,或讲学,或科举,或祭祀,它们共同推进了湖北书院的快速发展。这105所书院,若从地域来看,黄州府和武昌府最多,超过了50%,说明这两个地区是明代书院最为发达的地区。
(续完)
[1] 余晋芳.民国麻城县志前编[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2] [清]陈树南.光绪咸宁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3] [清]邵遐龄,魏荣楠.乾隆武昌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 [清]钟传益.同治重修嘉鱼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5] [明]耿定向.先进遗风[M]//丛书集成初编:2806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民国二十四年).
[6] [清]赓音布.光绪德安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7] [明]薛刚.嘉靖湖广图经志书[M]//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8] 王葆心.再续汉口丛谈[M].汉口:利华书局,1933(民国二十二年).
[9] [清]顾际熙.同治蒲圻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0] [清]崔培元.同治宜都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11] [清]周瑞.同治郧阳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2] [清]金大镛.同治东湖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13] [清]孔自来.顺治江陵志余[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4] [清]多祺.光绪蕲水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5]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第15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34(民国二十三年).
[16] [清]钟桐山.光绪武昌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17] [清]高佐廷.同治崇阳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8] [明]李贤.明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9] [清]朱锡绶.光绪黄安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0] [明]鲁铎.已有园记[M]//鲁文恪公文集.四库全书丛目存书:史部第5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21] 王荣先.民国枣阳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2] [清]程启安.同治宜城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